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工程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总投资1.4482亿万元。共有大小展厅18个、接待厅4个、电教厅1个、学术报告厅1个;展厅总面积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本着“庄重、典雅、美观、人性化”的原则设计和建设,是一座综合性智能系统集成建筑。大楼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语音广播系统、自动售票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藏品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讲解导览系统等;大厅内设的多个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和详细的文物、旅游录相资料,观众任意选择参观;全馆区内装备有有线电视系统,在展览期间可实现全方位放像服务;建立的互连网国际网站,使馆藏文物的研究、展示等信息与国内外文博单位联网,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新建的甘肃省博物馆应当是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作为一座文化建筑,它鲜明地体现出甘肃地域文化的特色,能够满足现代化博物馆功能的需求。
甘肃省博物馆新馆特别着眼于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到现代化的博物馆建筑应是既能举办风格独特新颖的高档次的科学、文物和文化展览,又能接纳国内外观众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观学习,同时还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和娱乐场所。因此,设计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应能够体现社会历史类、自然历史类展览大楼的性质。
②能科学、安全地陈列展示藏品。
③能满足多种形式的陈列展览及省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要求。
④能适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向公众提供舒适、方便的参观、学习和休闲环境。
(二)在博物馆使用功能的规划既要立足于省情,更要着眼于基本设施的现代化,保证博物馆功能的实现。要运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博物馆管理过程和文物资源的研究、保护、展示、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资源优化。其基础是计算机和局域网,实质是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展示和管理平台。用现代技术装备博物馆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手段。因此,甘肃省博物馆新馆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建筑本身的实际情况,才能确保博物馆基本功能的实现。
在学习借鉴了国内先进博物馆经验,经专家反复论证,确定依据建筑和功能需求,甘肃省博物馆信息化工程南两大系统集成组成。
首先,楼宇智能化系统由8个子系统集成。
(1)综合布线系统;(2)安全防范系统;(3)火灾报警与消防系统;(4)背景音乐、紧急广播及有线电视系统;(5)通信自动化系统;(6)门票系统;(7)楼宇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8)信息中心机房工程。
以上8个子系统集成的智能建筑系统,将使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得到自动控制,实现文物的科学保护,也将使文物安全防范实现智能化,火灾防灾实现自动化,供电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使博物馆真正实现管理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其次,业务信息系统运用了目前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成熟的软件支持,对馆藏文物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主要由7个子系统集成。
(1)藏品多媒体数据库系统;(2)讲解、导览及模拟系统;(3)博物馆网站;(4)数字化图书馆;(5)办公自动化系统;(6)综合管理信息系统;(7)各系统的软硬件集成。
以上7个子系统集成的业务信息系统,将为甘肃省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提供先进和科学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实现文物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达到现代化博物馆陈列、收藏、保护研究和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创造陈列展览精品,全面发挥博物馆文化的社会功能。
甘肃省幅员辽阔,历史源远流长,山河壮丽雄伟。分布广泛的文物遗迹,丰富多彩的自然遗存,是甘肃各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宝贵生态的物化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厚资源。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则是博物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神产品,具有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强化以“人”为本的精品意识,不断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平,是博物馆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导向正确、主题突出,传播科学、倡导文明,手段先进、手法新颖,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努力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特殊的教育功能,进而使博物馆成为文化的圣地,科学的殿堂,凝聚民族意志和力量的精神家园。
博物馆推出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公众的陈列展览,以及围绕展出所提供的相关开放服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公众的知识领域和审美情趣日益扩展。博物馆要努力适应时代潮流,以全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面向社会,以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精神产品奉献大众。首先,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展览选题要准,立意要新,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共鸣;第二,要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着力提高展示内容的学术文化含量;第三,要在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在展览中的合理运用,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第四,高度重视文物展品的安全防范,充分考虑观众的观赏需要,配备符合达标规定的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害等技术设备,提高各类珍贵藏品的展出频率和展示效果;第五,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联展、借展、巡展、互展,发挥群体优势,不断更新展览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第六,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配合展览组织及时有效的宣传推介,努力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和参观面,使参观博物馆成为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时尚;第七,要着力做好展览的参观组织和讲解咨询,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观众,提供热情周到、细致入微的接待服务;第八,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重点建立同教育部门及大、中、小学的联系与合作,把博物馆建成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校外活动场所。
甘肃省博物馆新馆为配合新馆的落成,在抓好基建工作的同时,从2002年开始,重点抓了新馆陈列的筹备工作。根据甘肃的文物特点和馆藏优势,新馆开馆之时,面向社会首先推出了《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彩陶展》、《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等三个基本陈列。
新馆开放3年多来,接待国内外观众150多万人次,为宣传甘肃、促进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甘肃省宣传教育、文化、旅游和外事活动的中心阵地和重要的场所。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甘肃省博物馆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也是国内外有影响省级重点博物馆,馆藏品中包括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少数民族文物、自然标本、化石35万余件,属国家一级风险防范单位。新馆建设之初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各方面的原因,仅仅确定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彩陶》三个固定陈列展览,免费开放后观众人数大大增加,但由于展厅有限,展览展线短,现有的三个固定展览远远满足不了观众精神文化需求,要解决展览老面孔的问题,就必需要增加固定展览。加之甘肃省博物馆又是一座综合性的地志性博物馆,除了举办文物、古生物化石展览外,还应举办近现代革命文物、少数民族文物、动植物自然标本等展览,才能反映出甘肃省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饶多彩的自然资源宝藏,向中外展示“文物大省”的风采。
博物馆免费开放,一方面使更多观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走进博物馆的愿望得以实现,使中华文明成果更多地展现给民众,充分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对博物馆自身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把门打开,打开之后还要向公众提供更好的展览、更好的服务、更好的教育活动,甚至是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包括纪念品,对全面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甘肃的地域特色和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实际情况,我们计划在保留并进一步改进原有三个固定展览的基础上,五年内拟增加八个展览,内容包括《甘肃考古新发现展》、《甘肃佛教艺术展》、《书法源流八千年展》、《甘肃自然幅员展》、《近现代革命文物展》、《甘肃民族民俗文物展》、《甘肃古代木雕艺术展》、《甘肃古代珍宝展》。另外,还将开辟展厅引进国内外和省内各市、县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展览,使展览常办常新,一方面起到大力宣传甘肃历史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博物馆的收藏功能转化为回报报社会的目的,增加了甘肃省博物馆的社会认可度。新的陈列展览,特别是固定陈列将努力改变过去的陈旧模式,进一步探索新的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合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增强文书及艺术品的可视性,营造最佳的展示氛围和陈列效果,把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精神产品奉献给社会。对于新馆的陈列,要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打造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精品陈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振奋精神,团结进取,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甘肃小康建设,博物馆就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