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化深受汉文化及吐蕃文化、回鹊文化的影响,尤以汉文化为重,如北宋大臣富粥所指出的,“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
(一)西夏文
西夏建国前,西夏王李元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文字。西夏字是借助汉字而创制的,形体方正,结构仿汉字,有规律,笔画繁冗,大多在十画以上,以点、横、竖、撇、捺、折、折钩等组字;绝大多数为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象形字和指事字少。写体有楷、篆、行草。楷书多见于雕版,篆书多见于碑文,行草则见于手写。西夏文作为西夏“国字”广泛应用于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文字著作、历史书籍、字典辞书、碑刻、印章、符牌、钱币以及译自汉文的典籍和译自汉文、藏文、梵文的佛经等。西夏文的流传最早自李元吴时期创制使用。明朝中期在保定所刻西夏文经幢,是目前所知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晚文献,距西夏文创制时间为四百六十余年。西夏字共六千余,绝大部分已被释读。
后人发现,西夏字的有关故事清朝著名的西北史学者张溺,号介侯,于嘉庆甲子年(1804年)在家乡武威养病,一日与友人共游感应寺,寺内有碑亭,前后砌砖,封闭已久。当地传闻,若启封则必有风雹之灾。张湖求知心切,提出如有灾祸,愿意自己承担。拆开碑亭前面的封砖后,见一高碑,所刻文字乍看似认,细看元一字可识。拆后砖见有汉文,年款“天拈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为西夏年号。此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汉文额题《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这一发现使己死亡的西夏文为后世所知。此碑之发现,证实了清朝金石学家刘青园在武威发现的所谓“梵字钱”即西夏文钱,也证实了在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所修建的居庸关云台门洞内刻有的6种文字中有西夏文。20世纪初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沙俄皇家地理学会蒙古一四川探险队队长柯兹洛夫对黑水城大肆发掘,出土了大批西夏文文献,有佛经、辞书、律令、词典、图书等,其中绝大部分是佛经。
(二)西夏教育
蕃学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祥二年(1039年)立,从蕃汉官僚子弟中选送,主要学习西夏语文和将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由野利仁荣主持。
国学西夏崇宗贞观元年(1101年)立,选弟子300人,学习儒家经典,由“养贤务”供给廉食。
小学西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年)立,州县所设学校,收弟子3000人。
宫学西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年)设,又称“内学”,招收宗室子弟7岁-15岁者入学。
太学西夏仁宗人庆二年(1145年)设,尊孔读经,仁孝皇帝亲临释典。
(三)西夏文学
主要有诗歌、谚语、表文、碑志文等。
诗歌大多为五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有《祖先颂》、《月月乐诗》。
谚语的代表作有《新集锦合辞》。
碑志文大多刻于塔、桥、墓上。塔碑记述修建塔的始未及其有关情况。墓碑记述基主生平,大多在西夏陵中发现,均为残块,计3272块,其中有西夏文字的2194块。桥碑叙述建桥始末,留存有西夏黑水桥碑,现存张掖文化馆内。
喝铭,主要有《大夏国葬舍利喝铭》、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撞佛顶骨舍利喝铭,内容为宣扬佛教的威力以及记载西夏敬佛活动。
表文(公牍文),为与宋、辽、金上表文,采用拼体。
(四)西夏艺术
壁画大量留存石窟壁画,现存西夏石窟主要分布在宁夏固原须弥山以及甘肃敦煌莫高窟、安西揄林窟、安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酒泉文殊山、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其中敦煌莫高窟有一百多个,大多是在前代洞窟的基础上修的,属西夏新开凿的有17个;榆林窟中有西夏洞窟11个。形制有覆斗形、穹庐形、平面方形,中央设坛;塔婆形,正壁设坛,佛像置于中央佛坛。石窟壁画题材为十六罗汉、儒童本身、金刚、释迦降魔、药师、水月观音等。
