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极简人际关系心理学
45270700000008

第8章 交际有道:超级人际必备的心理学规律

简单地说,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心理活动的科学,为我们从事社交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一个人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懂得一些心理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少走弯路,以正确的方法去洞察对方的心理动机,从而为我们的人际交往提供保障。

第一印象很重要

与人相处时,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首因效应的存在。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效应。具体来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感情因素的定势。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同时也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与一个人初次会面时,在短短的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4秒的时间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我们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4秒钟,别人对你75%的判断和评价都会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产生。所以在别人的第一印象中,不管给他的印象是不是真实的,我们留给别人的这种印象以后都很难改变。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为了充分证实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准备了30道题目,分别让两个学生各做一半。学生A做前半部分,学生B做后半部分,由于题目都不是很难,两人都得了满分。然后把试卷给其他同学看,让他们对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A和B比较谁更聪明。结果发现,多数被试的同学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如果给人形成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式,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达芬妮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她决定向银行贷款,开一家出售天然化妆品的美容小店。这天,达芬妮上身穿一件旧T恤衫,下身穿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背着小女儿,拉着大女儿,闯进了银行经理的办公室。她绘声绘色地向银行经理介绍自己的创业构想和“美容小店”的未来远景,但银行经理拒绝了她的贷款请求。

达芬妮失望而归,向丈夫抱怨那个银行经理的铁石心肠。她说:“我带上女儿都没有打动他!”而丈夫比较理智,“银行是一个投资机构,不是救济所,在这里,T恤衫和牛仔裤是没有说服力的。”

于是,他陪达芬妮去时装店买了西装,还请一位会计师写了一份不同凡响的可行性报告,另附有预估的损益表及一大摞文件附页,连同自家的房产证,都装在一只精美的塑料卷宗夹里。然后,他们衣冠楚楚地又去了那家银行。这回他们没费口舌就得到了贷款。

这件事使达芬妮意识到形象与事业成功的关系,从此,她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与商店的形象。后来,她把“美容小店”开遍了世界各地。

英国形象设计师罗伯特·庞德说:“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展示给人们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一般而言,第一印象好,双方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良好的关系就可能逐渐形成与发展;反之,则可能无法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一次,林肯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一个阁员。林肯看了这个人之后,摇摇头说:“他看上去实在是太丑了,我不愿意用这样的人。”

林肯的朋友非常疑惑,他说:“总统阁下为什么要以貌取人呢?他的容貌是天生的,难道他应该为自己的容貌负责吗?”

林肯回答:“是的,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容貌负责。”

林肯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气质、精神、打扮等这些因素是能够修饰容貌的,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到这一点,无法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确实是他自己的责任。

当然,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不能只看外表,礼仪和修养才是留下好印象的有利法宝。

一次,黄爱菊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上了公交车,车上没有多余的座位,她正准备让座,坐她前面的一个女孩站了起来,礼貌地让了座。这个举动让黄爱菊对她心生好感,这时候,女孩津津有味地吃着手里拿的玉米。眼看她的玉米快吃完了,在边上的黄爱菊思考着:“直接扔出窗外?不会,这孩子看起来不像那种不懂事的人。悄悄放在座位下?这也太不好了。装进包里等下车后再扔进垃圾箱?可那个小包,也就能装个手机。”黄爱菊私下里替她想了许多解决方法,都不可行。

终于,玉米吃完了,女孩不时地四处张望,黄爱菊猜测她正在想自己所想的问题。当发现没有可丢的地方后,女孩并没有手足无措,而是很自然地打开包包,拿出了一个塑料袋,然后把那个仅剩几个玉米粒的玉米装了进去。一边的黄爱菊不禁在心中暗暗佩服她的聪明,开始打心眼儿里喜欢这姑娘。

第二天,黄爱菊上班之后面试一批新员工。她惊奇地发现昨天看到的女孩也在其中,等到那个女孩开始面试之后,黄爱菊跟她聊了很大一会儿,当场表示乐意招聘她到公司入职。

黄爱菊眼中的这位女孩,是一个文明有礼的女孩。如果能够把这种文明和自觉用到工作和办事中去,有时候甚至比美貌还能吸引人,让更多的人来帮你办事。

当然了,“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很大的差错。因而我们在与人交际的时候,不应该只通过第一印象就给人下定义。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定要注重形象,争取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为进一步的接触打好基础。

把握对方心目中的那杆秤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天平,当受到外界不同情况影响时会不自觉地向一方倾斜。但过度的倾斜会造成不好的效果。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它会影响对方心里客观的认识。所以,我们需要利用“冷热水效应”的技巧来使对方的心理获得平衡,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来说,当我们要向别人提某项请求时,可以先将自己的请求提得高一点,这样的话,就有回旋的余地;当我们要向别人传递消息时,可以先说坏消息,再说好消息,那么对方在先前的绝望中会看到一线曙光和希望;向某人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先批评,指出不足,然后别忘了对他的优点给予赞扬和肯定;向别人恳求宽恕和原谅时,可以表现得更加诚恳,那么别人才有可能信任我们,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等。这些都是冷热水效应的应用,可以使交往对象有一个心理过渡和平衡的阶段,最终实现自然交流。

陈墨是一家电热水器公司的销售员,他每个月销售电热水器的数目大概在15台左右,曾经创造过一个月销售28台的历史纪录,深受公司各级领导的器重。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温度的不断攀升,电热水器的销售也进入了淡季,在提交给领导的每月计划销售表上,他计划这个月的销售目标是10台。

市场部经理看到陈墨的销售计划后,很是不满,说道:“你可是我们公司的销售骨干,你定这么低的目标,可不符合你的身份啊!”

