2007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期叫“十年陈股香”的股票节目,讲述在股市上长期投资某一只股票成功的例子。但在现实中更多的却是相反的例子,许多投资不断地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者自己明明赚了500元,扣除各种手续费之后却只剩下了可怜的300元。
事实上,频繁交易对投资者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而会减少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交易成本的也并非只有税金。
我们可以来算一笔帐。假如你的投资系统的成功率是1/7,交易成功的话都会带给你65%的利润,如果失败则会让你损失5%,每年可以做42笔交易,以7000元起步,每笔交易投入1000元,那么在第二个月的月末,你有一笔交易赚了650元,其他6笔交易各赔50元,也就是说你获得了5%——350元的利润。这样,到年尾的时候,你就能赚9380元——年回报率34%。那么十年之后,你的7000元将会变为130700元。如果你将每笔交易的经纪人佣金或其他交易成本削减5%,那么你在每笔失败交易中的损失从50元降到47、5元,而你的年回报率就会上升到35、9%。虽然从短期来看你的收益的增长幅度并不大,只有1、9%,但长期下来,这5%的消减成本会对你的净资产产生重大影响。十年之后,你的资产将达到150800元。
因而,那些投资大师从来都不认为像蜜蜂一样从一朵小花飞到另一朵花能够获得非凡的成功。他们认为频繁交易于投资而言只会增加资金的风险。具体地来说,频繁交易具有下面的坏处:
一、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卖股票,再加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的投资回报远远比不上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
二、错误总是在做决定的时候发生。聪明的投资者都知道,证券交易的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投资者不断地交易。如果投资者每天都泡在股市上不停地交易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其结果就只会是最后所有人都会破产,而所有钱财却都进了经纪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像巴菲特那样,若干年持股不动,到最后你赚得不亦乐乎,而你的经纪公司只好破产。
所以,巴菲特认为,要想做投资,卖出买进是必然的,但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获利水平的角度考虑,就要尽可能地减少交易次数,以避免把已经赚到的蝇头小利在不知不觉中全用来支付交易佣金。
虽然很多投资者认为,交易佣金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在我国目前是1%多一点,但如果频繁交易,这一笔笔不大的交易佣金累积起来也会很可观,以至于直接扣减你的获利收益,增加亏损,甚至使得你本来可以盈利的投资不得不转盈为亏。
以股票为例,显而易见,股价下降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而上涨就困难得多,甚至有可能永远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
美国分析师兼作家查尔斯·埃里斯的研究证明,股票交易频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之间有如下关系:股票投资目标收益率=(交易频率×2X)+Y+(Z×市场平均收益率)。其中:X为包括买卖价差在内的佣金成本平均值,Y为基金管理费与保管费,Z为基金经理人希望达到的收益率。也就是说,当股票交易频率超过200%时,每一次交易都必须高出市场平均收益率几个百分点,才能保证达到股市平均收益率。
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两位教授的研究同样证明了这一结论。他们通过对1990年至1996年末美国78000个家庭连续7年的股票交易记录进行研究后发现,他们的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略微高出的市场平均收益率,可是在扣除股票交易佣金后,他们的净投资收益率就比市场平均收益率还要低。
在现实生活中你也可以发现,投资交易次数越多的家庭的投资回报收益率也就越低,而交易次数最少的家庭的年净投资收益率则往往比较高。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外,股票交易是要征收所得税(称之为资本利得税,美国的资本利得税率为股票盈利部分的34%)的。虽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这项税种,但一旦开征这项税种,就意味在每一次卖出股票后,如果你的卖出价格超过了买入价格,你就要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以资本利得税的形式交给税务部门。除非你的股票交易亏损了,你才不用交纳这笔资本利得税,因为你本来就没有资本利得。
无论是否需要纳税,对于投资者来说都要尽量地减少交易次数,这不但能推迟交纳资本利得税的时间,而且还能避免无谓损失,因为有时候股票卖出后股价可能会跌下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中,就详细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他们当年年末将所有股票按市场价格全部出售的话,将要交纳11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卖出这些股票,所以政府也就没有办法向他们收取这笔利得税。而这笔本该交给政府的11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现在可以作为一笔自有资金,留给伯克希尔公司自由支配。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笔省下来的资本利得税简直就是政府借给伯克希尔公司的无息贷款,伯克希尔公司不但不用支付利息,而且还可以自己决定还款日期,因为如果他们永远不卖出股票,他们就永远也不需要纳税、还款。
