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西夏陵
45178600000010

第10章 西夏陵出土文物

西夏陵是一处重要的西夏遗址。1972年以来,对陵区先后进行了4次考古调查,并发掘帝陵1座,陪葬墓4座,清理各处碑亭15座。1986年开始了系统清理陵邑遗址的工作。通过多年辛勤的工作,西夏陵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从各个侧面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能力、生活习俗、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

建筑材料和饰件在西夏陵园出土最多,除般砖瓦外,又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尤其是建筑雕塑,堪称西夏遗存的珍品。瓷器及其他出土文物也为人们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新资料。主要有:

鸪吻6号陵出土。表面饰琉璃袖,高152厘米,宽92厘米,其形如鱼身鱼尾之动物,张口弯尾,鼓眼前视,眉目突起,鼻孔贯通向两侧张开,口大张,唇上翘,舌顶上顿,牙齿清晰。口角旁饰圆形鳞片,腹饰排列整齐的圆形鳞片,脊、尾以线条勾出,背鳝饰凸短线纹,尾鳝双叉呈人字形,饰排列整齐的凸弧线纹,神态凶猛,形状威武。

琉璃鸽陵邑遗址出土,为殿字之瑞禽。鸽作凝神端正状,引颈挺胸,神态自若。头顶上有一乳突状小冠,双翼贴于身侧,尾扁平而略长。颈后有一圆孔,腹部伸出一空心柱,柱心柄与脊瓦相连。鸽体施琉璃袖,色彩纯正光亮;鸽身雕刻工整,造型凝重古朴。

兽头鱼陵邑遗址出土,为殿宇之脊兽。兽首鱼身,吻部曲卷上翘略呈三角形,躯干弯上翘,通体雕刻鱼鳞纹,两侧剔出羽翼,背部有乳突状鱼鳝。尾部往下渐细,尾鳝分作两支,整体作昂首翘尾而欲腾跃出水状。鱼腹部伸出一空心柱,柱柄与脊瓦相连,通体施细袖,莹润光洁,长42厘米,高36厘米,宽15厘米。

四足兽长42厘米,高24厘米,宽18厘米。陵邑遗址出土,亦为殿宇之脊兽。兽头昂起,口方鼻短,眉骨隆起,怒目前视,鼻上有一“山”字形乳突,脖颈上有一圈鬓毛,躯身圆柱形,前肢伸出,后爪腾起,形似猛虎扑食,爪掌作圆形并分出四趾,四趾以困线圈之,弧线纹雕出关节和肢肉,火焰状小尾贴于臀部,通体施绿袖。

瓦勾头6号陵出土。质地坚硬,胎色红褐,外表琉璃袖,瓦当与筒瓦相连,通长35.5厘米。筒瓦完整,素面,断面半圆形,末端有子口,长1.8厘米。瓦当圆形,直径13厘米,外印突起兽面,额有鬓毛而蓬松,上部外卷,粗眉上翘,小突眼向前平视,小鼻大孔,由比牙咧嘴,有猿牙自上唇斜出嘴角,两颊毛呈斜线状,须毛片状,形态狰狞。

宝珠陵邑一宗庙遗址出土,上大下小,平顶微鼓,近似球形,平脚,内空壁薄,内壁泥条盘筑及轮制痕迹明显,通体施绿袖,高37厘米,直径8.8厘米-16厘米。

莲花柱础陵邑一宗庙遗址出土。直径59厘米,厚15厘米。灰砂雕饰,圆形覆盆式,外饰覆莲纹,莲瓣肥厚,线条粗壮。

石经憧6号陵出土。分幢身和幢座两部分。幢身八棱,分别刻有“观世音菩萨摩可萨”,“大势至菩萨摩可萨”,“越三界菩萨摩可萨”,“元边身菩萨摩可萨”等汉文经语;幢身每面宽16厘米,高34厘米,上下两端各有一圆柱凸样,直径15厘米,长7厘米,以插入石座和承接顶盖,兽已失散;幢身通高22厘米,分两层,下层呈八边形,一边雕出乌龟头部,上层圆形,周边雕出莲瓣,顶部中心有一圆孔,孔径17厘米。