陈墨回答道:“最近进入销售淡季,我也是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制定的,要和年前比那肯定是没办法比的。”

市场部经理听了他的话觉得分析得也有道理,反正他的工资和业绩是挂钩的,就没再说什么。没想到这个月底,陈墨总共销售出16台热水器。经理看到这个超出制定目标计划的数目很是惊喜,大大奖赏陈墨,并且说要给他加薪。

案例中陈墨就是运用“冷热水效应”赢得了领导的青睐,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月销售10台的目标,但最终在淡季却销售16台热水器,这是领导没有想到的。所以当领导看到这一数字的时候当然是意外、高兴、满意的。

而假如他做计划目标的时候制定了15台,最终卖出16台,领导在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绝对没有前一种兴奋,因为之间的差距太小。

所以,先将自己的标准定得低一点儿,即使失败了,结局也不会很惨。要是成功了,那么获得的评价自然就提高了。

一次飞机在准备着陆时,驾驶员突然宣告:“由于机场拥挤,飞机无法降落,所以,飞机不得不在空中盘旋,预计距离着陆时间还差40多分钟。”其实着陆的时间只需要30分钟。

顿时,机舱里的乘客陷入了混乱,抱怨声、牢骚声接连不断。

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在过了5分钟的时候,空姐通知大家说:“由于机场处理及时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情绪也稳定了一些。

几分钟过去了,空姐又对乘客说:“由于我们驾驶员高超的技术,我们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安全降落了。”大家觉得很快就要降落了,机舱里安静了下来,没有刚开始的那种焦躁和不安了。

就在乘客们认为还有15分钟要降落的时候,空姐最后向大家说出了实际降落的时间:“我们的飞行非常顺利,请大家系好安全带,我们马上就要降落了。”顿时,大家都欢呼起来。

飞机不能够按时降落,确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机组工作人员利用冷热水效应,使乘客不安的情绪迅速地稳定了下来,从而平息了大家的不安与惶恐。

针对这个案例来说,告诉乘客事实远远没有采用冷热水效应处理效果好,因为那样做,对于稳定乘客的情绪将是非常不利的。利用结果反差很大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够让乘客看到希望,而且还能够增加乘客的信心。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只要能巧妙地运用好“冷热水效应”,相信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上一层楼。

用好心情感染身边人

每个人都有情绪起伏的时候。当我们心烦气躁时,就会无端地向他人发火,甚至大吵大闹;当我们心情舒畅时,又会莫名地对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关怀备至。不仅如此,即使是被我们推崇备至的“理性思考”其实也是情绪化的产物。因为理性思考也是人们在特定情绪状态下做出的思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本人当时心情的左右。

这种我们任何时候所做的决定都由情绪左右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定律”。人的情绪有很多种,都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杰夫和朋友山姆约定一起出去玩。周日,山姆开着车,和杰夫一起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准备在茂密的绿色森林之中来一次“森林浴”。到了目的地,杰夫和山姆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种泥土芬芳的味道他们已经好久都没有闻到了。两人停下车子,悠闲地在林子里散步。

将近中午,杰夫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他走向了山姆的车子找吃的。根据事先的约定,山姆负责带午餐。可是找遍了整个车子,杰夫都没有找到食物的影子。这时,杰夫的肚子咕噜咕噜叫起来,他突然感到很恼火,于是对山姆发起了火:“你怎么没带吃的!”山姆说:“我放在车子的顶棚上了。刚才过前边那个拐角时还在呢。可能是掉在路基上了,我去找一下。”

“不用了。”杰夫说道,“我们还是回去吧。出来玩本来很开心,现在真是扫兴。”说着,杰夫就爬进了自己的车子。此时,山姆也不高兴了,他心里想,至于吗?两人开着车回城了,一路上默默无言。从此以后,山姆再也不约杰夫一起出来玩了。

故事中的二人原本是出来放松心情的,可是最后却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在于掉下车的食物引发了他们的坏情绪。原本兴致勃勃的杰夫因为午餐没有了,所以变得很不悦;但他并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瞬间爆发并埋怨山姆,这样他的不快很快又传染给了山姆。山姆的不快,使得二人之间的友谊出现裂痕。

情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风向标。所以,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自己的好心情去感染他们。好心情是可以传染的。当我们处在由良好心情构成的交往氛围中时,自然也会获得好心情。那么我们的好心情会对他人产生什么影响呢?其实,好心情会带给对方积极意义的心理暗示。