所以,作为普通投资者,你要尽量减少动辄进场出场、随意买卖股票的投资方式,以免使自己背上更大的风险。
通货膨胀也可以带来财富
今天,拥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人可能感觉良好,但他们可能过于乐观了,因为他们选择了一项可怕的长期资产,没有任何回报且肯定会贬值。其实,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并加速现金贬值。
——巴菲特
在现代社会,当经济陷入衰退之中的时候,政府通常会用投资来刺激经济发展。很多投资者也往往将之视为股市出现转机的时刻,但可怕的是,这些救市政策也可能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通货膨胀。对此,巴菲特说过:“今天,拥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人可能感觉良好,但他们可能过于乐观了,因为他们选择了一项可怕的长期资产,没有任何回报且肯定会贬值。其实,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并加速现金贬值。”
关于通货膨胀,通俗地讲就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你把可以买一辆小轿车的钱存进银行,存期两年。在这两年里,你可以得到利息,等到两年后,你把这些钱取出来,但那时候你将可能会发现你的这些钱已经远远不能再买一辆小轿车。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货膨胀是一场灾难。和其他人一样,巴菲特对此也是满怀恐惧心理。
可以说,高度的通货膨胀不但对公司谋求更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毫无帮助,还很可能抵消了公司发展的成果。所以,作为投资者,你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1)通货膨胀是比任何税收都更具劫掠性的一种税。
(2)如果通货膨胀失去控制,你买的国债就是废纸。
(3)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一种债务免除。
(4)在通货膨胀时期,商誉是不断给予的礼物。
(5)真正有经济商誉的名义价值会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
(6)相比之下,建立在通胀年月的异常中的巨大公司财富,来自于把价值持久的无形资产与对有形资产相对较少需求相结合的所有权。
(7)那些有高利润比的公司,通货膨胀使某部分或全部的收益成了必须再投入的滚动资金。
(8)即使在通货膨胀时期股票可能仍然是所有有限的几种投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就真的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意味着在通货膨胀中投资者就只能束手就擒。巴菲特知道想从通货膨胀中获利是极为不现实的,为了尽量减少通货膨胀给自己的投资带来的损失,巴菲特只好拼命搜寻股票,以图用其他方法来规避那些会被通货膨胀所伤害的公司。
巴菲特从长期的投资活动中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一般而言,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支出来维持经营的公司往往会受到通货膨胀的伤害,而那些需要较少的固定资产支出的公司虽然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伤害,但受伤害的程度要小得多。
所以,在投资的过程中,尤其是面临通货膨胀威胁的时候,巴菲特总是乐于选择那些仅仅需要较少的净有形资产就能创造出较高利润的公司。比如,在通货膨胀中,很多公司会因此遭到严重的伤害,但是那些具备消费独占性的公司非但不会因此而受损,反而能从中受益。于是,巴菲特一直热衷于投资这些具有消费独占性的公司,他甚至把所投资的公司是否具有消费独占性作为做出投资决策的一项判断依据。这使他在投资这些公司的同时不仅避免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伤害,还让他的投资实现价值增长,最终帮助他变得富有。
1972年,喜诗糖果的盈余约为200万美元,同时账面上有8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换句话说就是,喜诗糖果公司的厂房设备和存货在扣除费用和税负之后尚有200万美元净利。即便是对通货膨胀的因素加入考虑范围之内,比如喜诗糖果公司的产品价格、销售数量和利润会增加到1亿美元,那么它的净利就会变成400万美元,这并不难达到,因为在这十年内消费者的收入也会增加,喜诗糖果公司只要适当调整价格并卖出同样数量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人们对于糖果的消费是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更何况是喜诗这样的大品牌。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在同年以3500万美元的代价买下了喜诗糖果公司。事实证明,这一投资是完全正确的。到2007年为止,喜诗累计为巴菲特伯克希尔产生了13、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交纳营业税后,净利润约为12、6亿美元。
可见,通货膨胀虽然避免不了,但投资者要学会从众多的上市公司中寻找那些能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危害的公司,这样,即便是高通胀,它们也可以为你带来可观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