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这是资源与人口必然联系的另一个侧面。阳光与空气这类事物虽然对人类具有极重要的社会效用,但人们并不视其为资源,这是因为与人类的需求相比,它们的供给是充分的,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或潜在的限制性,并被视为资源,比如阳光作为太阳能开发或日光被利用时就显示出相对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引起资源争夺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源的概念归纳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资源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化的效用性和对于人类的相对稀缺性。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
“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这个定义是非常概括和抽象的。
大英百科全书中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积聚的森林、草场、矿床、陆地和海洋等;后者为太阳能、地球物理的循环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循环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败分解太阳能发电作用等)、地球化学的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燃料矿物生成作用等)。这个定义明确指出环境功能也是自然资源。
丰富的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作为生产、生活原材料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尽管以上对自然资源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文字描述各异,但概括起来自然资源有以下特征:
第一,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它与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天然性。但现代的自然资源中又已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的结晶。
第二,任何自然物之所以能成森林资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
即人类的需要和开发利用的能力。
否则,就不能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第三,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其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概念也不断深化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都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应指出,现在人们对自然资源已不再是一味地索取,而且注重保护、治理、抚育、更新等。
第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客观自然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存在的价值。
因此,有人把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者说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透过社会经济这个棱镜的反映。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与开发史考察,可以说“环境就是资源”。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换言之,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资源开发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的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属于自然资源,既具有资源的特点,也具有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人们对海洋资源的理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由于场合不同,人们在使用海洋资源一词时含义也不尽相同。在国内外专业文献和一些专门著作中,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从狭义上说,海洋资源指的是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这些都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而广义的海洋资源,除了上述的能量和物质外,还把港湾、四通八达的海洋航线、水产资源的加工、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乃至海洋的纳污能力都视为海洋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加。有一些社会生产部门,以海洋资源为对象而取得某种产品,如海洋捕捞渔业、海盐业、海底油气开采业、海水化学工业、停靠在海港的油轮海底矿业、海洋能源工业等。有一些生产部门利用海洋资源,但不是以产品形式直接满足人们需求的,如海运业、海港建设、海底储油罐、海上城市、海底公园、海滨浴场、海上俱乐部和滨海旅游等。所有这些人类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之有益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统称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需求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地延伸和扩展。目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中既有传统的又有新兴的。传统海洋开发包括:海洋航运、盐业、海洋捕捞业。新兴海洋开发(历史在100年以内的)主要有: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海水养殖、海洋空间利用等。许多新兴的海洋开发产业基本上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发展成熟起来的,这些产业有海洋石油工业、海底采矿业、海水养殖业等,它们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更为全面了。就活动范围而言,海洋资源的开发逐渐由单项开发发展为立体的综合开发。
