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四卷
45327400000117

第117章 雌雄妍丑 一时假相

“原文”

优人传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奕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著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译文”

演艺人员在脸上搽胭脂涂口红,把一切美丑都决定在化妆笔的笔尖上,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方才的美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下棋的人在棋盘上竞争激烈,把一切胜负都决定在棋子上,但是转眼之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方才的胜败又都到哪里去了呢?

“解说”

宋儒邵尧夫有诗云:“尧舜指让三杯酒,汤武争逐一局棋。”认为行善不过三杯酒的事,做恶不过一局棋而已,人生不过数十寒暑,弹指一挥。是非成败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整部历史犹若一场大戏,戏中人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你方唱罢,我又登场,终不过是为利益而征战杀伐,转眼即逝。何苦费尽心机,决尽雌雄呢?须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例解”

搞非法集资 沈太福入狱

1993年春天,沈太福被依法逮捕。

沈太福就是90年代初办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公司)的风云人物。这个公司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筹集了10多亿元的社会资金,波及全国17个城市的10多万人,可谓神通广大,名声大噪,曾形成了一股骤然刮起的“长城旋风”。

沈太福开公司是否有特殊的业绩,才使他的公司有这么大的“魔力”吸引那么多的资金?

不!是沈太福炮制出的高达24%的年集贷款利息把人们骗来的。

34岁的沈太福,吉林省四平市人,原在某水库工程局工作。1987年,在“公司热”的浪潮中,他下海成立了长春长城科技集团公司。但因经营不善,难以为继。两年后,他闯入北京,找了几个人,凑了30万元,注册了集体性质的长城机电技术开发公司(即长城公司的前身),开始了他的冒险生涯。

沈太福用低价购买了一名工程师的电机发明专利,并将公司的专利权记到了他和他妻子的名下。此后,他打出“机电开发”的旗号在海南、长春成立了两家公司,干起了赚钱的买卖。但是,这几家公司都没有赚到钱,相反使沈太福处于躲债的窘迫日子中。

这叫“穷极无聊”或者叫“穷极思变”他和他那帮难兄难弟们商量出了一个“高招”:以发展节能电机为名,以高利息为诱饵,用签订“技术开发公司”的形式,向社会集资。沈太福拍着胸脯说:“只要我能马上拿到钱,那就大胆地干个够。利息我可以出到24%!”

沈太福的“技术开发公司”是骗人的。他连钱拿去干什么都不告诉别人,采取的是欺诈的手段。他用来引诱投资者的,主要是投资款可以随存随取,等于是银行的活期储蓄,但却比银行活期年利率1.8%高出10倍以上。而对于此类金融活动,早在政府管理之列,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集资,对储蓄利息也有严格规定。如果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沈太福就不能以这种非法活动骗人了。

确实,沈太福的非法集资活动开始也出师不利,因为这么高的利息几乎无人相信。但沈太福又使出“绝招”,到海口的歌舞台向“伴舞小姐”许诺:“谁拉来投资者,就给他2%的好处费。”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沈太福的这一招果然有效。为了得到2%的好处费,“伴舞小姐”歌舞厅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都成了沈太福的“鱼钩”,于是,投资者络绎不绝,竟创下了20天时间集资2000 万元的“奇迹”。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一时间,“长城债券”炙手可热,为众多投资者所首选,酿成了波及全国的“长城集资”的怪潮。

这时,长城公司设在全国各地的“技术开发公司”办事处人满为患。许多人还托朋友、找关系,想钻进长城公司,成为公司的投资者。就在这样“人造”的投资浪潮中,短短几个月,沈太福就筹得资金10多亿元,闹得社会上沸沸扬扬。

据金融专家介绍,10多亿元的巨款能取得10%的利润已属不易,要偿还24%的利息,纯属“天方夜谭”、况且,从实际情况看,从第一份技术开发公司签订之日起,到1993年3月的半年时间里,全公司只售出电动机五六十台,价值仅600多万元。所谓的电机开发完全是骗人的幌子。

那么,沈太福拿了10亿多元集资款干什么去了呢?

