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9这10个兄弟一起到外面游玩。
在一棵大树下,他们想分成两组玩。
“我们分成两组玩吧,我们一共10个人,那就5个人一组吧。”
“那我们怎么分呢?”
数字们不约而同地都围在了9的旁边。
“我要跟9在一起,因为9是咱们中最大的数字。”
“我也要!”
大家都要和9在一起,一时间没有办法分组了。数字们也一时想不出使每个人都满意的分组方法。
这时2站出来说:
“这样吧,我们都用2除一下,如果没有剩余就到偶数一边,如果剩余1就到奇数一边。”
数字们都觉得这个办法好,他们个个拍起手来。
首先1来到了2的前面,但是1不能被2整除,所以1就成了奇数。然后2用2将自己除了一下,没有剩余,所以2是偶数。
3来到2面前,3被2除,剩余1,所以3是奇数。
4来到2面前,4被2除,没有剩余,所以4是偶数。
5来到2面前,5被2除,剩余1,所以5就是奇数。
6被2除,没有剩余,所以6是偶数。
7被2除,剩余1,所以7是奇数。
8被2除,没有剩余,所以8是偶数。
9被2除,剩余1,所以9是奇数。
这样偶数和奇数都分开了,但是分成两组后,大家愣住了,奇数那边有5个,偶数这边只有4个。
“0怎么除也不行,不管怎么除都是0.”
2抓住0,这样除一下,那样除一下,随他怎么除结果还是0.所以数字们都认为,0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
这时1说:“就让0当一次偶数吧,你们看如果让0站到我们后面,不管是谁都会被2整除的。”
数字们都转过去站到了0的前面,果然都一一被2整除了。
“是啊,是啊,0本身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但是如果他站到我们后面,他就会把奇数变成偶数。”
“是呀,就像1说的那样,这次把0算到偶数那边吧。”
这样0就来到了偶数伙伴们中间,和他们快乐地玩了起来。
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做偶数,例如-6,-4,-2,0,2,4,6,8……它们都是偶数。人们有时会误以为正整数(如2,4,6,8……)才是偶数,其实负数和0也可以是偶数。
为什么呢?数学家是这样定义偶数的:“当n是任意一个整数的时候,能用2n的形式表示的数字叫偶数。”这里“2n”就是“2×n”的意思,也就是说2乘以任何一个整数都可以成为偶数。这与我们认为的有伙伴就是偶数的想法有所不同吧?如果我们盲目地按照“我们认为”的方式来思考的话,我们就搞不清0有没有伙伴,也就分不清0是偶数还是奇数。
我们将偶数和奇数分别加、减、乘、除一下,就会发现偶数和奇数的独特性质。
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而且,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另外,奇数与奇数之间的和或差都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相乘或相除的结果都是奇数。
原来数字们只是不呼吸而已,它们和人一样具有独特的性质啊!
在正整数中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与偶数不同,奇数只存在于自然数中(正整数),即1,3,5,7,9……都是奇数。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奇数:如果n为非负的整数,那么可以用“2n 1”来表示奇数,即“2×n 1”。奇数被2除一向都余1,剩余的1显得很孤单吧?
就像偶数和奇数具有独特的性质一样,整数也有独特的性质,研究整数性质的学问就叫整数论,也叫数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论有着浓厚的兴趣,欧几里得和3世纪的丢番图对整数的性质也做了很多研究。
17世纪,费马发现了整数的性质,即费马定理,但他并没有对此加以证明。他曾说道:“其实我已经发现了一个奇妙的证明方法,但是因为书的空白处太小,无法继续写下去,所以我将证明过程省略掉了。”
在这之后漫长的300年里,有很多数学家着手于费马定理的研究,甚至1908年德国人沃尔夫斯凯尔在遗嘱里写道:“一直到2007年,谁能证明这个定理,谁就可以获得10万马克的奖金。”尽管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证明费马定理,但是因为这项研究,很多新的理论诞生了,这极大地推动了整数论的发展。可见,费马定理在推动数论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