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老滋味
45343200000091

第91章 “赖汤圆”传奇

四川成都首屈一指的名小吃是“赖汤圆”。在成都市百余家名小吃中,它接待顾客最多,服务时间最长。每天从清晨6点钟开门,一直营业到深夜11点钟,供应近万份汤圆。

“赖汤圆”因其创业人叫赖元兴而得名。赖元兴系四川资阳市东峰乡人,生于1900年。他自幼家境清贫,父母双亡,由隔房姨妈何氏收留。何氏是资阳清水河乡望族,乡团练刘绪堂之妻。赖元兴寄人篱下,做了刘家佣人。1918年赖元兴已长得牛高马大,年轻俊美,而且勤劳诚实。何氏有一女,芳名翠莲,小赖元兴一岁,长得亭亭玉立,爱上了表兄赖元兴,何氏也很满意。那年农历六月十九南津驿观音庙会,何氏叫女儿去烧香还愿,由赖元兴陪送。在归途中,适逢天降暴雨,赖元兴急携表妹进岩洞躲雨。在那“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不期被人碰见,添枝加叶当做奇闻传诵。刘团练知道后,大发雷霆,意欲处死赖元兴。经何氏跪地向夫苦苦哀求,刘团练才从轻处理,将赖元兴逐出刘家门,并不准其在资阳境内谋生。

赖元兴流落在成都东大街城隍庙内栖身,靠为人家推板车、挑水、劈柴、打杂混口饭吃。一天,城隍庙附近椒子街有一富裕人家的老太爷去世,叫赖元兴去为死者更换衣服。事毕,主人把换下的衣服送给了他。赖元兴回到城隍庙后,竟发现死者衣服荷包内有一只翠绿色的翡翠戒指。他猜想这一定是很值钱的东西,便在第二天把戒指送还给主人。主人感其为人诚实,当即赏给他五块银元。

赖元兴几经琢磨,决定用这五块银元经营汤圆生意。他便告别城隍庙,去东门城墙边租了一间旧房,买了一副担子。一头挑沙锅,一头挑汤圆粉子和糖油作料。天没亮他就把担子挑出门,走城门口、城隍庙一带,扯起嗓门大声喊叫:“奈汤圆,热和、大轮的汤圆!”川南资阳人口中的“奈”是热烙的意思,但因他本人姓赖,人们就叫他“赖汤圆”。

“赖汤圆”给自己立了四条经营守则:一是把利润看得薄一店;二是接待顾客热情一三是把汤圆质量做得比人家好一点;四是资金周转快一点。他起早贪黑,把汤圆粉子磨得很细很细,糖油和芝麻熬炒得功夫到家,做出的汤圆香甜柔和,味美可口。他卖完早堂汤圆,就将收入拿到市场去买回原料,夜晚又卖夜堂汤圆。一来二去,他在成都站稳了脚跟。

一晚下雨,“赖汤圆”在东大街檐下卖汤圆。从风雨中急匆匆走来一位中年人,一是躲雨,二是吃碗汤圆驱寒。那人吃汤圆时,“赖汤圆”主动把他被雨淋湿的帽子拿在火炉上供烤。闲谈中,知彼此都是资阳同乡。原来这位顾客是当时四川省建设厅房产课课长罗远辉。成都青羊宫花会是川西坝人春游、踏青、交流物资的好去处,那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管理花会、分配摊点地皮的便是罗远辉。他有意提携同乡“赖汤圆”,故从此,“赖汤圆”时来运转。

成都青羊宫花会,每年会期是从农历正月初九,至谷雨节,每季花会罗远辉都在青羊宫划一“黄金口岸”给“赖汤圆”搭棚设摊,每天卖出汤圆上千碗,喜得“赖汤圆”每次都增加伙计帮忙。几季花会下来,“赖汤圆”的积蓄已很可观了。

当时成都房地产买卖,都要从罗远辉手中“过一道”,他明白买房子更能赚钱,便建议“赖汤圆”不要存钱,买房子更稳当。“赖汤圆”欣然赞成。罗远辉便关照他在大墙后街买了几间房主急于脱手的低价房作为住房,并在闹市总府街买一小单间铺面卖汤圆,正式挂出赫然醒目的“赖汤圆”横匾招牌,坐堂营业。

此时,“赖汤圆”思念旧情,急想把年轻寡居、又无子女的表妹刘翠莲接来,消息传到家乡,刘团练、何氏夫妻亲自把女儿翠莲护送到成都,与表兄“赖汤圆”结为夫妻。接着,“赖汤圆”又请翠莲读过六年私塾的胞弟刘双全当他生意上的助手。

“赖汤圆”有了店面,定时定点经营,又有贤妻和表弟全力协助,对汤圆的制作技艺精益求精,生意愈发兴隆,每天营业十四小时。他制作的汤圆,雪白如玉,小巧玲珑,滋糯润滑,味美香甜,煮在锅里不浑汤,舀在碗里不巴碗,吃在嘴里不黏牙。每份汤圆特配一小碟白糖芝麻酱,汤圆蘸芝麻,香味愈浓。每年青羊宫花会,他都在那里的“黄金口岸”开设分店。

这样,在十年之内,他在罗远辉的关照下,相继在大墙后街、大墙东街、后子门、九思巷买了二百五十多间街房,并在东城根街买了一座精致漂亮的独院公馆。“赖汤圆”把所买的街房出租收租金,又把租金和汤圆利润收人用来开设米粮店。到1940年,他相继在成都中山公园(现文化宫)后街开设了两家米粮店,并在彭县、灌县、金堂、什邡等县开设了十三家米粮分店。每年秋收季节,各分店收购黄谷,就地陆续加工成大米,米糠供应当地农民饲养毛猪,大米运到成都供应市民。生意越做越大,不惑之年的“赖汤圆”,已是成都鼎鼎有名的富翁了。

“赖汤圆”富了不忘本。他仍继续经营“赖汤圆”店,每个星期去店上服务一整天,借以鞭策自己不忘艰苦创业史。

“赖汤圆”富了不忘家乡。抗日战争时期,他联合罗远辉和在成都建筑行业号称“通天木匠”的资阳同乡廖剑庭,在成都创办了“资阳同乡会”,会址设在九思巷他的一座独院内。凡从资阳流落在成都的穷人,由他包干儿食宿,由他们三人介绍打短工,使穷苦乡亲免受他当年栖身城隍庙之苦。1939年,资阳筹办储彦中学,他专程回乡,慷慨捐赠了一百五十担黄谷(约折合大米二万六千斤)和一千元法币。一时名震乡里,誉满资阳,人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