王芳是一名研一的新生。在读研之前,朋友们跟她讲,研究生中的很多人都是已婚人士。对此,她颇为好奇,真不知道跟已婚人士住在一个宿舍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所以,王芳对于未来的生活既紧张又期待。

很巧,王芳和两位已婚的姐姐同住。她们对王芳都很热情,帮她搬东西,告诉她周围哪些地方可以逛街买东西。可是,不到一个星期,王芳就感受到了两位姐姐的不同之处。

那位叫梁山的姐姐很喜欢抱怨自己的老公,每当她与身在外地的老公通过电话之后,都要抱怨一番。当梁山不高兴时,她就会向王芳讲,婚姻就是女人的坟墓。王芳还没有交男朋友,可是已经被梁山这种态度影响得对未来的婚姻几乎失去了信心。

可另一位叫作周华的姐姐就不是这样。周华的老公也在外地,但周华每次和老公通完电话之后,王芳都可以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的幸福气息。周华从来不抱怨,也不主动向王芳灌输婚姻对女人来说如何如何等观念,她只是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偶尔王芳问及她对于婚姻的看法,她也只是淡淡一笑。话不多,只有一句:婚姻就是两个人互相帮扶着走到老。

渐渐地,王芳和周华越来越亲近,而远离了梁山。

为什么王芳会有这样的选择呢?因为梁山就是一个巨大的负能量生产工厂。当和梁山交流时,王芳总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压迫感,觉得自己总也高兴不起来。而和周华一起时就不同了。周华快乐生活的态度让王芳感觉到生活充满了光明和快乐。在与周华的交往中,王芳持续不断地接收到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自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可见,好心情就是块磁铁,它会吸引大家向自己靠近。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恶劣心情时,一定会选择和那些快乐的人做伴。即使我们没有采取主动,也会因为快乐的人在我们身边形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宇宙而逐渐改善自己的心情,变得不那么消沉。所以,在维护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好心情传递给他人。这样,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就会变成多个快乐,而想与我们分享快乐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就变得越来越顺畅。

不做“囚徒困境”中的“囚徒”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生路上,伤害我们最深的往往是号称最爱我们的人;最让我们失望的往往是我们寄予最高期望的人;给我们最多负能量的往往是我们投入最多情感的人;欺骗我们的常常是我们最信任的人;给我们造成最大损失的通常是我们最看好的“人才”!在人际交往中,似乎很少有值得我们信赖的人,由此,有些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保持一种戒备的心理,把对方从内心隔离开来,甚至看成一种敌对、竞争关系。

一个人在与人相处时,最怕变成“囚徒困境”中的囚徒。“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内容,他原本是犯罪心理学家开发出来的,用来审讯犯人的一种手段。我们知道,审一个犯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是很难让对方招供的,因为他知道一旦认罪之后,将会承担到的后果;而审两个犯人往往很容易,因为他们之间往往并不同心。“囚徒困境”就是借助这一点而设计开发出来的,并且在审讯犯人时,屡试不爽。

“囚徒困境”讲的是这样一个案例:

两个囚徒一起偷车,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但是在审讯过程中,又怀疑他们跟另一个重大案子有关,可又苦于没有证据,而囚徒们只肯承认偷车,对另一个案件矢口否认。无奈之下,警察把他们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规则:如果两个人都不招,由于证据不足,只能判偷车的案子,于是每人将会判3年;如果一方招,另一方不招,那招的人立了功,只判1年,而另一个囚犯将会面临重罚,判9年;如果两人都招供,那证据确凿,每人判5年。这下囚徒们开始发愁了,到底招不招呢?如果不招,万一对方招供了,那自己就被坑苦了,所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囚徒最好的选择就是招供,因为如果对方不招,那自己就面临减刑,占了便宜,如果对方也招供了,至少没坑到自己,并不吃亏,于是最后两人都招供了。其实,对于两个人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都不招供。这样大家面临的刑法是最轻的;但结果却偏偏是两人都选择招供,双方都面临重罚。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那是因为囚徒双方都只站在自己的利益上着想,结果双方都做出了自以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在管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把对方看成一种竞争对手,甚至是敌对对象。由此,做事的时候,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想去侵吞合作伙伴的利益。只站在自己立场上追逐利益,本意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两败俱伤。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狮子和野狼同时发现了一只肥鹿,于是商量一起捕捉。它们俩配合默契,很快鹿就得手了。但是在共同分享的时候,狮子却起了贪心,想独享,于是跟野狼争执起来。大战开始,狮子凭借自己的雄壮体魄,把野狼活活咬死,而野狼也拼命攻击,把狮子咬得奄奄一息,导致一死一伤,野狼固然享受不到肥鹿了,而狮子也因为伤势严重无法享受美味了。因为在伤害别人利益的时候,自己可能也会遭受别人的报复,或者丧失了与别人合作应有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贵在合作,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双赢,才能使双方利益达到最大化,这种合作才是可靠的,才是长久的。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让人深受启发:

