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广阔的深海里有一种鱼,雌鱼产仔后,眼睛会失明,不能再去寻找食物。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食物,雌鱼就会饿死。为了母亲不致饿死,那些刚出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到母亲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让母亲吃掉自己。其实,它们何尝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养自己的母亲?可是,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个月后,母亲终于复明了。
老鼠和大象
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一头英俊的大象,它高大的身子像堵墙,它粗壮的四肢像四根木粧。有一天晚上,它出去散步,碰到一只掉在陷阱里的老鼠向它求救,大象疑惑地说:“你怎么会掉到陷阱里?”“一只野猫追我,一不小心就掉进来了!”老鼠沮丧地回答,“好吧。”好心的大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陷阱,老鼠顺利地爬了上来。“我要报答你!”站在大象的脚边,老鼠大声说。大象哈哈大笑着走了。有一天,大象被猎人网住了,第二天就会被运走,它伤心极了。那只老鼠听说后,集合一群伙伴不停地啃网绳,终于在天亮之前救出了大象。
书生和蚂蚁
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书生和几位同乡进京应试。在一座破庙里歇息并拿出干粮来吃。正吃着,书生发现他的馒头上有一只小蚂蚁,他轻轻地把它捏下来。同伴们都喊:“捏死它,偷吃我们的干粮!”书生摇了摇头,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对它说:“去吧,可怜的小蚂蚁!”蚂蚁停留了片刻,飞快地爬走了。考完后,书生突然想起,“主人”的“主”字少写了一点,成了“王人”,气得捶胸顿足,直呼今年无望矣。但榜发下来,这位书生却高居榜首。原来小蚂蚁知道这件事后趴在了试卷上,主考官没看出来。
我常常想起这三个故事,也常常想起挂在母亲嘴边的一句话:孩子呀,做人要知恩图报。我崇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高尚,我敬佩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意。也许以后的人生路我会走得坎坎坷坷,但无论身处何境,都不会放弃一种美德--知恩图报。
例文评析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故事转换法,开头用精炼的文字点明了写作的缘由,并紧扣材料提出了观点:知恩图报。主体部分没有采用传统的“承、转”之法,而是从容不迫地讲述三个“知恩图报”的小故事,在饶有趣味的叙写中阐明自己的观点,颇有诸子散文借寓言讲道理的遗风。结尾引用名言警句,又能概括故事的内涵,使主题思想更加明确、深刻。
7.合理“嫁接”法
“嫁接”本是生物学中改良物种的方法,就是移花接木”,把这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在那种花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这里借用来谈作文写作中材料的处理。
材料具有兼容性、互通性。如果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这种写作迁移的方式,我们就叫它“移花接木法”。它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
“嫁接”有以下几种形式:
(1)借鉴畅销书引发写作灵感。紧扣时代的脉搏,是高考命题的特点。2001年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问世,有位考生就用了这个题目,给人耳日一新之感。北京一位考生曾借用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也得了高分。
(2)借助名着来展开故事。它可以新编历史或以历史人物为依托,编写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直接借用名着中原有的故事。
(3)借助学过的课本进行独创。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谏父亲三思疏》就仿照了高中语文中的《谏太宗十思书》。2001年有考生写了《六国新论》《新皇帝新装》等都是这样。
(4)借助中国及世界名着中的人物,
移花接木。如2001年有考生写了,天堂通行证,就借助了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把两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着名人物放在一起写!
