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奥秘之趣
“+、-、×、÷”来源
古代印度和世界许多地区、许多民族的历史上,都出现过绳结记事、记数的事,我国古代也有过以“算筹”记数、运算的时期。就像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一样,运算的产生往往也先于运算符号。“+、-、×、÷”这些运算符号也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演变、改良、选择的结果。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来表示加法。这是由意大利文“piu”(相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变化而来,符号“+”则是由拉丁文“et”(意为增加)演化而来,古希腊人曾用表示减号。符号“-”先是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后来略去m而成“-”。乘号“×”和除号“∶”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的。除号也有人主张用除线“-”,后来又有人把它们合二为一成为“÷”。
可见,加减乘除这些运算符号,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自己的“历史”。
手上的乘法表
如求7×6之积:7×6=(2+1)×10+3×4=42
在记住不大于5的自然数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可利用双手帮助记住6、7、8、9、10之间的乘法口诀。办法如下:
将左右两手伸直放好,手指由小指到拇指依次代表6、7、8、9、10诸数。这样就可用以下法则求这些数之间的积。
例如:求7×9之积:先将左手小于等于7的手指和右手小于等于9的手指弯曲,再将弯曲的手指数相加后再乘以10,再与伸直的手指数之积相加,即可得所求之积:
7×9=(2+4)×10+3×1=63
又如求7×6之积:7×6=(2+1)×10+3×4=42
以上方法如运用熟练,即可很迅速地求得6、7、8、9、10诸数之间的积。
进一步推敲一下还可发现,这一方法并非巧合。
例如:7×9=(10-3)×(10-1)=10×10-(3+1)×10+3×1=[10-(3+1)]×10+3×1=[(5-3)+(5-1)]×10+3×1
显然,其中(5-3)、(5-1)是指弯曲的手指数,3×1中的3与1是指伸直的手指数。
有心的同学一定会从这个方法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吧!
“去9法”
由于数10去掉9后剩下1,数100去掉9的10倍后剩下1……所以任何一个比9大的自然数被9整除后的余数是比9小的自然数,可以简单地通过将原来自然数各位上的数字相加得到(如相加后得到的数比9大,可以将得到的数各位上的数字再相加,如比继续,直到比9小为止)。
例如:357214,被9整除后的余数可由3+5+7+2+1+4=22,2+2=4,知道是4。
在各位上的数字相加的计算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先将相加后为9的数去掉,则可大大提高计算速度。例如:刚才的357214,如能注意到3+5+1=9,7+2=9,则立即可知此数被9整除后剩下的数是4。
数学魔术
在初一某班的联欢会上,王老师表演了一个数学魔术。他说:“请你们心里想一个数,把这个数加上5,再乘4,减去2,再减去4,除以2,减去你心里想的数,再减去你心里想的数。”过了一会,王老师就问:“小明,你计算的结果是7,对不?”“对!”“小红,你计算的结果也是7,对吗?”“对!”王老师又问:“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想的数,却能知道你们计算的结果,这是为什么?”
大家沉思了一会,小明第一个举起手来,说道:“这是因为你要我们心里想的数后来被减去了,乘下来的仅是你给我们的已知数在进行计算,你当然知道它的结果啦!”“小明说得对!”王老师赞许地说。“我设你们心里想的数为X。运算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是这样的:
4(X+5)-2-42-X-X,它的结果是7。”
同学们听了王老师的解答,很高兴,但小红感到不满足,举手道:“王老师,这个魔术还不算稀奇,如果编个能猜出我们心里想的数的魔术,那才神呢!”王老师笑着说:“那也有办法呀!不过你要告诉我最后计算的结果。我们再一起来试试吧!每人心里想个数,把这数乘以6,再加上10,再加上2,除以2,减去你心里想的数,再减去你心里想的数。小红,你计算的结果是什么?”“6。”“那你心里在想的数是0,对吗?”“对!”“王老师,我的结果是10。”“那你心里想的数是4!”“我的结果是100。”“那你心里想的数是94!”
设心里想的数为X,则(6X+10+2)÷2-X-X=X+6。由X+6=6,得X=0;由X+6=10,得X=4;由X+6=100,得X=94……
这下,你也会变“数学魔术”了吧!你能把第一种魔术稍加改变变成第二种魔术吗?
“巧妙的切饼”之趣
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大自然用数学语言讲话,这个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几何学研究的对象正是圆、三角形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
一个由36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放着四个黑子和四个白子。现在要把它分割成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四块,并使每一块里都有一个黑子和一个白子,应怎样分割?