一位行善的基督徒,逝世后想看天堂与地狱究竟有何差异,于是天使就先带他去参观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地狱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嘛!”基督徒笑着说。“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天使回答。

过了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饿鬼鱼贯地入座。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双长十几尺的筷子。可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最后每个人都夹得到,但吃不到。“你真觉得很悲惨吗?我再带你到天堂看看。”天使笑着说。

到了天堂,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满桌佳肴,每个人同样用一双长十几尺的筷子。围着餐桌吃饭的人们,他们也用同样的筷子夹菜,不同的是,他们喂对面的人吃菜。而对方也喂他们吃。因此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成功离不开人际关系,没有人际关系再大的利益你也往往只能看到,但抓不到手里;如果通过人际关系,互借优势,相互协助,事业进展就会非常的顺利。而要维持这种人际关系,就必须双赢,大家都能从中分到好处。所以,我们要善于创造快乐双赢的人际关系,不要做“囚徒困境”中的“囚徒”。

把对方变成“自己人”

著名心理学家维利曾提出这样一个理论,那就是我们在完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如果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态度和价值观有相似之处,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亲切,对方就更愿意与我们亲近。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很快地缩小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也就变得和谐起来。

这个原理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名片效应”,之所以叫名片效应,是指交际的一方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就像是给出一张名片一样,把自己介绍给对方。

由于这样一种心理现象的存在,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要学会给出自己的“心理名片”,对对方喜欢的事情表露兴趣,以最快的速度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赵辉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平时特别喜欢写一些文字类的东西。大学毕业后,他很希望能在某文学杂志社找到一份工作,可是由于面试的几家杂志社门槛都比较高,他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一天,他又接到一家杂志社的面试通知。赵辉一看,竟是本市最大的一家时尚杂志社。赵辉觉得机会难逢,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

早就听说这家杂志社的主编有一段很辛酸坎坷的奋斗史。他当初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但是由于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走到今天。赵辉想到其实自己和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他面试的动力和信心更加的强烈。

第二天,赵辉来到面试的地方,果然是主编亲自面试。他问了赵辉几个专业方面的问题,觉得不是很满意,便对他说,回去等通知。

赵辉诚恳地向他表达了自己在成长经历中的感悟,特别是对写作和生活的感想。主编听了,觉得面前的小伙子和自己年轻时一模一样,有一种刚强的意志,也有一颗对文学执着的心,于是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立刻说道:“好,我非常佩服你的勇气和执着,那你明天就过来试试吧,能不能度过试用期就要看你的表现了。”就这样,赵辉利用自己和主编相似的生活经历赢得了工作的机会。

当然,赵辉最后也靠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在杂志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生活中,我们总爱和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和共同语言的人交往。因为有许多相似点,沟通起来比较方便,还更容易“打成一片”。对于那些有相同经历的人会备感亲切,因为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就像赵辉,他的实力也许并不比其他面试者强多少,但面试官就是从他的经历和言谈中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这些相同的感受让他同意录用赵辉,这就是名片效应的最佳证明。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形成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减少相处的障碍,建立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

晓燕是一家女士服装店的导购,她善于和顾客沟通,能在特别短的时间内和顾客建立融洽的关系,其他同事都非常的羡慕。她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天,店里来了两个女孩,其中高个子女孩看中了一条裤子,晓燕很热情地接待了她,并招呼她试穿。从裤子的颜色、款型上来看,女孩穿上特别好看。但是不知是由于女孩原本个子太高的缘故,还是裤子的款型稍微有点短,总体上看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完美。

高个子女孩很惋惜地说:“要是再长一点就好了。”

晓燕看女孩犹豫着,估计不会买了,便说道:“像我们这种身高稍微高点,但腰部又很细的女孩买裤子就是不好买。要么裤腿长了,裤腰会变大,要么就是裤腰小,裤腿也短。你看,我身上穿的和你试的是同一批货,但是你穿几次,它就会拉长。”

说着,晓燕伸出自己的裤腿让顾客看。

最终,女孩还是买了这条裤子,因为她觉得既然晓燕都能穿了,自己也可以穿。

晓燕善于利用名片效应,用自己和顾客存在的相同问题做对比,使顾客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最后成功达成销售。要使对方相信我们的话,需要将自己和对方放在同一战线上,保持一种“同体感”,那么彼此就可以视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

名片效应可以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缓解矛盾和犹豫不决的心态,减少沟通上的障碍。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人际关系作为支撑,需要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因此,学会利用“名片效应”,博得别人的好感,让别人愿意与我们相处,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人际关系网自然也就扩大了。

有事没事多走动

1950年,美国几位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部分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些住宅楼都是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的都是学校里的已婚学生。由于学生们并不是长期居住,一些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住宅楼中谁与谁相邻是随机的。心理学家调查的时候,挨个儿询问学生们相同的问题:“在这个住宅楼,你最经常打交道的、关系最亲密的人是谁?”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们交往最多、关系最亲密的,一般都是距离自己最近的人。学生们和隔壁的邻居亲密交往的概率超过40%,隔一户之后,这个数据下降到了22%,隔三户之后,亲密交往的概率只有10%。我们都知道,住隔壁或者是隔两三户,距离变化并不大,但是交往的概率变化却非常显著。心理学家们将这个现象称作“邻里效应”。

