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11

第11章 材料丰富内容充实(4)

(3)引用的方式应富于变化,引言应具有权威性。引用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间接引用,二者应相互变通,灵活运用。同时,在作文中为证明观点,不宜引用我同学怎么说,或父母怎么说,或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如何等,因为这种论据权威性不强。

2.复活演义法

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改编、演义出一篇新作。我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着名小说,都是在历史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也就是运用演义法创作的。200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选用的材料原型就是《三国演义》中赤兔马的故事,经过作者的提炼、加工、改造,演义了优秀的作品。2006年福建卷的“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也是根据《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进行的再创作。

3.压缩法

所谓“压缩法”,就是抽取材料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给予表述的概括方法。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是典型的例子:“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摘要法

所谓“摘要法”,即对素材原有的基本内容扼要而连贯地摘录。

例:我们在运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做论据时,就可做这样的摘要概述:蔡桓公开始“疾在腠里”、“在肌肤”、“在肠胃”,如果扁鹊没有“逃秦矣”,桓公开始就接受治疗,怎么会落得个无治而死的下场呢?

5.灵活转换法

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进行写作材料的转换,就是把自己已经观察到、阅读到或已经保留在记忆库存里的相关材料,通过改造、发散,进而化作自己写作时的一种新论据或事实根据,又重新组成一篇或几篇新文章的方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这就需要围绕一则材料,不受习惯和成见的影响,进行思维的多向发散,挖掘材料本身所包含的全部信息,然后根据情况和条件的变化(中心或话题),努力寻求材料与话题之间的联结点,进行材料的变通处理。

具体方法有:

(1)以类代个,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的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做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

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

(2)以喻代例,飞扬文采

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

例:松树放弃了沃土的安逸,选择陡峭的山壁之后最终有了傲立东风中的雄姿;小溪选择了奔向大海的执着之后最终获得了波澜壮阔的气势;小草放弃了土壤中的温暖之后终于实现了为大地带来一丝微型机的美好愿望;白云选择了蓝天的深邃之后终于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绝唱。

一于是我懂得了怎样去寻找并选择事业。

(3)化少为多,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论证方式,当没有太多事例时,可采取正面论述、反面假设的方式来加强效果,将一个例子化为两个例子:

霸王骑着乌骓马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化作了剑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有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4)以假乱真,切中肯綮例: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牢笼。(200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选择牢笼。

(5)现身说法,置身其中当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观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宙万象的“细胞”。将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理的脉络走向。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内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当然,我的进入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

如:你我别无选择

一文开头:

我很欣赏钱钟书的《围城》。人生实在是一场悖论,人们很难“两全其美”。从小学到现在,我几乎就一直在和自己争斗着。我想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就必须得加班加点,拼命做题.可是在我累得憔悴不堪时,成绩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好。有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不要沮丧,要坚持下去,梅花香自苦寒来嘛。于是我开始振作。可是又一个声音分明在我耳边唠叨: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不亮西方亮,又何必非要走高考这条道呢?是的,我记得母亲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农民苦啊”。我知道她是希望我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可是偏偏我的成绩一直不如意,眼看着离大学的门一天天变远,而我还要装着很努力的样子。我就常常这样深陷“两难”处境:我知道我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在徒劳,可是我又没办法放弃.我想寻求别样的道路,可是“路”又在哪里呢?(话题:人性的柔弱与理性的崇高。)

6.超级“链接”法

“链接”本是网络术语,网上冲浪,通过“链接”,我们能轻松地进入下层网页或其他网站,是“链接”引领着我们在网络世界中尽情漫游。作文构思中,我们可以把“中心”看作是一个信息源,从这个信息源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建立相应的“链接”点,浮想联翩,聚合材料。

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就像鸟儿离不开双翼一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所以,在写作时,当你无话可写时,就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跨越时空的阻隔,摆脱现实的束缚,根据立意的需要,把事件缩小或放大,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东西联结相组合,把古今中外的事物串联起来,从而表达思想,突出中心,这就是所说的“时空飞扬法”。

那么,如何在话题作文中运用这种技法呢?具体说来,就是在对话题进行多向度、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立意的基础上,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或阅读积累或文化积累的情况,扬长避短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1)联系现实法。联系现实联想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联想和想象的人事物观点等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二是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不一定直接取于现实生活,只与现实生活暗合。

(2)溯古法。从话题的内容联想到古今中外名着历史故事传说中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依据原着或故事传说,运用想象扩充改编或续编,或是从中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观点、诗文,加以分析阐释。

(3)比较法。将古今中外与话题立意相关的人、事、物、观点、诗文联想到一处,加以类比或对比想象,使之为文章主题服务。

例如:

以“桥”为话题,设计多向链接点。

链接一:乡村拱桥--桥是自然界一道亮丽的风景(苏州枫桥、小石桥);

链接二:城市高架桥--桥是经济发达的标志(西直门立交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链接三:历史名桥--桥是沧桑岁月的见证(卢沟桥、泸定桥);

链接四:文化名桥--桥是艺术的化身(康桥、二十四桥);

链接五:想象之桥--桥是联通情感的纽带(鹊桥、心桥}。

桥可以链接起自然社会、宏观微观、天宇人寰的方方面面。“链接”能使我们的思想融于广袤的时空,能帮助我们打开写作思路。链接点越多,写作中选择的空间就越大。

如话题“回报”:

古书《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话:“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强调的是要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就是回报;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说的是加倍回报;“乌鸦反哺”的传说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一些动物尚懂得回报,但在社会生活中,不愿回报、不懂回报的事却时有发生。

以上这些有关“回报”的话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体验,也可以抒发感受、表达看法,还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回报”的范围之内。

范文示例

母亲讲的三个故事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很多故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大都仿佛远行列车上的乘客渐行渐远,但有三个故事却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它们曾是那样深刻地告诉我一个道理:知恩图报。

深海中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