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过高原
45185000000009

第9章 散文卷(8)

你也可向港澳台的报刊一稿多投,绝对会极大地提高命中率。因为文学作品不像工厂产品那样有尺有度,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一件作品在地区刊物上发表不了,而在中央级报刊却能发表,便是最好佐证!有些文友以为给港澳台的中文报刊投稿,因其稿费是内地报刊的十几倍而很难上,其实,那边的报刊才是真正的一视同仁,绝不像内地的有些报刊只注重名人的作品,而对无名者的作品几乎不发。而且,那边的编辑特别注意新作者的作品。几年来我深有感悟!当然,向那边投稿也有一些特殊规律,我将毫无保留地告诉文友们。

我因要自费出版一册诗集《红翅膀的爱情》,现有意向文友们提供这510家港澳台中文报刊的详址。邮寄及资料费J5个邮票(或夹寄20元),不知您是否需要?

祝您文祺

2003年2月27日王淑君

看完这封信,真是让人觉得可笑之至。这些年,见到的各种骗局多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用教你如何投稿的方式诱惑你上当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中国的文人确实很可怜,辛辛苦苦爬格子也挣不了几个钱。中国的稿费是很低的,一个文人写一篇文章的付出与得到的报酬实在有些不对等,不要说大款们不屑一顾,就连一般人都嗤嗤嗤嗤嗤之以鼻,文人们自个也觉得羞愧难当。好在中国的文人写文章的初衷不在稿酬,切切实实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上对国家民族负责,下对子孙后代交代。稿费不稿费的尚在其次。可有人竟打文人投稿的主意,真是有些匪夷所思。

骗子骗人的种类很多,但搜肠刮肚到这个程度就令人惊叹了。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个文人(或假借文人的名义)就更不应该了。

灵魂的珍惜

友人告诉我一件事,颇令人感动:1996年11月5日,我省着名书画家陈伯希先生应邀到武山献艺,慕名前来求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有一位书画爱好者要求写一幅“君子比德如玉仁者其言如春”的篆书条幅。陈老写好后,因工作人员疏忽,将书画爱好者姓名中的“育”误写成“玉”,陈老当即将此书随手撕碎扔在地上,然后又认真地另写一幅。撕碎的字条被另一位书画爱好者拣去,精心拼凑装裱,三十二块碎片又得以重见天日。次日,这位爱好者拿去让陈老题字冠名,陈老大为感动,欣然从之,使墨宝得以完善。

这件事让人感慨良多:首先是感慨陈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写错了一个字,宁愿撕碎重写,绝不马虎敷衍;其二是感慨陈老平易近人,对书画爱好者有求则应,毫无架子;三是感慨这位书画爱好者对陈老墨宝的珍爱与珍惜,自觉自愿,发自肺腑,毫不做作。

陈老,感谢您闻名四方尚能用如此平和的心态对待世事,能准确地定位自己、善待他人。想想那些拿观众当傻子耍的所谓“歌星”,想想那些拿读者当白痴看的所谓“作家”,你就知道陈老的这种做人准则多么值得称道了,人对别人的尊重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珍惜。

书画爱好者,感谢您能如此地爱惜一个书画家的劳动产品,这种爱惜是对书画家的付出最有意义的报偿。想想那些表面上恭维别人背后又说三道四的人,你就知道了这种爱惜是多么的诚心诚意。

人和人之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互相尊重,只有这种尊重是建立在心灵深处互相珍惜的基础上的,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不管他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在互相珍惜这一点上是完全平等的。

母爱的感动

那一天,朋友讲的一件事,感动得我半天缓不过劲来:

一位临产的孕妇不幸遇了车祸,大脑死亡,变成了植物人,可心脏还在跳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无大损。肚子里的孩子安然无恙。应其丈夫的要求,医院用打点滴的方法维持着孕妇的生命。用剖腹产的方法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婴儿。

几天后,孩子本能地要吃母亲的奶,当孩子吮吸奶水时,毫无知觉的母亲僵死了好几天的脸上似乎有微微的笑意。这使所有在场的人包括专家医生先是目瞪口呆,随后泪流满面。

后来人们观察了多次,每次的情况都是这样:孩子吃奶时,母亲的脸上有笑意。孩子吃完奶后,又恢复了木然。

医生以为母亲的大脑并没有完全死亡,又做了多次检测,结果最终的结论仍然是母亲的大脑已经死亡。

孩子在一天天成长,母亲的生命在一天天耗尽。

一百二十多斤的体重变成了一百斤、九十斤、八十斤、七十斤、六十斤……直至母亲的躯体生命走到尽头……

朋友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欧美,是他在电视上看的。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我宁愿相信是真的。