就开发领域而言,对海洋的利用扩展到资源、能源、空间三大方面。
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1)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的年轻性虽然人类有着几千年的海洋开发史,但是许多海洋资源仍然处于没有充分开发的状态,其开发利用程度仍然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海水养殖
例如,海洋矿产资源尤其是深海矿产资源基本上保存完好。即使是海洋的传统利用,如世界海洋渔业,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产量为2000×104吨,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产量达到7000×104吨。这说明只是在近三四十年中,世界海洋渔业才得到迅速发展,而海洋的新利用,如海洋能源、海洋空间等,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2)海洋资源开发业的多部门和多学科性海洋开发尽管其地理位置不同于陆地,属于另外一个空间系统,但它的开发所牵涉的部门一点也不比陆地上少。从地质、水文、气象到测绘,从水产、航运、能源到旅游,从经济、政治、法律到军事,从生产、科研、教育到行政和国防,各种单位无所不包。
现代海洋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基础科学研究,解决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问题;然后是技术研究,解决开发海洋的技术能力问题;最后是把技术成果变成经济措施,由各种产业部门进行开发。这个系统工程的每一层面都需要合作,单一学科或部门都无法承担。海洋基础学科中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天文7个学科,这些学科彼此互相渗透,只有全部掌握这些学科,才海洋测绘能对海洋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海洋资源开发的国际性海洋资源的特殊性质,使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中,容易发生一定的利益关系或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找到一种共同的准则以协调利益、责任、义务的分配和履行。
(4)海洋资源开发的自然性海洋开发生产活动和自然再生产紧密交融,例如渔业。
海洋资源分类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其基本属性和用途均具多样性。因此,对海洋资源的分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公认的分类方案。
由于海洋资源属于自然资源,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能耗竭的特征,将海洋资源分成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两大类;耗竭性资源按其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又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前者主要指由各种生物及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再生性资源在正确的管理和维护下,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则可能退化、解体并且有耗竭的可能。
海洋资源是一类特殊的自然资源,为强调和突出海洋资源本身的属性和用途,采用根据属性和用途对海洋资源进行分类,以便于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
1.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一滴海水内就含有无数的微小生物,正是这些微小生物,构成了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是各种海洋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
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每年约8800亿吨有机碳,其中海洋生物生产力每年约为4300亿吨,约占一半。
海洋中生活着16~20万种动物,其中鱼类2.5万多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4万多种。据估计,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数亿吨鱼类。而目前的世界渔业产量每年只占可捕量的1/3.其中80%来自水深不到180米的大陆架海区(或浅海产量占其中的80%)。
海洋丰富的生物资源
世界未来的食品库
磷虾,海生种,分布广,数量大,是许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重要饵料,也是渔业的捕捞对象。
南极磷虾的资源丰富,估计南大洋有若干亿吨。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目前年产量50多万吨。中国产量最大的是黄海的太平洋磷虾。磷虾有明显的集群性,是形成声散射层的主要浮游动物,在海洋水声物理学研究中受到很大重视。
海洋生物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植物。有人估计,仅藻类就有10万种之多。海洋生物资源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们能再生,可更新。
正因为如此,它是人类潜在的巨大食物资源。海水中生长着的植物,产量较大的主要是褐藻和红藻。单是供人类食用的就有几十余种。许多藻类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含有20多种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其中包括浓度特别高的维生素B2,还有一般植物中所没有的维生素B12,也含有少量的人体不可缺少的金属元素等。从长远看,将来的海产品数量将会占人类所需要蛋白质的80%,而目前人类每年从海洋中捕获的水产品只有6000万吨左右,仅占世界人口消费动物蛋白质的15%。实际上,海洋提供食品的能力很大。有人推算,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世界上所有耕地面积农产品产量的1000倍。
海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据研究,每100克鱼肉中有10.6克赖氨酸,而每100克奶、肉或蛋类的赖氨酸的含量,分别为7.8克、8.5克和7.2克。100克小麦和大米的植物蛋白质仅有2克赖氨酸(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含量是衡量各种蛋白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利用鱼类蛋白质作为食物就显得十分重要。