据有关部门调查,几乎都被他挥霍和侵吞了。

沈太福为了使自己的骗局越搞越大,先后在全国各地分设了20多个分公司和100多个分支机构。这些分公司和分支机构都购买了高级轿车、住房等,以“大气派”来显示这不是个骗局,是有真正实力的。而这些钱都是集资款项。沈太福呢,已是“亿万富翁”,衣、食、住、行,也都一跃而成“大企业家”的派头,甚至他儿子上学都雇了两名保镖用专车接送,他在明珠海鲜酒楼请客,一顿饭就吃掉2万多元??

可是,事情总有拆穿的一天。眼看投资者的资金大笔大笔地被蚕食,钱款一天一天地在减少,沈太福又赶紧想出“金蝉脱壳”计。他的办法是争取让投资款变成公司的股票。这样,即使公司破产倒闭,骗局败露,作为股民的投资者也只能自担风险,自认倒霉了。

为此,他指使人开出2亿元的假发票,频繁地向某市分公司调拨资金,制造这家分公司效益好的假象,而且在两个月时间里,向税务部门“主动”交纳了1100多万元的税金,以证明自己的强大经营实力,欺骗投资者和有关管理部门,以争取公司的股票早日上市。

??

就在沈太福这个大骗子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第二步骗术计划的时候,有关部门察觉了他的所作所为。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复杂的调查,沈太福及其长城公司非法集资、侵吞集资款的重大诈骗事实基本查清。作为罪魁祸首的沈太福被司法部门逮捕,并被审判,他那用欺骗得来的“辉煌”也如昙花一现而归于覆灭。

院士何祚庥 揭穿“水变油”

揭穿骗局,何祚庥成了新闻人物

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和北京大学文理两科的博士生导师,一位在科技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拥有众多醒目头衔的学者。然而,说来让人不可思议,何老真正成为一位新闻人物却是因为那桩沸沸扬扬了十几年的“水变油”的神话。

1993年1月28日,北京某报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水真能变成油吗?》标题是设问式,但内容却是对“发明”人王洪成和他的“发明”的肯定性宣传。1996年1月1日,在何祚庥等许多人的不懈努力下,维持了10余年的“水变油”骗局被揭穿,王洪成被正式逮捕;不久前王洪成被一审判处10年徒刑。一场骗局缘何历时 10 年之多才被揭穿?一个骗子为何可以“红”极一时?难道水真的可以变成油吗?

“绝对不可能!”何老的回答令人首先体味到了科学家的斩钉截铁,“人们一般只知道水火不相融,油能燃烧,水能灭水,对‘水油燃烧’不了解,也不了解水油物可测燃烧,因而被蒙上神秘的面纱。??‘水变油’其实就是一个以表演偷换科学实验的所谓‘发明’。但是也正是这个“发明”却曾一度被宣传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国人也曾一度欢欣鼓舞。但据有关事实表明:“水变油”并未给人们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不过,它的发明者王洪成先生却获得了巨额“家产”,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王洪成,何许人也?”

“水变油”,中国第五大发明

王洪成,今年43岁,中等身材,表情多变。本应接受教育的年代,王洪成总共上了四年小学,却因淘气和不及格,被两次开除。他养过猪、学过木匠,出名之前是哈尔滨市公共汽车公司的一名驾驶员。在“文革”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他“自学成才”,经过数度“实验”于1984 年3月隆重推出自己的“新发明”———“水基燃料”。如果凭空说水能变油,恐怕谁都不信,但“发明家”王洪成离奇的表演,确实令众多观众为之折服。一啤酒瓶水,只加一滴原液,摇晃几下,用不了几分钟,就配制出所谓的“水基燃烧”,燃之烈火熊熊,开车比汽油还有劲儿,据说热值可达 16410 大卡/公斤。此项“表演”经历十几年而不衰,观众数以万计,足见其诱惑力之大。正是凭借着“水变油”的招牌,“发明者”王洪成以开发为名骗取了300多个乡镇企业总计数亿元资金;有人提议王洪成献出水变油的秘方,王提的条件是当国务院副总理。