生活中,人在潜意识中都更喜欢和那些看似与自己亲近的人交往。一般来说,住得越近,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距离能够影响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愿望。

韩月是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找到工作之后,她在一个公寓里租了其中的一间房,她房间对面是一个单身妈妈及其一个儿子。

开始的一个多月,韩月早出晚归,对邻居没有什么印象。一天晚上,那个街区突然停电了。韩月一直备有手电筒,以备不时之需。她正准备借着手电筒的光亮睡觉的时候,敲门声传了过来。这么晚了会是谁呢?韩月打开门,发现门口站着邻居家的小男孩。

“大姐姐,请问你家有没有蜡烛?”小男孩略显紧张地问韩月,他双手背在身后。

韩月有点不悦,心想:“对面的妈妈也不备蜡烛或者手电,有了特殊情况就让孩子过来麻烦别人。如果我今天借手电给他,说不定他下次还会再来借。还是不要借给他为好。”想到这里,韩月冷冷地说:“没有!”说完,转身就要关门。

“果然没有,我是来给你送蜡烛的!妈妈说你一个人在家,要是没有蜡烛会很害怕,我家有,我妈妈让我给你送过来了。”小男孩一边说,一边把藏在背后的蜡烛递过来。韩月听完,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她赶紧向小男孩道谢,还给他取了零食吃。

从那之后,韩月和邻居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她总是会关注自己的邻居。渐渐地,在这陌生的城市里,韩月也有了家的感觉。

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希望身边有更多的朋友给自己支持,那么,为什么不利用身边的资源呢?比如逢年过节的时候,单位里经常会发一些物品,邻里间的互相走动,不仅增进邻里的关系,有时还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同时也增加了安全感。用热情与周围的人互动,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丽华是一家婚庆公司的化妆师,她的业务技能非常熟练,深受领导赞赏。不过,张丽华进公司的时间不长,没有接到大的单子,因此职位没有什么提升。

一天,张丽华看到空了很久的对门搬来了一户人家,当时她就微笑着向自己的新邻居打招呼,对方也礼貌地回礼。第二天傍晚,张丽华做蛋糕的时候,发现鸡蛋不够用,就决定去邻居家问问,即便是没有,也说说话,熟络一下。她礼貌地敲门,开门的是个跟自己妈妈一般年纪的阿姨。张丽华带着歉意很诚恳地说,自己要烤蛋糕,发现家里的鸡蛋还少两个,能不能借用两个。邻居阿姨也是个热情的人,正愁搬家后“人生地不熟”,很痛快地把鸡蛋拿了出来。蛋糕做好后,张丽华还给对门端过去了几块,邻居阿姨也是连声道谢。

就这样,一来二往,张丽华跟邻居渐渐成了好朋友,几乎等同于那位阿姨的干女儿了。有一天,阿姨的女儿过来看望她,她便邀张丽华一起吃饭,介绍彼此认识。吃饭中闲聊,阿姨的女儿跟张丽华说,自己开的婚恋网站近期要举行一次集体婚礼,问张丽华在新娘化妆方面有什么建议。

这是张丽华的专长,她当然知道怎么办了,在向邻居阿姨的女儿介绍了一会儿之后,那阿姨家的女儿请她做这次活动的化妆师,张丽华爽快地答应了。这一大单生意之后,张丽华马上就升职成为公司的主管。

在当下的社会,邻里之间关系疏远已是不争事实。每户人家都装上了防盗门,每个人的心也都上了一把锁。这样的邻里关系令人十分遗憾,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能有个热情亲近的邻居,平时生活上有个照应,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相互帮助。因此,我们一定要先打开心门,主动向邻居示好,很少有人会拒绝与热心的邻居交往。

确实,当你用热情对待周围人的时候,他人也会给你相同的回报。在社会中,人们都希望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和周围的邻居打成一片,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邻里之间的不愉快,也会更好地方便自己。邻里效应归根结底就是要热情对待身边的人,你懂得关心别人,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真心。热情对身边的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是拥有广阔人脉的一个开始,是一种惠人利己明智的做法。

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有两只过冬的刺猬,冬天到了,它们两个想用彼此的体温来御寒。可是,当它们靠近的时候,它们都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疼痛万分,不得不分开。然而为了温暖,它们又一次靠近,结果还是吃了同样的苦头。怎么办呢?最终,两只刺猬在两难的境界中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双方保持适当距离,只有这样,两只刺猬才能够过得平安、温暖。