海洋每年都在为人类提供巨量的食物。海洋,是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在巩固和发展近海渔场的基础上,纷纷向深海远洋进军。围绕这一任务,渔业技术、渔业调查技术、新渔场勘探技术、深海捕捞技术,以及利用卫星、遥感、声学和光学诱捕技术的研究等发展起来。
海边渔场
我国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鱼类15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几十种。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在发展海洋捕捞的同时,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海水养殖,从以捕捞为主转为以养殖为主,和原始人类由采集捕获野生动植物转为种植和放牧一样,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具有养殖先进水平的日本“海洋牧场计划”,决定将所有河口、海湾建设成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孵化场、海藻场、鱼礁、牡蛎养殖场等自动化综合养殖场。
我国的海水养殖也有很大发展。现在已成为世界海水养殖的第一大国,沿海滩涂宽广,适宜养殖的面积广大,可养鱼虾贝藻以及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具有优越的养殖条件。
2.海水化学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是指深存于海洋巨大水体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包括各种金属和盐类)。在海洋资源中,利用潜力最大的是海水中的化学资源。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100多种元素,其中有近80种已在海水中找到。海洋是镁、溴和钾的主要源地,氯化镁是海水中最丰富的溶解盐之一,每立方千米海水含镁130万吨。每年从海水中沿海滩涂提取的镁约2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海水中镁的含量如此巨大,以至如果以镁代铁,足够人类用1000万年。地球上的溴,90%蕴藏在海水中。1千克海水中约含溴65毫克,海水中的总溴含量约为1千亿吨。
原子能工业中的重要燃料铀,在海水中属于微量元素,每升海水约含3.3微克,海洋中铀资源约42亿吨,相当于陆地上储量的4200倍以上。
海水中溶解的物质数量最大的是食盐,即氯化钠,其总量约4×108亿吨。食盐不仅是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而且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具有非常广泛的工业价值。所以,盐又被称作“化学工业之母”。
人们对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早已开始,到目前为止,从海水中生产淡水、重水、食盐、镁、钾和一些化合物以及溴等都已达到工业化的水平。一些化学元素的总含量是巨大的,但单位海水中的含量却非常稀少。
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元素的研究特点是综合利用。如从海水淡化后浓缩的海水中提取钠、钾、镁等各种元素,可一举多得,增大经济效益。
3.海底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主要有滨海砂矿、海底沉积矿床和海底岩矿。目前,经济意义最大的是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大洋锰结核和热液-沉积矿床等。
(1)石油
海底石油主要分布大于大陆架、大陆坡的第三纪沉积层很厚的一些小海盆区。一般来讲,石油在海底聚集,必须具备很厚的沉积物及储油地质构造。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分布着许多有利于石油聚集的沉积盆地,发育着有利于石油储集的储油构造。因此,大部分的大陆架大陆坡均是石油远景区。
在世界3.61亿平方千米海洋区域中,共有约2700万平方千米的海底区域,可以含有油气资源,目前已知的资源总量1000多亿立方米,每年的开采量为9亿~10亿立方米,占石油、天然气总量的30%左右。
落日余晖下的盐场
据专家测算,陆地约32%的面积是可蕴藏石油、天然气的沉积盆地,而海洋里的大陆架(水深300米以内)则有57%的面积是可蕴藏油、气的沉积盆地,此外,大陆坡和大陆隆中也发现了油气资源。
法国的一个石油研究所估计,世界石油资源的最大储量为1×104亿吨,而可开采石油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占45%。世界天然气的总储量为140万亿立方米。
1995年,世界海洋石油探明储量为381.2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8.9×104亿立方米。世界海洋石油产量达9.24亿吨,海洋天然气产量超过1×104亿立方米。
据有的专家估计,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有半数以上埋藏在海底。根据迄今为止所做的大量工作发现,具有油气远景的近海盆地有328个,其中北美洲地区有95个,北极地区有21个,欧洲、西亚和非洲地区有80个。东亚、大洋洲和太平洋地区有132个。总面积5000万~80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架沉积大约为2750万平方千米。其总开采储量为3180~3370亿吨,蕴藏在浅海大陆架的石油可达1550亿吨,天然气约为54亿立方米。
世界海洋水深在300米以内的海底面积约260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有60%以上是蕴藏石油、天然气很有希望的远景区。海底石油资源不仅限于大陆架,而且在含有较厚海相的第三纪沉积层的大陆坡、陆隆和小型洋盆。从最近的资料研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表明,一些被大陆或岛屿部分封闭的小洋盆,也具有储藏油气的可能性,例如,墨西哥湾、日本海、地中海及南海等。
20世纪60年代末期,欧洲许多国家在北海海域陆续开始油气勘探,并使这个地区成为世界上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70年代初,全世界有75个国家在近海寻找石油,其中有45个国家进行海上钻探,30个国家在海上采油。到了80年代,全世界从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国家或地区超过100个。目前,世界各国在海上寻找石油、天然气的活动正在向纵深发展,在海洋找油、找气的调查,勘探工作不断扩大,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成为沿海国家重要的经济活动内容。
在四大洋及数十处近海海域中,石油、天然气含量最丰富的数波斯湾海域,占总储量的一半左右。第二位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海域。
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湾海域。石油、天然气含量丰富的海域还有我国沿海,东南亚海域以及澳大利亚、西非等海区。