伪科学骗子们的嚣张气焰令何祚庥等正直的科学家义愤填膺!他们决定和王洪成公开较量。谈及揭穿“水变油”的经过,何老不无认真地说:“揭穿‘水变油’的这段经历,既充满了故事性,又有着很深的思想性。”接着,何老饶有兴趣地讲述了揭露“水变油”骗局的许多故事。“我最早是在1993年1月获悉‘水变油’这个消息的,当时我的第一感觉,这是科学上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它违背了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这两个物理学上的基本原理。但我们没有参加现场观察,因此没有理由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当时有一段这样的宣传引人注意:‘试验表明,他以驾驶和燃烧,成本仅为汽油的千分之一,而且没有污染。’发明者没有提供配方,因而也就无法断定这一新配制的一公斤的“液体燃烧”等价于几公斤的汽油,那么怎么能知道它的成本仅为汽油的千分之一呢?而这两个数字恰是决定这一发明是否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关键数字。后来,我又看到一篇报道中提到:‘当15公斤水加入塑料桶后,又往里兑入5公斤柴油,水、油、膨化燃料竟然浑为一体。’在读了这些不同报道以后,我深感这引起报道有许多矛盾之处,尤其是它的经济效益,已下降了250倍!”

何祚庥认为:科学上的真伪事实必须向公众说清楚

何祚庥认为,区别魔术和发明的界限是科学的鉴定,魔术是经不起科学鉴定的,而真正的发明是完全可以接受最严格最挑剔的试验的。1995 年10—11月间,我们提出,为了确定“水变油”是否是事实,由双方联合,在北京并在有严密的防伪措施的条件下,进行一次测试,以便得出公正的结论。但王洪成他们最终还是没敢来,本来就是一个骗局,骗子怎么敢来!

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何祚庥等人以科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以科学的论证实事求是地揭穿了王洪成“水变油”的大骗局。实际上,“油水混烧”在科技界早已是人人皆知的事了,并非什么神奇发现。我国对“油水混烧”技术已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在油中加水并不能使水“变”成油,没有凭空造出能量,因而油水混合液的热值并没有高于混合液中油的发热量。而王洪成恰恰是利用这点原理,欺骗了许多并不了解真相的观众。

针对“水变油”的骗局,何祚庥老人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王洪成的经济诈骗和政治讹诈当然应该由司法部门去处理,但这不等于画了句号,因为时至今日还有人认为王洪成是个伟大的发明家。科学上的真伪事实必须向公众说清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画上句号。我希望通过对这个伪科学事件内幕的揭露,有助于真正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素质,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知情者揭露王洪成的骗局,以正视听,从而提高我们辨别真伪的能力。”

有了“万家乐”能否“乐万家”

曾凭借一句“万家乐,乐万家”风行全中国燃气具市场的广东顺德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母公司万家乐集团在刚刚过完十周岁生日之后,便出让了其29.8%的法人股,并由此退居第二大股东;来自同城一家知名度不高的高科技工业产品集团———“新力”以3.2亿元的成交金额做了大股东。

万家乐,究竟怎么了?

当广东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股东易位的消息见诸传媒,不少人关切地这样询问。

作为中国燃气具行业的佼佼者,“万家乐”的品牌在相当长时间内位居神州、申花、玉环之前,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万家乐”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上的“不尽人意”。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万家乐是以其燃气具特别是燃气热水器享誉中国消费市场的。但是,正是这个“看家本领”自1995年开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顺德是国内著名的小家电城,加工能力之强、制造企业之多无出其右。在1997年6月于北京召开的“顺德名优产品博览会”上,人们再次为下面的数字所惊愕:电风扇产量占全国1/3,微波炉占1/3,电饭锅占1/2,冰箱占1/8,热水器占1/2.