总有一种感情,令我们痛彻肺腑;总有一种精神,令我们心旌荡漾;总有一种力量,能帮我们穿越苦难;总有一种思想,让我们刻骨铭心。我们感动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和“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无私和奉献能与母爱相提并论。这种拌着血泪和着骨髓的爱心令一切友情、爱情等等等等的人类感情醋然失色。即使再冷酷无情和铁石心肠的人,也能体会到母亲的关爱给予我们的心灵慰藉与情感抚摸。即使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在怎样的灭顶之灾前,在怎样的心灰意冷时,每当想起微风中飘拂的母亲的满头银发,我们如沙漠般干枯的心灵便会涌过一股清泉。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偶尔感念母亲的奉献精神并用这种精神改造自己,都能以母爱的万一对待他人、对待社会,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可以生活得更好一点呢?

生命有自己的历史真是邪了门了。

那一天,我沮丧到了极点。整个身心都被痛苦、绝望、悲伤、懊恼笼罩得灰暗,浸透得冰凉。为了给父亲买一种药,我几乎骑着自行车跑遍了省城的大街小巷,仍然一无所获。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的父亲,为了点亮我的希望之火而耗干了自己生命之油的父亲,难道就因为买不到一种救命的药而眼睁睁地一步步走到人生的终点吗?我不甘心!只要省城哪怕是京都有这种药,我就一定要买到。即使买不到,我也要跑遍所有的医院、药店。给自己一个安慰,给兄妹一个交代,给父亲一个无憾。可是,就是没有,专家告诉我前几天都有,我需要的时候却没有了。

口干舌燥,头晕眼花,实在是跑不动了,我决定在路边歇歇,喘口气再去找。

正在这时,一辆小汽车“吱”地一声停在了我面前。因为眼拙,我从来都叫不出各种小汽车的型号,只知道这种小车是很高档的,好像七八十万元一辆。

在车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我就认出了他是谁。果然是他,西装革履,儒雅得体,文质彬彬,英气勃勃。几年前,我们就叫他“文化商人”。

显然,他是看见了我才停车的。

在他向我伸出手的那一刹那,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他充满自信的眼里掠过了一丝尴尬和难堪。但转瞬即逝,马上就恢复了自信和不动声色。

有这一瞬间就足够了,我在心里窃笑。我们之间太熟悉了,熟悉得任何一个人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的微小变化,对方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在更多的时候,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那时候,我在一个权力部门当一个小官。我和他既不是同学,也不是朋友。如果不是那个偶尔的下午,我们或许永远不知道对方是怎么回事。

那些天,我老是发现他在我们单位转来转去,找我的领导和同事。我所在的那个单位权力不小,每天登门办事的人络绎不绝。我也就没有太在意他。但他跑来跑去的时间长了,对他就有了印象。特别是那双看人时畏畏葸葸的眼,使我想起我像他那么大时的贫苦无告,我的心里就涌过一丝同情。但他从来没有和我搭过腔,我不知道他到底办什么事。

那天上午,他又来我们单位找我的一个同事,恰好我的那个同事不在,我见他在过道里站的时间太长了,就招呼他来我的办公室坐着等。

他进来了,眼里还闪着畏畏葸葸的光。

我无意中问了一句:“你到底办什么事,怎么好几年了还没有结果?”

他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过了一会儿,可能是他从我的外表上看出我至少不会坏他的事吧,慢慢地把他的事告诉了我。他的声音很好听。是那种略带沙哑的男中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酷”。他告诉我,他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个项目。那是他父亲一生的心血。父亲为此奋斗了一生。他想完成父亲的未竟之业,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同时也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奋斗了十年,眼看就要完成了,资金出现了缺口。他希望得到我们单位的支持。

或许是那种带着沙哑的声音打动了我,或许是那种自卑的眼神感动了我。经验告诉我在这个到处都是大言不惭的岁月,自卑的人说的倒有可能是真的。我问他:“你带资料了吗?”他把一叠资料给了我。

我开始看他的资料。我发现,他说的都是真的,而且他的项目前景非常好,我们应该支持。我断定,几年来之所以没有结果,恐怕是他申请的程序不对。如今的事,就是很好的事,办的方向、方法、切入点不对,照样办不成。

“我来帮你想想办法吧!”我自告奋勇地说。他将信将疑地看着我。那时候,我在我们单位太不起眼了。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我告诉他办这件事从哪里入手。在这个单位工作了二十年,我太了解办这种事的切入点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事很快有了结果。项目又启动了。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尽我的能力给予了他帮助。再后来,我成了那个单位的负责人,帮助他也就方便多了。几年后,他的项目建成了,事业如日中天,成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富人之一。