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近海大陆架上的油气资源,另一部分是深海区的油气资源。在我国海域已发现了1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3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近海大陆架上已发现含油气沉积盆地9处,开采海区含油气沉积盆地9处。我国海域石油资源量50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22.3万亿立方米。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海洋油气资源的自营勘探开发,80年代开始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进行合作勘探开发。我国的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实行油气并重,向气倾斜,自营勘探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的政策,取得了重大进展。到1997年,我国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个石油公司签订了131项合同协议,引进资金近60亿美元,发现含油气构造100多个,找到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天然气储量3500亿立方米,已有20个油气田投入开发,形成了海洋石油天然气产业。1997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超过1629万吨,天然气产量为40亿立方米。
海上天然气平平台
我国丰富的油气资源
在我国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海区存在着六大含油气盆地,这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其中,渤海含油气盆地面积7.3万平方千米,是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向渤海的延伸,也是华北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沉积厚度达1000米以上。海域内有14个构造带和230多个局部构造,是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海域之一。
(2)锰结核
在大洋底部广泛蕴藏着一种很有开采价值的矿物——锰结核。
锰结核(又叫锰团块、锰矿球和锰矿瘤)是大洋底蕴藏的经济价值很高的海底矿产。其形状似马铃薯,直径一般在1毫米~20厘米,大洋中锰结核的总储量为5×104亿吨。它主要分布在3500~4500米的洋底表面。除三大洋外,在内海和大陆架也有发现,总储量约有3万亿吨。其中,锰4000亿吨、铜88亿吨、镍164亿吨、钴98亿吨,可供人类开采2万多年。而且它还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矿体总在慢慢地增长。其中每年增加的铜,可供世界用3年,钴可供世界用4年,镍可供世界用1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临近我国的太平洋蕴藏锰结核最多。据报道,太平洋北纬6°~20°、西经110°~180°之间的海域为锰结核的富集区。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开采价值较大的矿区面积为225万平方千米,其矿物丰富程度在每平方米10千克以上。
锰结核发现于1872年。这一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调查船环球一周时,采集了大量的深海底样品,汤普逊等人在分析这些样品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海底矿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正式对锰结核进行调查研究。
海底锰结核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美国弄清了锰结核在大洋底的大致分布情况。20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进行小规模取样。
各国对锰结核的成因与形成过程进行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和假说,对开采技术进行了多方的试验。70年代,进入了锰结核商业化开采的准备阶段。日本于1978年3~5月,采用气吸式和气压式在北太平洋低纬度带、水深5000米的海域进行开采。3月31日开采时,锰结核源源不断地从大洋底吸到船上,最高开采速度达每小时40吨。美国建造了3.6万吨深海作业船,准备在4000~5000米深的太平洋底开采锰结核。
(3)海底热液矿床
热液矿床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的另一种海洋矿产。这种矿床也含有铜、银、铬、钼、铅、锌等多种金属,存在于大洋中脊扩张的裂缝区域。1977~1982年,美、法和墨西哥等国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以东海底的扩张裂缝发现一个巨大的热液矿区。十年多来,已发现此类矿床37个。热液矿床一般位于2000~3000米水深的大洋中脊区,比锰结核富集区水浅,容易开发。而且矿物中含有金、银等贵重金属,是锰结核所不及的,加之其成矿周期短等优点,已引起了世界多数国家的关注,有人称之为“海底金银库”。
深海作业船
1974年7月,美国和法国的海洋学家在大西洋中脊进行联合调查。
当深海潜水器载着考察人员进入幽暗的大洋深处时,通过潜水器上的观察窗,观察到在大洋中脊的一些裂隙中,溢出了许多像打破的圆锥体的物体,有的像一卷卷棉纱,有的像一串串棉绳。这种现象立即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这些从洋脊裂谷中流出来的物质,正是被人们称之为“未来战略性金属”的海底热液矿床,也叫多金属软泥。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热液矿床主要形成在大洋中脊的裂谷中。因为这里地壳较薄,熔融的岩浆从地球内部不断涌出,形成新的海洋地壳。这种地球内部来的物质,既含有多种金属,又有高的温度。当它们接近海底表层时,海水通过若干细小的裂隙向下渗透,与地球内部来的高温物质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使其中的金属析出来,形成富含金属的热水溶液。这些热液在洋底孔隙较大的地方以很高的速度喷出来,形成了一座座富含金属的烟筒状堆积物。它们的体积差别很大,有的高几十米,底宽数百米,小的则仅有1~4米,底面宽5~15米。喷出的高温热液与冷海水接触后温度降低,其中被溶解的金属沉淀在海底堆积成矿。这种热液矿床富含铁、锰、铅、锌、金、银等多种金属。
经调查发现,全世界约有l亿平方千米的海底分布着软泥状的热液矿床,而且它们还是活矿床。据估计,它们以每4年增长5米的速度发展着。在这1亿平方千米的海底,金属软泥中所含的铜一项每年可净增5万吨。海底热液矿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5)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甲烷水合物,是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由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结合形成的无色透明结晶体,由于它的外观看上去像冰,又具有很容易燃烧的特性,所以又称为“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
