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羌族的一支,它有8个部落,其中拓跋氏最为强盛。居住在夏州(今陕西靖边)一带的党项部落叫平夏部落,依附于唐朝。唐末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其酋长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号夏国公,统夏、绥、银、有四州之地,割据一方。北宋初年,党项首领李继捧因家族矛盾,向宋朝献出夏、绥、银、有四州,留居宋京。其族弟李继迁逃到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境内)抗宋自立。宋授李继迁官职并赐赵姓,继迁不受。宋至道三年(997年)李继迁接受宋朝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统夏、绥、银、有四州。宋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攻占灵州,改名西平府,为都城。李继迁亡后,其子李德明继定难军节度使,宋朝册封其为西平王,迁都兴州(今宁夏银川市)。宋天圣九年(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李元吴继立,弃唐“李”宋“赵”之姓,改姓“鬼名”,自称“兀卒”(意天子),后升兴州为兴庆府。宋宝元元年(1038年)上表宋朝正式称帝,国号大夏,自称“大白上国”。因其地在宋朝之西,宋朝称它为“西夏”,其北为蒙古地,蒙古称其为“唐兀”、“唐古特”(即党项人之意)。西夏立国前期与北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因西夏与两宋、辽、金长期战争,终因蒙古的崛起与壮大,被蒙古所灭,大元一统天下。西夏立国自元吴称帝(1038年)至未帝李晚时被蒙古所灭(1227年),传十帝,凡190年。至元吴孙仁孝时期,西夏统22州,疆域面积83万平方公里,大体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境内民族有党项、汉、吐蕃、回鹊、鞋辑、吐谷浑、契丹等。
西夏的历史基本上分为两个时期:仁宗仁孝以前为前期,桓宗纯桔始为后期。
西夏前期:元吴时期尚武重法,大行蕃礼,确立封建制度,发布秃发令;创制西夏文字;仿唐宋制设立文武官职;仿照宋朝厘定军制,设置“厢”、“军”,建十二监军司,分区防守;设立蕃汉两学院,用西夏文翻译大量佛经,以及《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改革简化礼乐制度。定官民服饰,文官戴楼头,着靴,穿紫色、红色衣服;武官戴金帖起云矮冠、银帖间金钱冠、黑漆冠及间起云的金帖、银帖纸冠,着紫色旋榈衫,下垂金涂银束带,平民只准穿青绿色,贵贱分明。建都兴庆,仿照唐都长安、宋都京营建殿宇,扩建宫城,确立贺朝仪式。元吴以后的谅祥、秉常、乾顺各帝年幼即位,后戚专政,连年对宋战争。乾顺时期尚文重法,巩固了封建制度,使西夏社会发展至繁荣。对皇室成员实行分封,兴办国学(汉学),尊孔子为文宣帝,立庙祀,派遣使者到金朝购买儒书,组织人力翻译出版儒家经典。发展科举制度,将政府机构分为五等司,完善中央统治机构。修订法律,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提倡直言纳谏,崇尚节俭,禁奢侈和官吏受贿;以法治军,颁行《贞观玉镜统》为西夏军事法典,奖惩分明,严肃军纪军风,大大提高了西夏军队素质。抵御宋的侵扰,利用辽金、宋金之矛盾,扩大疆域,巩固了封建制度,使西夏社会发展至繁荣时期。
西夏后期:纯拮始,西夏由盛转衰。漠北蒙古兴起,对西夏8次战争。西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皇位更替频繁,自蒙夏战争(1205年)爆发经22年,更换4个皇帝。加之西夏统治者在对蒙战争中联蒙抗金的决策失误,陷入孤立,消耗了国力、军力,最终被蒙古军摧毁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