在我们的交往中,我渐渐发现他是那种文化素养还比较可以的商人。比起那些一有了钱就晕头转向的暴发户,他要含蓄得多。不少时候还能从文化的角度考虑事业,从生命价值的高度看待奋斗。但他的文化底蕴有限,应付不了从穷人到富人的大跨度转换。他毕竟已经是一个有钱的人了,洋洋自得的苗头开始滋生,为此,我曾委婉地提醒过他。

他的事业越搞越大,个人资产越来越多,浑身上下开始被目空一切笼罩,一大堆人围着他恭维、献媚。他渐渐地学会了挥金如土。在各种场合,开始夸夸其谈,居高临下。一次,他在一个歌厅一次消费了几千元。我明明白白地提醒他不该这样,应该想想自己前几年的艰难。

“谁都一样,这是规律!”他理直气壮地说。“怎么能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经历的人怎么能一样?”

“谁都一样!那只是过程不同,最终都一样!”“怎么能一样?如果一样,挣钱还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谁都一样,这是规律,也是结果和目的!”他又大声说了一遍。我甚至在他的眼神里发现了一种鄙视,一种富翁对穷人的鄙视。这深深地刺痛了我,我转身就走了。从此,我们渐渐疏远了。后来,我调离了那个单位,几乎就再没有什么来往了。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碰到了他。

“你怎么骑了个自行车?”他匪夷所思地问。“我什么时候还坐过小车吗?”我提醒他。看到话不投机,他寒暄了几句,就上车走了。人和人真的都一样吗?所有的人奋斗的目的都是为了一掷千金吗?所有的人成功后都会忘掉贫困潦倒的过去吗?所有的人有钱后都会挥金如土吗?我不信!人和人不一样,生命有自己的历史。生命有自己的历史。着名作家路遥在临终前的几天拼尽生命之力诘问过别人:“人和人怎么一样?”他以自己一生的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冀和绝望为代价,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生命有自己的历史,人和人不一样!

历史上种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即使环境相同,土壤相同,养分相同,长势也会有差异。品种更不会类同。陈嘉庚也是大富翁,可他的生活多么简朴,每一分钱都要花到有用的地方,光学校他就办了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的社会那么多原本贫穷的人一有了钱就会骄奢淫逸。那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基因中原本就没有陈嘉庚那样的潜质。陈嘉庚有钱是因为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为此耗尽了脑力、心力和体力。而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有钱是因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和几个偶然的因素。他们得到的比较容易,至少他们的得到和付出不相称,不对等。得到的太容易,因而就容易忘掉奋斗的艰难,不能体会获得的艰辛。相反会非常浅薄地认为自己获得是因为才能出众,高人一筹。从而越发刚愎自用,不可一世。钱是有了,个人的道德素养却赶不上去,灵魂中那种邪恶的东西就会滋生出来,暴露出来,膨胀起来。表面上的那种彬彬有礼只是记起来的时候做给别人看的,为了显示自己的修养而表现出来的“修养”,关键的时候就会露出本来的面貌。他们的一切是在荒瘠的黄土上凝成的,绿色只是外表的装饰,破开了表面,下面还是黄土。

生命有自己的历史,不要指望揪着头发就会自己飞起来。不要指望一时的辉煌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素养、修养、涵养和人生观,那是妄想。不要指望胸无点墨的人会因为一夜之间有了钱而大彻大悟,那是不可能的。不要把绿化的希望寄托在地表的一点草皮上,那最终会打破我们对绿色的期望……

愿目标的旗帜高高飘扬

唐太宗年间,长安城的一家磨房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它们是好朋友。后来,马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17年后,马驮着佛经回到了长安。讲起取经路上的神奇经历,驴子听了像天方夜谭,羡慕得摇头晃脑。连连说:“马大哥,你真是了不得!那么远的路,我连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走过的路差不多。我向西域走的时候,你一步也没有停,只不过我跟着玄奘有个目标,尽管这个目标很遥远,但我们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所以最终走到了西天,走回了长安。而你始终在磨道里转圈,又被蒙住了眼睛,尽管你付出的也很多,但只能永远在原地打转。”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试图干点什么,很多试图干点什么的人到头来却什么都没干成。能干成一点事的原因很多,什么事都干不成的原因更多,但有没有目标往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标是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目标决定着努力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特征,也是奋斗的基本动力、出发点和归宿。正确的目标是人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生命活力的源泉,是终身快乐的基础。偏差的目标即使一时半时能够取得一点利益,最终也会将自己引入歧途。目标正确了,即使道路走得多艰难,走一步就会离目标近一步,希望的晨曦会永远闪现,理想的光芒会永远照耀。即使背负着再重的行囊,跋涉千里万里,也会眼前万道霞光,脚下一丛莲花,心中一股清泉。没有了目标,生活就会像无头的乱麻,一生也理不出个头绪,永远会眼前一团昏暗,脚下一片冰凉,心中一团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