300~4000米深的海洋中、高纬度大陆地区永久冻土带以及水深100~250米以下的极地陆架海中,深海潜水器而以在海洋中为主。它是通过海洋板块的活动形成的,海洋板块下沉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由板块的边缘涌上来,当在深海的压力下接触到冰冷的海水时,天然气就与海水形成水合物。水深500米的海底温度约为5℃,1000米的海底温度约为10℃,在这样的条件下,可燃冰能够保持稳定状态。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从事天然气研发的有关人士就已经知道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60年代发现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下有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层。其后,正式开始进行利用人工地震波的地质勘探,相继发现了南北极圈的永久冻土层下和日本近海、加勒比海沿岸等大陆沿岸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据推算,海洋总面积90%的海底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条件。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千米。目前世界海域内有88处直接或间接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工作。
1999年10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国土资源部我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在我国海域南海北部西沙海槽区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方法燃烧的可燃冰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前期试验性调查,获得了重大发现,调查工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0年,我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继续在西沙海槽区进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工作,结果表明西沙海槽区是一个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
2001年,我国地质调查局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也开展了调查工作。
可燃冰燃烧方便,清洁,其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只有石油的一半左右,可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可能成为人类新的后续能源。但是,海底可燃冰的开采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在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现差错,将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因为海底可燃冰分布面积很大,其分解出来的甲烷很难聚集在某一地区内收集,而且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意外。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10~20倍,一旦发生意外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为严重。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破坏地壳稳定,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
4.海洋旅游资源
《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陆上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有必要在海洋区域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口号。作为海洋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成为沿海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自己的领海以及广阔的公海、大洋领域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地,开辟了许多海洋旅游项目。世界海洋旅游事业正向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海洋旅游业已成为人类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两大板块交会之处,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含岛屿岸线海洋旅游超过1.4万千米),海岸带滩涂超过20×104平千方米,岛屿6500多个,管辖海域近300×104平方千米(含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沿岸已开发有1500多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沿海港口城市群,2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13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个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
沿海开放地区又有着政策、经济、区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展海洋旅游的条件十分优越。
5.海洋能
海洋能源主要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盐浓度差能、冰水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等。这些能源在形式上是有差异的。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为机械能;海水温差能和冰水温差能为热能;盐浓度差能为化学能;浮游生物、海藻和海草等为生物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