通过这两只刺猬的故事,我们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生活中的大家何尝不像刺猬一样,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接近、与人交往,但是内心深处却都想保留一个私人的空间。这个私人空间仿佛筑起铜墙铁壁一般,根本不允许任何人的“侵犯”。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将人的这种心理特征总结为“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我们都知道,虽然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需要,同时也相互帮助、扶持着,但是只有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彼此保留私人空间,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怎样保持距离是一门学问。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经过大量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际关系中的距离相当于“度”,换言之只有保持好交往的频率、距离和尺度等,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张晓燕是会计专业毕业,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她如愿以偿地进了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张晓燕不仅谦虚好学,手脚勤快,而且非常有眼色,很快就赢得了主管的好感。主管对她格外照顾,经常对她的工作进行指导,公司有什么好事,主管也都常常想着她。张晓燕为了表示感激,经常主动跑腿帮主管办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而且两人居住的地方恰巧离得不远,下班后主管就常让张晓燕搭个便车。渐渐地,两人的关系就超出了普通的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有一次公司任务比较繁忙,完工后上司让张晓燕跟同事们先走,他自己还有一点儿工作要处理。张晓燕在公司附近的快餐店吃过晚饭,忽然想起主管一直在加班,还没有吃晚饭,就买了一份饭给主管送去。主管的房门虚掩着,他没敲门就直接闯了进去,结果看见主管的爱人已经在里面了,而且主管的爱人已经给主管带了便饭。

张晓燕进门的时候,主管的爱人正搂着主管的脖子不知道说些什么。张晓燕的突然出现让屋里的两个人非常惊讶,特别是主管的爱人,微微带着怒气。

这原本只是个小小的误会,但是这一幕又刚好被两个值班的同事看见。大家当时都没说什么,但是都觉得有点尴尬。后来张晓燕发现,女同事刻意躲着她,主管对她客客气气的,下班后也不邀请她搭便车了。

有一天,公司里忽然传出主管跟张晓燕关系暧昧的消息,还说原配都发现了。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谣言,但还是抱着开玩笑的态度传播。没多久,沸沸扬扬的消息让主管受不了了。刚好,公司在西部地区成立办事处,张晓燕就被调到了那个谁也不愿去的地方去了。

张晓燕错就错在和主管走得太近了,最后让同事们起了误会,也让主管感到了不安。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拿捏不好人际关系的分寸,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是太过于冷淡就是太过于热情。冷淡会使得两个人变得越来越陌生,而过于热情则给人一种压迫感,让人难以接受。生活中,很多人的朋友逐渐“流失”就是因为某一方或者双方把距离逐渐疏远了,最后失去了交情。而很多时候,两个关系不错的人闹翻,都是因为距离太近造成了一些误解或者厌烦。比如说有的恋人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提出分手,理由是:“你对我太关心太热情了,事事俱到,我觉得压力很大”。又如有的人和同事或者新认识的朋友聊天,滔滔不绝,什么秘密都跟对方说,并且肆无忌惮地谈论对方的事情,这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值得信任。

那么,我们平时在维护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呢?

1.比较亲密的距离

亲密距离的范围在0~40厘米之内,一般来说,只有关系亲密的两个人之间才会保持这样的距离,比如亲人、恋人、好朋友。这种距离范围,双方基本上是不设防的。

2.礼仪距离

范围大概45~120厘米,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适用于普通朋友、同事之间的相处。也就是对方是认识的人,但又不是很亲密。如果与素昧平生的人保持这种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3.社交距离

这个范围为1.2~3.6米,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关系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等,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4.公众距离

范围在3米开外。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这四种距离分类虽然是按照物理距离划分的,但是也能够体现出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保持的心理底线。比如说亲人恋人之间,可以分享的事情就比较多,心理距离更近。同事或者客户,最好保持礼仪距离,工作之外的事情少谈。陌生人就更要保持安全距离,不威胁到对方的心理空间。

总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要想保持顺畅的人际关系,就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心理防线,不能随意突破。既要学会和别人友好交往,又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让彼此之间陷入尴尬境地。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己度人

197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学生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结果,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这个实验说明,被试的大部分学生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这就是著名的“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正确运用这种效应。

一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金山寺跟佛印禅师打坐参禅。两人坐了一会儿后,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佛印禅师看了看他,回答道:“好庄严啊,像是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而佛印禅师却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向来与佛印禅师交好,却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而两人已经相互习惯并以此为乐。苏东坡看了看佛印禅师后,马上答道:“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后也很高兴,竟然笑出来了。

苏东坡把禅师喻为牛粪,而禅师竟无以为答,反倒是大笑起来。苏东坡认为自己这次是在口头上赢了佛印禅师。心里更是高兴极了。回家后,他便把这件事当作喜事告诉他的妹妹苏小妹,说自己赢了佛印禅师。

而苏小妹却没有苏东坡那样的好心情,她一脸严肃,反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更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将刚刚发生的事情又如实叙述了一遍给苏小妹听。天资超人、才华出众、极具慧根的苏小妹听了后,正色说道:“哥哥,其实你输了。佛家有言:‘佛心自现’,他看你如佛,而在你的心中佛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会觉得像牛粪!”苏东坡恍然大悟,顿感羞愧万分。