分析:要将图形分成大小相同的四块,可先将图形一分为四。
但这样左上角一块中就出现了两个白子,为此必须将它们割开。但问题要求四块形状大小都要一样,因此只要一块割开,其他三块都要同样割开。然后再将原来的分割线去掉一部分。如果去掉近中心的三分之一,则黑子就会连成一片;如果去掉中间的三分之一,又会有两个白子连在一起;因此只可去掉边上的三分之一。现只需要把左边两个白子分开。显然,只要将四条短的分割线延长,只能沿折线分割线长到边,就能到目的。到此,六条分割线都不能再延长,只能沿折线分割,成为符合要求的。
自然数之趣
1、2、3……这些人人熟悉而又简单的自然数,有着许多奇妙有趣的性质。
奇妙的自然数图中左下角是一个小正方形,由此开始,第一层虚线标出了三个小正方形,第二层虚线标出了五个小正方形……它说明了下面一些有趣的事实:
1=1=12
1+3=4=22
1+3+5+9=32
1+3+5+7+9+11+13+15=64=82
一般地,如果n是一个自然数,则:1+3+5+……+(2n-1)=n2。
对于所有的自然数,下面的式子也是正确的:
13=12,13+23=1+8=9=(1+2)2
13+23+33=1+8+27=(1+2+3)2
13+23+33+44=1+8+27+64=(1+2+3+4)2
……
13+22+33+……+n3=1+8十27+……+n3=(1+2+3+……+n)2
再来看6174这个数。把它的各位数字从大到小写一遍,再从小到大写一遍,然后相减:7641-1467=6174。结果竟与原数6174一样。有趣的是,如果随便取一个四位数,只要它的四个数字不全相同,按上述方法对它处理,并重复多次,最终都将得到6174这个数。比如0923:
9320-0239=9081,
9810-0189=9621,
9621-1269=8352,
8532-2358=6174。
对随便一个六位数按上述方法计算,会得到三种结果:(1)631764的重复;(2)549945的重复;(3)下列七个数的循环:840852,860832,862632,642654,420876,851742,750843。
对八位数也有类似的结果,最后都归于6333176664;对十位数来说,最后都归于6333176664;从四位数到十位数,用上述方法处理的结果,都与6174这个数有关。
1930年,意大利的杜西教授做了如下的观察:
在一个圆周上放上任意四个数,例如:8,43,17,29,让两个相邻的数相减,并且总是大的减小的,如此下去,在有限步之内必然会出现四个相等的数。科学家还证明,如果四个数中最大的是n,则在重复4n-1步时,四个差数将相同。
三位数也有奇妙的性质。
任取一个三位数,将各位数字倒着排出来,成为一个新的数,加到原数上,反复这样做,对于大多数自然数,很快就会得到一个从左到右读与从右到左读完全一样的数。比如从195开始:
自然数195+591=786
786+687=1473
1473+3741=5214
5214+4125=9339
只用四步就得到了上述结果。这种结果称为回文数,也称对称数。但是,也有通过这个办法似乎永远也变不成回文数的数,其中最小的数是196,它在被试验到5万步,达到21000位时,仍没有得到回文数。在前10万个自然数中,有5996个数像196这样似乎永远不能产生回文数,但至今没有人能证实或否定这一猜测。于是196问题,成了世界性的难题。
专门研究数的各种性质的数学分支,叫做数论,其中有许多既有趣又困难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努力加以解决。
无理数之趣
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如2、π等等。
人们发现的第一个无理数是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一切数都是整数或者整数之比。有一个名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在研究1和2的比例中项时(如果1∶x=x∶2,那么x为1和2的比例中项),左思右想都想不出这个中项值。后来他画一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于是x2=12+12=2。他想,x代表正方形对角线长,而x2=2,那么x必定是确定的数。x不能是整数,那么x会不会是分数呢?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生们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这个分数。
这样,x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希帕索斯等人认为这必定是一个新数。这一发现导致了西方数学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而希帕索斯本人因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被扔到大海里淹死了。
无理数的发现,使数的概念又扩展了一步。
无限大与无限小之趣
人们一般碰到的数,无论是实数还是复数,都有确定的量值,换句话说是有限的。这反映了我们通常碰到的事物是有限的,总可以用这些数计量。
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又逐渐产生两个新的概念。最早的时候,人们将整个宇宙理解为地球,航海学的测量又测得地球半径为6370公里,对人们来说,那是一个非常大的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又将宇宙扩大到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太阳系的半径为60亿公里,约是地球半径的94万倍,地球与之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了。18世纪,人们的视野扩展到银河系,银河系的直径相当于9.3312×1017公里,这个数字更是大得惊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射电望远镜,又将宇宙范围扩展到星系团、超星系团,以至总星系。这些星系的半径都在数百万光年(光年即光走一年的路程,约9.3312×1012公里)以上,这个数字简直是无法把握的。总星系之上当然还有更大的宇宙,永远不会穷尽。这样就出现了无限大的概念,数学上记为∞。它的含义是比任何实数都大的数,这个数当然是虚拟的,不是一个确定的数。
在微观世界,人类的认识也从分子认识到原子,从原子认识到原子核。原子核的直径约10厘米,原子核还可以分解为质子、中子,它们的直径更小。这一分解过程也可以无穷尽地进行下去,这样就带来了无限小的概念。
无限大、无限小的含义已经涉及数的变化趋势了,这是从定量到变量的过渡中产生的数,是微积分的基础。
兔子问题之趣
1202年,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他的《算盘书》中提出一个问题:有人想知道在一年中一对免子可以繁殖多少对,就筑了墙把一对兔子放在里面。如果每对大兔每月生一对小兔子,而每对小兔生长一个月就成为大兔,并且所有的兔子都全部存活,那么一年后围墙中有多少对兔子?