着名高考问题专家何永康教授反复强调指出:“优秀的考场作文绝不是在考场上临时发挥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回忆平时的作文和随笔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写成的。”
名作示例
与永恒拔河
生命与永恒拔河,谁也不知道,绳子的那一头,究竟拽着什么。另头寄幸于集中全力的一瞬,永恒或许也会探过头来。
一、流浪的诗魂
那一只骄傲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我们的“谪仙”,却早已不见踪影。美轮美奂的皇家庭院,潜得下一代帝王包举海内)吞并八荒的雄心,却容不下那一个不羁的灵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魂的屐迹遍布五湖四海,换回的却是一代代人津津乐道的诗篇。“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余下的七分化作诗篇,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那一个灵魂,选择了流浪,选择了远离宫廷的纷争和世俗的纷扰,一路流浪一路捡拾山的雄浑,捡拾江河的奔腾,捡拾风的耳语,集成册,谱上那一份特有的奔腾,留给后人一遍遍地重温又一遍遍地心潮澎湃。
二、雁落塞北
塞北的风雪,一季又一季,吹白了征夫的发,吹湿了怨妇的眼。直到有一天,长安来的路上,远远地出现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南来的少女。少女携着一枝橄榄绿,走入匈奴人的营帐。从此,征夫欢呼雀跃,怨妇破涕为笑。无数个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少女以其温柔和美丽,点染了那一方天空。汉朝唯一的一缕异香怎么就落到了一群蛮子手里?只有雁群明白,少女用她一生换取了汉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雁群明白,那一缕缕青丝是如何熬成白发,幽幽的胡笳中,蕴含着多少乡思,最终又怎样化成那一片青冢。
三、半生的重量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头到白发,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换了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可汗惧怕了:怎么还有这样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找到永恒的答案。
简评
此文巧妙地将大家熟知的三个故事移植到文中,再加上合理的想象,便有了新鲜感。李白的选择,留下一段不事权贵的千古佳话;昭君的选择,赢得了汉王朝半世的太平;苏武的选择,展示了中华民族坚贞的气节。这些永恒的选择是他们用生命和灵魂选择的结果。
此外,还有扩写法、评析法、角度变换法等,同学们可以创新运用,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要学会恰当巧妙地运用材料,除了应当学习揣摩一些范文、佳作运用材料的技法外,还应当重视平日的积累,要建立一个材料仓库,鲜活的论据靠平时阅读和观察生活,把一些有用的事例与正确的言论记录下来,长期坚持,这样才有涓涓的活源,汩汩的清水。
热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枯叶蝶没有美丽的外表,它只有两扇褐色、毫无生机的、根本无法与它名字中“蝶”相匹配的翅膀,它经常收拢翅膀,静静地立在树木的枝头,像一片枯叶一般随风摇曳,忍受着同类其他蝴蝶的耻笑,然而,当色彩绚丽的蝴蝶被人们捉去而制成标本时,它却可以伏在枝头、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并且为自己的幸运而快慰,俗话说:“有所舍必有所得”,枯叶蝶舍弃了美丽的外表,却得到了它梦寐以求的安全,一个拥有健康身心的人、一个想发展自己成就事业的人,要舍弃些什么呢?相信都会对“舍弃”有一些感想,请就“舍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材料仅仅是关于“舍弃”得益的一个例子,枯叶蝶舍弃了作为一般蝴蝶应该有的美丽外表,却赢得它梦寐以求的安全。大千世界,有多少为了“获得”而首先“舍弃”的现象?这种种现象都应该是引起我们联想、思考,进而构思选择成文的材料。因而,不论是编故事寓意、写散文寄情,还是吟诗歌抒怀、发表议论明理,凡是关于“舍弃”的话题都可以写。
2.比较下面两段以“逆境出人才”为中心论点的文章,说说哪一段更好。
示例1: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历、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着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夙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的成才道路告诉我们,逆境是成才的主要因素。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示例2: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曾经痛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经过前后十六年含辛茹苦,用生命写成巨着(史记)。司马迁无故蒙冤,身受极刑,可谓不顺到了极点,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懈的精神,撰写巨着,终成一代大家,成为逆境中开出的一朵绚丽的花。
以上两段文字中,哪个材料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这就需要围绕一则材料,不受习惯和成见的影响,进行思维的多向发散,挖掘材料本身所包含的全部信息,然后根据情况和条件的变化(中心或话题),努力寻求材料与话题之间的联结点,进行材料的变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