这里所谓的“佛心自现”,其实是一种心理效应的体现——投射效应。在故事中,佛印就是利用这一点,回击了苏东坡。因为他既然觉得苏东坡是一尊金佛,说明他内心的品质投射出来的就是一尊金佛,而苏东坡内心的投射则是牛粪。

所谓投射效应,其实就是以己度人,投射效应其实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来看待别人,把自己的情绪、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误区。投射效应主要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相同投射,即认为他人跟自己一样,从而把对方进行了同化。比如说有的人非常单纯,他们会觉得外面世界中的所有人都是善良无害的,这样的认知会让他们毫不设防。还有的人过于复杂,与人交往的时候,会觉得所有人都是城府太深,都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按照自己的认知一概而论。

第二种形式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对方,总是认为别人的感受和自己一样。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现象:

一个年轻爸爸,在秋末冬初的早晨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赶集。他们是走水路去的,爸爸摇橹,儿子坐在船头。爸爸摇了一会儿之后,出了一身汗,觉得衣服太厚了,就脱掉了棉衣。这个爸爸不仅脱了自己的棉衣,还脱了儿子的棉衣,一边脱还一边说:“今天挺热的,不应该穿这么厚。”

然后,这个爸爸又开始摇橹了。又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热,把自己的毛衣也脱了。脱了之后,他又要脱儿子的毛衣。儿子哭着说:“爸爸,别脱了,我冷!”

这个爸爸的所作所为就是愿望投射导致的,他自己摇橹摇热了,就觉得儿子也会热。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免这种认知误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别人。

第三种形式是情感投射。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这种认知误区非常常见,很多人喜欢某个明星或者某件事的时候,会滔滔不绝地讲给自己的朋友听,甚至会强迫自己的朋友也喜欢,这是不对的,容易遭到朋友们的抗拒。

刘磊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对其展开了热烈追逐。为了哄这个女孩子开心,他经常请女朋友吃饭。刘磊比较喜欢吃烤鱼,所以每次请这个女生吃饭,都会点烤鱼。

开始时,这个女生为了顾全刘磊的面子,也和颜悦色陪他一起吃。可是后来,刘磊发现,每次他提到请这个女生吃饭的时候,对方都会以各种理由说不去,即使去了,也吃得很少,而且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

刘磊觉得自己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就找这个女生谈。谈了一会儿之后,这个女生说出了自己不喜欢跟他一起吃饭的原因:“你喜欢吃烤鱼,每次都点,可是你从来不问我喜欢不喜欢。其实我不喜欢吃烤鱼,我喜欢吃火锅。你从来不问我,只是点自己喜欢的。我觉得你并不是喜欢我,因为你从不为我考虑。我们还是不要在一起了。”女生的话让刘磊无话可说。

刘磊并不是不喜欢这个女生,但是他犯了投射效应的常识性错误,陷入了心理误区,最终没有得到这个女生的青睐。

大多数情况下,投射效应会影响我们对别人的判断,让我们的交际陷入困境。不过,投射效应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比如,当我们想要帮助别人解决某个困难的时候,可以利用推己及人的方法,为别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林丹开了一家情侣主题餐厅。他的餐厅装修得很好,饭菜也很好吃。可是,生意一直不温不火,这让他非常苦恼。

有一次,林丹跟好朋友宋小凡一起吃饭的时候,提到了这个问题,宋小凡提议到林丹的餐厅看看。

当时是晚上8点,宋小凡到了林丹的餐厅之后发现,餐厅里面灯光很亮,各个角落都没有阴影。他联想到自己和女朋友一起吃饭的情景,心里大致有了谱。宋小凡说:“我觉得应该是灯光的问题。情侣一起吃饭,很多时候是为了浪漫。如果灯光太亮,情调就没那么浪漫了。试试把灯光调暗一点呗!”

林丹觉得有道理,就重新更换了餐厅的照明设备,整体效果果然温馨了许多。半个月之后,餐厅的回头客多了起来,生意也慢慢好了。

投射效应其实就是推己及人的心理。这种心理有两面性,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多利用同理心为别人考虑,而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别人身上。善解人意,了解别人的内心,却又不让别人觉得压抑,才能让自己变成受欢迎的人,人际关系才能变得更加广泛。

互利互惠,使其回报人情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事儿,反正力所能及,即使麻烦点也能搞定,不如送他个顺水人情,指不定咱将来也有要劳烦人家的时候。”由此看来,给人以人情,也是种善因得善果的行为。倘若能为,何乐而不为?这也是利用了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原理。

所谓互惠原理,即人们在收到对方好处时,会试图以相同的方式给予回报。比如替他人背了“黑锅”,对方会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下次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们以援手。比如结婚收了同事500元的礼金,下次对方结婚的时候,我会包600元以回赠。

互惠的情况常常来自于我们无意中受到了别人的恩惠,就会怀抱负债感,试图以后有机会回报给对方。可这负的是什么,要还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情债。互惠原理也就是收了他人的人情,要还的就是这份“人情债”。我们常说的“知恩图报”,大致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维克多家经营着一家食品店。这家食品店建立于数十年之前,名声非常响亮。维克多的父亲死后,维克多成为该食品店的经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食品店不断发展壮大。

一天晚上,维克多正在食品店里收拾东西。他打算比平时早一些关闭店门,因为第二天他将会带着妻子去度假。就在他忙碌的时候,突然看到店外站着一个流浪汉。那个流浪汉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双眼深深陷到眼眶里,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可以看出,他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东西了。

维克多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停下手里的活儿,走到那个流浪汉面前,说:“年轻人,我能帮你做点儿什么?”

