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定位中国
45231800000044

第44章 附录 大城市化与青年未来(2)

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流动开始变成一个挡也挡不住的潮流。与此相适应的是,大量的乡村环境随着人口的迁移也迅速好转。一二十年前光秃秃的山岭现在很多变得郁郁葱葱。统计数据也能说明问题:

始于2007年结束于2009年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初步汇总发现,5年来的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增加。全国实际耕地面积为20.26亿亩,建设用地约为5.36亿亩,较之2008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8.28亿亩),耕地面积多出近2亿亩,建设用地多出4000万亩左右。城市化进程使耕地增加而不是减少,这是常识。因为城市化使人均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城市越大,人均用地面积越少。

拼爹时代,自由的价值高于一切

没错,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没有个好爹似乎寸步难行。但同时也是个坑爹的时代,走不出爹的人最终不少要坑爹。

对于青年的未来,我们不必那么悲观。中国是个讲人情讲关系的关系社会,并不是今天才这样。今天已经有大城市化、有局部的自由市场可以呼吸,以前的关系,比今天更加铁桶一块。比如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代,很苦,要想回城,必得贿赂村干部。今天,你可拔腿就走,像徐志摩一样潇洒,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到大城市寻找自己的天空。

我上大学那会儿,有两个校友,比我早一两届毕业,大概是88、89年前后,一个男的叫罗玉川,据说父亲是省部级干部,牛得很,但他毕业后就是不愿意听从老爹的安排,非要去中央电视台,哪怕是一开始不拿工资试用也行。另一个是女的,叫朱红,家里关系也很过硬,也不愿意听从家里的安排,而要赤手空拳自己打天下。找了几十家单位都没人要。那时候的本科生,可没有像今天那么多。当时很多媒体都有报道,轰动一时。这就叫做志气。当人类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自由的价值就会远远超过物质本身,成为人类的永恒追求,它有时甚至超过名望、地位等外在的东西,是人幸福感的最基本源泉。

人是要有点精神有点志气的。更要紧的是,打拼自己的人生比拼爹其实是一件更有智慧的事情。

关系网就像蜘蛛网,它的格局就那么大。人一旦钻进关系网中,互相牵扯,很多时候就很难挣脱出来,作茧自缚。而人生本来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拼爹有效但是有限,爹再有本事,也有他的一亩三分地,出了这一亩三分地,就不是他的地盘了。再说,爹是一张会过期的船票,政治权力也好,靠攀附得来的财富也好,往往都是暂时性的,一时威风凛凛,过时就不行了。所以古人说:“靠山山倒,靠树树倒,凡事靠自己最好。”《幽梦影》说:“今日少一攀附,他日少一掣肘。”

有人说得好:体制是逼仄的,但环境和心灵依旧是自由的。无论是来自豪门还是来自寒门,在心灵上都享有同等的自由,而这正是向命运突围最有力的武器。

人的心灵应该像玫瑰和天空一样开放。而拼爹造就的心灵恰恰有时是封闭的,为了小圈子小团体的利益,近亲繁殖,导致“物种退化”。

拼爹的时代我们拼自由。权力、资源是可以垄断的,但知识、自由和智慧永远无法垄断。人的一生,最大的借力是借势,而不仅仅是借人。能够判断和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才真正无敌。把有限时间和聪明才智用于罗织关系网,不如用来扎扎实实学习和工作。你只要肯付出,肯努力,有见识的人、志同道合的人终究会走到一起,形成真正“强强联合”的市场力量。

21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逃跑似地离开北京的。我不喜欢北京的大且不方便。在大城市的时候向往中小城市,到了中小城市向往着乡村。我向往的是宁静诗意的小城,我甚至雄心勃勃地要回乡村,为父老乡亲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击碎了我的梦。地方财政为吃饭发愁,少一个是一个,巴不得大中专毕业生们都黄鹤一去不复还。

这样就到了一个地级市。宁静安详的闽中小城,一晃就过了十年与世无争、诗酒唱和的日子。直到换了一家单位,有了潜在的“同行竞争”,树欲静而风不止,你的到来,成了一些人眼中的钉子心中的假想敌,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也许,在过去若干年里,你的“不争”,你的悠然自得,恰恰成全了你的“故莫能与之争”。而一个人只要用心,只要专注于某件事,十年磨一剑,总不会是荒田遍野颗粒无收吧?

而在一个行政对资源的控制力无远弗届的地方,如鱼得水的便只有两种人:一是攀附权势者,二是拉帮结派者。你不想攀附权势,又不想拉帮结派,你只想着要一个人的江湖,最好的办法就是抽身便走。

人到中年才回到北京,方才知道什么叫做海阔天空。一位在人大读书的小老乡说:在北京,什么样的想法都能找到知音!

大城市的魅力大抵都是如此。溪水都一往无前地奔向大海,原来大海有大海的无穷秘密。当你还是一滴水的时候,必须融入大海才不会使自己干涸。自由的生活、一个人的江湖,只有到大城市寻找,那里边,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比任何地方都要高。“大隐隐于市”,古今亦然。

越到中小城市,爹的作用越重要;越到大城市,个人奋斗的价值越彰显。有一段时间一股“大城市房价太高,导致白领纷纷逃离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的说法甚嚣尘上。去年,更有一股所谓真正的逃离北上广潮流。但是今年,媒体的舆论风向又大转,标题纷纷又从“逃离北上广”变成了“逃回北上广”。似乎应验了《围城》里的那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调查显示,京、沪、深、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职场人想逃离的首要原因是:房价太高,生活成本难以承受,这个比例达到61.7%。其次是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比例将近五成。此外,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职场人认为一线城市生活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令人难以忍受。

但调查还显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奔向北上广而不是逃离北上广。2010年,智联招聘根据简历库数据,对过去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所在地以及迁移状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工作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座城市,比例分别为29.7%、14.9%、5.6%、3.9%。毕业3年后的工作地也基本集中在这四座城市,比例分别为30.4%、18.6%、5.0%和3.3%。

这个数据最能说明真实情况: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的比例高达54.1%,毕业三年后在这四大城市就业的更是高达57.3%,人们不是在逃离北上广,而是在不断奔向北上广!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确实是很多职场人需要背负的经济压力;而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城市的机会成本更低,竞争更自由、更公平,也是不争的事实。

2010年5月29日,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先生在他的博客文章《正视“不公平的合理性”》一文中写道:

在最近的一期“头脑风暴”节目中,我作为现场嘉宾参与讨论了“80后——幸福在哪里?”主持人(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先生)请现场观众们决策,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选择在哪里生活?投票结果是:大城市,77%;中小城镇,17%;乡村生活,6%。

对于多数人来说,大城市尽管有高房价、生活节奏快等这样那样的压力,但通过个人奋斗仍然有可能突破这些瓶颈;而到了小城市,可能面临的是权力和关系织成的天罗地网终身笼罩着你,不能自由地呼吸,甚至不能有足够尊严地生活着。或者奴役别人,或者被别人奴役。

做理性的建设者还是感性的威胁者?

毫无疑问,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同学将来都会到一二线城市去工作和生活。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将来很多同学一开始都要面临着收入不高但房价很高的现实。在这种坚硬的现实面前,我担心一些同学会一叶障目,过于夸大房价的局部影响而看不到中国社会的全局,从而无意之中使自己站在了社会威胁者而不是建设者的行列中。

余以为先生12月6日凌晨发表博文,认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来自年轻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