卷轴画有绢、吊,大多是佛教密宗画一一唐卡,也有反映西夏佛事场面的世俗画。
木板画题材为佛、咒语、供养人;甘肃武威西夏墓出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木板画。
版画大多为刻印经文时反映佛像、佛经故事的插页,有的居于经首。
雕塑西夏的雕塑有泥塑、石雕、木雕、竹雕。多数为佛雕,泥塑外罩彩绘,大多为佛、菩萨。甘肃张掖巨人佛寺的大巨人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外涂彩金;俄藏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有一尊双头彩色泥塑,是西夏泥塑之精品。木雕也大多为菩萨像。西夏陵区8号陵出土的遗物中有一竹雕,刻有人物、庭院、假山、花卉。留存石雕较多,仅西夏陵遗存石雕有石马、石狗、雕龙石柱、石虫离首、人像石座,尤以刻有西夏文的人像石座为国宝级文物,还有西夏佛塔的浮雕。
(五)西夏音乐
设“番汉乐人院”专司音乐歌舞。《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乐器的名称有:三弦、六弦、琵琶、古琴、筝、笙筷、管、笛、萧、笙、军第、七星、大鼓、小鼓、拍板等。修订乐律,赐名《鼎新律》。在做佛事时有各式音乐配奏。至元朝河西乐(即西夏音乐)仍盛行。
(六)西夏出版业
西夏的雕版印刷较为发达。官方设有刻字司、造纸司。一些佛教寺院又有自己的刻印作坊,也有私人刻印作坊。创西夏文字后,通过翻译刻印,散发大量佛经广播于社会,以推广本民族的文字。留存的西夏雕版有汉文、西夏文,书籍达四五百种,有世俗文献六十多种。宏佛塔(今宁夏贺兰县境内)出土有大量西夏文钟,经雕版残块。遗存的西夏印刷品中有些具有活字印刷特征,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书籍的装帧有卷子装、经折装、蝴蝶装;封面有彩色绢吊、彩印麻棉纸等。
(七)西夏服饰
早期党项族衣装褐、披大毡,迁内地后衣锦绩。
西夏男子秃发,垂耳环;女子高誓,饰替钗。服色以紫、红为尊,青、绿为贱。有皇太后法服、皇帝法服、皇后法服、太子法服、娱妃法服、官军法服、朝服、便服等规定。西夏帝王服饰:元吴“少时衣长袖排衣,冠黑冠”,称帝后“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绥”。据《西夏译经图》提供,西夏第三代皇帝秉常头戴尖顶冠,冠上楼刻华丽花纹;身穿交领上衣,下系裙,腰系带(与中原王朝帝服相似),身披一件绣有花纹的宽袖大衣(通据大糯)。文官:楼头、靴纺、紫衣、排衣。武官:交领式圆领宽袖袍,腰束带,与宋代官服相似,冠金帖起云楼冠、银帖间金楼冠、黑漆冠,衣紫旋搁,金涂银束带,垂蝶躁,佩解结锥、短刀、弓矢睛……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毡子花旋搁,腰束带。另侍:无统一着装,有的窄袖,小口裤,腰束带,着麻鞋或靴,有的交领式圆领窄袖大口裤;或戴楼头,着圆领窄袖衣;头饰为秃发、披发,各式毡冠(上大下小的毡帽),躁蹬带,毡靴。一般男子服饰:秃发、披发、辫发;戴各式毡冠,有扇形、圆形、三瓣莲花形;戴各式楼头,有裹皂巾、东坡帽、笠帽;着圆领或交领窄袖袍衫,下穿窄口裤;腰束革带。一般女子服饰:梳高害,插替钗,戴耳环、耳坠;有的戴莲蕾形冠,檐边金饰;也有戴挑形毡冠,发根用带或环柬住。衣着一种为交领窄袖长袍,腰下开板,内穿长裙;另一种为翻领窄袖长袍。
(八)佛教
佛教是西夏的国教。西夏统治者大力发展佛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亲自传布。皇帝定每一季的第一个月的朔日为“圣节”,让官民礼佛。向宋、金求经,请高僧讲经;官方组织译经、刻经,完成了西夏文大藏经,仅一次法会散施佛经25万卷。(2)设僧人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在家功德司等机构管理宗教事务。在寺院中还有僧正、僧副、僧判、僧录、座主、检校、行童首领、知信等僧官,封号有帝师、上师、国师、德师、仁师、忠师、大师、定师、大法师、法师等。(3)大兴土木广建佛寺,仅兴庆府(今银川市)境内就有高台寺、承天寺、海宝塔寺、大度民寺、兰山寺、五台山寺、慈恩寺。在凉州(今武威)、甘川、(今张掖)均建有许多佛寺。(4)宗派林立,受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的影响,西夏佛教并存有密宗、华严宗、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