假定在1月1日把一对小兔子放进围墙,用表示一对小兔,用表示一对大兔。每对大兔经过一个月后又繁殖出新的一对小兔,一对小兔经过一个月变成一对大兔,不过还没有生出小兔子。
兔子繁殖中的数学经过计算发现,从第三个月起,每月兔子的对数都等于前两月的和。这个规律可以任意地递推下去。如果把第n个月的兔子对数记为un,就得到:
un+2=un+1+un(n=1,2,3……)
而u1=u2=1
把这些数的前13个写出来,就是:1,1,2,3,5,8,13,21,34,55,89,144,233。也就是说,到下一年的1月初,围墙里就有了233对兔子。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根据以上算式给出的规律,这个数列显然可以任意多项地写下去,我们称它为“斐波那契数列”,其中的数就称为“斐波那契数”。
研究这个数列有很大的意义。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un=151+52n-1-52n
经数学推算可发现,随着n的增大,unun+1越来越接近于5-12。这就是说,一个所有的项都是有理数的数列,却与5-12这样一个无理数有密切的关系。更奇怪的是,这个数恰好就是“黄金分割”的值,在几何学和优选法中都少不了它。
这个数列还有以下的性质:
(1)un和un+1的最大公约数是1
(n=1,2,3……)
(2)u1+u2+……+un=un+2-1
(n=1,2,3……)
(3)u2n+1=u2n+1+u2n,u2n=un(un+1+un-1)
(n=2,3,4
这个数列的性质很多。美国现在有一份专门的杂志《斐波那契季刊》,刊登有关这个数列性质的最新发现。
生物学家也对此产生了兴趣。因为他们发现,许多生物的生长也遵循斐波那契数列。如果一棵树每年都在生长,第二年有2个分枝,通常第三年就有3个分枝,第四年有5个分枝,第五年有8个,与斐波那契数相一致。数学就是这样以它令人惊讶的能力,揭示出自然界的许多奥秘。
百鸡问题之趣
公元5世纪末,我国数学家张邱建在他着的《张邱建算经》中提出了一个着名的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答曰:鸡翁四,值钱二十;鸡母十八,值钱五十四;鸡雏七十八,值钱二十六。又答曰:鸡翁八,值钱四十;鸡母十一,值钱三十三;鸡雏八十一,值钱二十七。又答:鸡翁十二,值钱六十;鸡母四,值钱十二;鸡雏八十四,值钱二十八。”设公鸡、母鸡、小鸡各x、y、z只,则
5x+3y+13z=100
x+y+z=100
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这种方程(组)叫做不定方程(组)。消去z得y=25-74x。因x、y、z代表公鸡、母鸡、小鸡的只数,故只能取非负的整数,所以x必为4的倍数。设x=4t,则y=25-7t,z=75+3t(t整数)。由x,y,z大于等于0可得0小于等于t小于25/7,所以t=0,1,2,3。
对于t的4个值得对应的4组解:
x=0
y=25
z=75x=4
y=18
z=78x=8
y=11
z=81x=12
y=4
z=84
原书中的3组案是取正整数解,但是一组解也符合题意。
百羊问题之趣
百羊问题是出自中国古代算书《算法统宗》中的一道题。
这个问题说的是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在河边放牧,有人问他:“你赶来的这群羊大概有一百只吧?”牧羊人答道:“如果这一群羊加上一倍,再加上原来这群羊的一半,又加上原来这群羊的四分之一,连你牵着的这只肥羊也算进去,才刚好凑满一百只。”谁能知道这群羊一共有几只?
根据题意,我们可设这群羊共有x只,则
x+x+12x+14x+1=100,解这个方程得:x=36,也就是牧羊人放牧的这群羊共有36只。
构造方式巧解题之趣
例1已知x1、x2均为正数,求证:
1+x21+1+x222大于等于1+x1+x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