不过,这些数字的背后却掩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产业严重重复,盲目投资趋多。有消息说,顺德11个镇都设有自己的镇级电风扇厂;有6个镇同时上马空调厂;另有4、5个镇一起申报了摩托车项目。

就燃气具而言,仅政府批准领有“身份证”的企业就多达30家,而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地下工厂更是无法统计。万家乐在这些有形无形竞争对手的夹击下,虽然至今保持国内市场1/3份额的“大哥”级地位,但经营成本始终无法降下来。近年来热水器以平均30%的售价下降,也让万家乐难以提高主营业务的利润水平。

曾和万家乐上演过惊心动魄“龙虎斗”的“神州”,几年前在向德国企业出让控股权后,已逐渐淡出“知名品牌”行列;轰动一时的“万和”,也开始转产到包括消毒碗柜在内的其他小家电产品上。昔日的群英会,而今只剩下万家乐一家在苦苦奋斗。

顺德一位政府官员说:“当年如果让神州和万家乐联合,或许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美的、科龙、华宝三巨头却至今仍为联合一事,在进行艰苦的谈判。

整体市场相对萎缩,市场竞争中出现无序的游戏规则———这一切都是企业无法左右的,但万家乐在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上的某些失误,则暴露出其内部管理的缺憾。

在产品结构上,电热水器近年来再度走俏。作为一种面向全国市场的产品,电热水器同时有助于企业回避各种以供气为借口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遗憾的是,在1997午前11月的统计数字中,万家乐电热水器产量只有6.5万台,是燃气热水器产量的1/8.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经营策略上的失误更加危险。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万家乐在上市后进行的两个最主要的投资项目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

早在1995年,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决策层事实上已发现燃气具市场的疲软信号。由此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其中两个主导投资项目分别为空调压缩机和大型电话程控交换机。

以电话程控机为例,这是一个和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及中国邮电部联合投资的项目,总金额高达1.28亿美元,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占有26%的股权,按照原计划,该项目应于199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根据当时的乐观估计,年利润会达到 4789 万美元。但是不久之后,万家乐方面便发现“项目庞大、技术水平高、组织和协调工作难度大”问题。

新近出任股份公司董事长的刘知行评价这件事时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项目,关键是需要时间,外方伙伴已准备赔本三年,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万家乐承受不了这种亏损压力。”

正是这个项目,令万家乐1996年的年终账面上出现了3740万元的亏损。问题是,万家乐作为一家大众日用消费产品制造商,参入与主业甚少关联度的通讯产品中,这种行为是否明智?

经营策略上的失误还包括对“万家乐”品牌效应的低效使用。尽管股份公司一度拥有23家子公司和关联企业,生产从缝纫机针到化妆品的多类产品,但其中真正以“万家乐”品牌推向市场者寥寥。在国人心目中,“万家乐”始终无法摆脱“热水器”的概念。而正当此时,四川长虹、青岛海尔已着手构建自己的品牌系列王国,此所谓“成也热水器,败也热水器”。

新力,异数来自何方

此次以3.2亿元人民币收购万家乐集团、持有股份公司29.8%法人股权的新力集团,在顺德可算上一个“异数”。

异在何方?新力集团总经理傅嘉驹自我注解:不参与加工行业竞争,不上家电项目,专心致志搞机械工业。

新力集团与万家乐集团同为顺德市属全资国有企业,但两家企业的效益分水岭出现在1994年。此后4年,新力集团的销售、产值、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指标,以年两位数连续增长了4年;而万家乐无论从主营业务收入还是企业净利润上,都一直呈下降趋势,直至1997年下半年方才平稳。

高下之分的原因似乎很简单,经过顺德1993年的产权体制改革后,新力集团将原本隶属集团的13家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业不明晰、效益较差的企业,全部赶出“山门”,以租赁、拍卖、承包形式全部转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而剩下的10 家企业都是能“揽瓷器活儿”的优质企业。更重要的是,这批企业中的主力,全部集中在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向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领域内。在依靠手工作坊发展起大批加工企业的顺德,新力集团的选择模式可称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而万家乐集团则从1997年末才开始让中小企业剥离和梳理主业的工作。此时,原先实力一直占优的万家乐已被新力远远赶超。

成为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方,对新力集团并非一桩易事。虽然由此得到一条融资渠道,且大大提升了企业知名度,但将两家行业性质差距较大的企业捏合一处,尚是一个不小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