那个流浪汉用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口音的英语说:“请问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

“没错,这里正是维克多食品店。”

流浪汉非常羞涩地小声说道:“我是墨西哥人,来到这里本来打算找一份工作,可是我找了整整两个月,都没有一家公司雇用我。我父亲年轻时也曾来过美国,他对我说,他对你的商店印象深刻,因为他在这里买过东西。看,这顶帽子就是在你的店里买食品的时候送的。”说着,他指了一下头上戴着的那顶十分破旧的帽子。

维克多看了那顶帽子一眼,发现那的确是从自己店里卖出去的,因为帽子那个被污渍弄得模糊不清的“V”字形符号正是自己商店的标志。

流浪汉继续说道:“我从家里来到美国时,就只带了一点儿钱。我一直没有找到工作,钱都已经花光了。现在我已经好几天都没吃过东西了,而且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我想……”

维克多明白了这个年轻人的意思。他十分清楚,自己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只不过是多年前一个顾客的儿子,自己并没有义务为这个年轻人提供帮助。可是,他觉得自己不能这样无情。于是,他把这个年轻人请到店里,准备了很多食品,让年轻人填饱肚子。

年轻人吃过饭后,精神状态好了很多。维克多与他攀谈起来。他们很谈得来,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为了帮助年轻人回国,维克多还主动拿出一笔路费。

几十年过后,维克多食品店取得了很大发展,在美国很多地方都建立起分店。为了让生意做得更大,维克多打算把连锁店开到国外。可是,由于在国外没有根基,开店的风险非常高。因此,他一直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从墨西哥写来的信。写这封信的人就是他多年前救助的那个流浪的年轻人。现在这个流浪的年轻人已经今非昔比。他自己开了一家大公司,每年都赚很多钱。他给维克多写信,希望对方到墨西哥与他一起发展事业。

接到信后,维克多的顾虑一下子就打消了。在这个曾经流浪的年轻人的帮助下,他把连锁店开到了墨西哥,他的向海外发展计划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试问,如果维克多没有为那个流浪的年轻人提供帮助,并与之结为朋友,那么他又怎么会轻易地把连锁店开到墨西哥去呢?所以,互惠原则是多数人心中的普遍原则,也是我们管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李科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一家小公司工作。在这家公司里,他负责帮助老板处理一些文书工作,整理一些材料。虽然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只能拿到很少的工资。

但是,李科省吃俭用,仍旧存下了一些钱。当他准备用这些钱装修家里房子的时候,他的好朋友黎华给他打电话,说自己想要到美国发展,急需一部分钱。李科看黎华比较着急,就把自己的钱借给他了。

黎华非常感激李科,他到美国没多久,就积攒下了钱,把借的钱还给了李科。两人时常聊天,关系更胜以往。

有一天,黎华给李科打电话,说他回国了,打算找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一起吃顿饭。李科很想念黎华,所以马上答应了下来。吃饭时,李科提起来自己的事业,唉声叹气。因为他辞了职,想要创业,但是试了两三个行业,都以失败告终,非常苦闷。

这时候,黎华说:“你提到创业我想起来了,我在美国的时候,发现那边有很多自动售货机。这种机器不需要人看守,而且一天24小时都可以出售商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新的售货方式具有很多优点,将会越来越普及。我原本是准备告诉我的亲戚,看他们谁有兴趣做,现在既然你也在创业,你就做吧!需要什么信息,我帮你查!”

听完黎华的话,李科对这种自动售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道:将来这种自动售货机一定会遍及大街小巷,目前南方地区还没有一家公司经营自动售货机,所以经营自动售货机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而且,这项生意并不需要太多本钱,我为什么不经营这个新行业呢?

想到这里,他又向黎华详细询问了相关问题,黎华也给他找了足够详尽的资料,还帮他做市场调查。最后,李科下定决心经营自动售货机。他从亲朋好友手中借来30万元钱,之后买来20台自动售货机,设置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之后便开始用自动售货机卖饮料、报纸杂志等商品。结果,自动售货机在第一个月就为他带来100多万元的利润。此后,他又用这些钱购买了数十台自动售货机。半年过后,他不仅还清了所有欠款,还净赚了1000多万元。

李科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一个千万富翁,主要得益于他从朋友黎华那里得来的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投资。如果没有从黎华口中得到这个信息,他可能还是一个打工仔,每天还在忙得焦头烂额,却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资。

在管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想让对方主动对你提出帮助,就可以利用对方的负债感。但其前提是,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对方施以了援手,这份人情让对方牢记于心。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对方自然会想着尽可能地对我们提供帮助,即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