人像石座均出于帝陵碑亭。在西夏帝陵的3号陵、6号陵、8号陵均有出土。3号陵东碑亭出土石座通高60厘米,长62厘米,宽61厘米;人像呈曲膝跪坐状,瞪目,咬牙,锁眉,嘴角两侧自下各斜出一猿牙,头肩平齐,高在页塌鼻,须紧贴胸部,全身裸露,两乳下垂,肚皮松圆,臂粗壮,或双手上托,或双手扶膝,呈负重状,手腕有圆环饰,双膝曲跪,背部平直,臀坐于腿跟,赤足,脚腕亦有圆环饰,头顶台面平整,下部有矮底座。石座人像造型粗矿有力,用红砂岩雕凿而成,从人像作负重物难以忍受状分析,应属西夏奴隶力士之形象。其为研究西夏社会历史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石柱栏6号陵出土。灰白色砂石质,圆角长方体,出土时已残,残长1.23米,宽0.33米,为三面浮雕,横截面略呈圆形,图案为二龙戏珠。龙身蜿蜒,一条由下而上,一条由上而下,在正面中部龙头相对,中间有一火焰纹宝珠,龙口大张,眼圆睁,体形修长,腹、肢有排列紧密的圆形鳞甲片,四月支爪,肢爪外伸,劲健有力,肘毛似在飘动。尾、体侧饰卷云纹,龙作乘云腾跃舞爪奋力抢珠状,生动逼真,雕刻精细。

石马177号陪葬基出土,高70厘米,身长130厘米,灰色石质,通体圆雕。石马跪卧,头微垂,颈略弯曲,双耳上耸,二目圆睁前视,口微启,唇略涂朱彩。额门鬓毛中分贴于脑际,颈上鬓毛较长,倒向后边斜贴颈部,呈清晰原线条状,前腿卷向内,后腿弯曲伸贴体外,马蹄锋锐,粗毛尾绕向右边,左后腿与座底紧贴,下有长方形矮底座,石马雕刻比例适当,形态雄健。

基金铜牛177号陪葬墓出土。铜铸空心,外表革基金,身长1.2米,重188公斤,作跪卧状,头微昂,双角弯曲,鼻梁高起,椭圆形双耳横张,二目圆大作远眺状,颈部宽厚有力,皮肤皱痕明显,肩高耸,脊斜下,后腿后曲前俯,偶蹄清楚,尾绕向左边与底座相连接,其跪卧姿式与体态底座浑然一体,形态粗壮强健。

铁剑6号陵出土,此剑虽已锈蚀残断,但经复原,仍可测出其长度为1米多,据史籍记载,“夏国剑”为天下第一。

竹雕6号陵出土。竹皮制作,图案为:墙面一堵,窗下作斜云纹和螺旋卷云纹,窗边有一气孔,下面横墙作米格纹,墙左面,下部祥云缭绕。窗前二人,面容丰硕,头戴巾惯,身穿高领宽袖长袍,腰束带;一人蹲踞,前有一斜形器,一人后卫,拱手微弯腰。雕刻精细,线条粗放。

丝只品西夏陵墓出土的丝织品,虽然都是残破碎片,却极有价值。种类有素罗、纹罗、工守缓、异向缓和茂花闪色锦5个品种。素罗、纹罗纤细轻柔,透明镖纱;工守缓、异向缓在我国其他地区同时代绞织品中是少见的品种,表面花纺隆起,凹凸分明。这是一种在我国传统的缓织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工艺。茂花闪色绵,色调层次丰富,色彩斑斓,为我国首次出土,尤为珍贵。

西夏文残碑西夏文残碑在西夏陵的考古发掘中数量最大,约3500块,它们虽然支离破碎,但都是少见的西夏文原始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典章制度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