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奇小百科(3)
45378300000008

第8章 史海钩沉奇观(2)

文艺复兴是指14至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意识领域的反封建运动。当时由于城市手工工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逐渐形成。新兴资产阶级为反映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从各方面冲击封建教会的束缚。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颂扬的是“人”而不是“神”,向往的是今世的幸福而不是“来世”的幸福,相信的是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神所“赐与”的力量,认为人应积极奋斗而不应消极遁世。他们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来反对以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在当时人们看来,这种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特别是希腊文化在近一千年教会压迫后的复兴,因而称之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德、法、荷、英等欧洲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代表人物有文学家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美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

中国古代传说人物奇迹

三皇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好几种说法,如天皇、地皇、人皇(《史记》);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燧人、伏羲、神农(谯周)等。其中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的说法较能反映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五帝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三种说法,如以太昊(hào,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少昊、颛顼(zhuānxū)为五帝(《礼记·月令》);以黄帝、颛顼、帝喾(kù)、唐尧、虞舜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少昊(hào)、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尚书序》)。上述传说中的“五帝”,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

传说中我国华夏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也称有熊氏。其部落最初兴起于今陕西北部,后沿北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定居于河北涿鹿(今属河北)附近,从游牧转向定居。相传四千年前,黄帝曾接受炎帝部落的请示,在涿鹿联合打败南方九黎族领袖蚩尤。后来,黄帝和炎帝的联盟破裂,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发生大战,炎帝战败后接受了黄帝的领导,黄帝被拥戴为黄河流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成为这一地区最着名的领袖。传说他在率领诸部落共同开发中原的过程中,先后发明了养蚕、衣服、舟车、文字、算数等。“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部分九黎族部落开始定居在黄河流域,并且逐渐融合起来,共同开发了黄河流域。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繁衍中,构成为以后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主体,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始祖。由于华夏族最早以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为主组成,后世的中国人都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

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原居陕西姜水流域(今陕西岐山东),后逐渐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先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打败蚩尤部落,后联盟破裂与黄帝战于阪泉,被打败后接受了黄帝的领导。后来,炎、黄两个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成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主干成分。传说他最早发明农业,因而被称为神农氏。

蚩尤

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是黎族许多部落的联合称呼。传说他们以金属作兵器,懂得铸刀造戟,勇敢善战,活动于今山东、河南东南部、安徽中北部一带。曾与进入中原地区定居的炎帝族发生冲突,被黄帝、炎帝两族联合战败,蚩尤被杀。九黎族一部分被迫退往南方,同土着苗蛮集团所属的部落杂居融合,因此,后人认为蚩尤是南方苗蛮的祖先。另一部分和炎帝、黄帝族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华夏族的组成部分。

嫘祖

传说中黄帝之妻,养蚕的倡始者。相传她亲自采桑饲蚕,收茧抽丝,织成衣料。从那时起,我国就有了丝和帛,还能制作五色衣裳。北周以后,她被尊为“蚕神”。

仓颉

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发明者。相传他“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最早创造了文字。事实上文字是在社会的长期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不可能由一人独创,仓颉可能是整理古代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大约四千多年以前,我国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唐尧。传说他曾设官掌握时令,制定历法,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确定民间播种的季节,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曾任用鲧(gǔn)治理洪水。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选舜为其继承人。在对舜进行三年考察后才命舜摄位行政,死后由舜继位。

我国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姚姓,名重华,祖先封在虞,称有虞氏,史称帝舜或虞舜。传说他继承尧的部落联盟首领后,咨询四方,任用贤能,治理民事。年老时,依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确定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后来在南巡中死于九嶷山麓。

我国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夏后氏部落首领。禹的父亲,姒(sì)姓,居住在崇(今河南嵩县北),号崇伯。相传当时洪水为害,尧命他治水,他采用筑堤防水的办法,用泥土堵塞洪水,徒劳无功,治水九年,终于失败,被舜杀死。

我国父系氏族公社解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姒姓,名文命,号禹,继承父亲鲧的职位担任夏后氏部落首领,史称大禹、夏禹。传说他奉舜的命令治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治水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为舜的继承人。相传他曾铸造象征权力的九鼎,这表明金属工具可能已经出现。禹的时代已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其子启废除“禅让”制,继承了禹的统治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世界古代人物

胡夫

一译“库孚”。古希腊人称之为奇阿普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约公元前27世纪)。在位期间曾远征西奈半岛和努比亚地区,掠取大量铜、金矿产,并下令建造历史上最大的金字塔。金字塔的规模大小,反映出当时法老的权威及社会经济状况。因此,胡夫时代的埃及是相当强盛的国家。

凯撒

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和作家,破落贵族家族出身。为了掌握实权,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同盟(前三头)。公元前59年出任高卢总督,任内征服高卢全境,并越莱茵河攻袭德意志地区,两次渡海侵入不列颠岛,掠夺财富、奴隶无数,权力迅速扩大。公元前49年,元老院与庞培合谋欲解除其兵权并召之回国。凯撒带兵南下,进占罗马。庞培偕大批元老院议员逃奔希腊,在希腊又被凯撒打败,逃至埃及遇刺身死。凯撒旋即消灭庞培在各地的势力,回罗马后集执政官、保民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施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并订立历法——儒略历。公元前44年,以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元老贵族以恢复共和政体为号召,在元老院会议上将他刺死。凯撒着有《高卢战记》、《内战记》等。

屋大维

屋大维,古罗马皇帝,凯撒的甥孙及养子。凯撒死后的公元前27年,元老院奉以“奥古斯都”称号(拉丁文意为“神圣的”、“至尊的”),后世即以此称之。公元前43年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政治联盟,打败刺杀凯撒的元老派贵族。之后剥夺雷必达权力,又打败了安东尼。公元前30年,宣告独裁政权确立。公元前27年,他一面假装要恢复共和国,一面又装作迫于元老院的请求,接受专制权力,继续实行独裁统治。“奥古斯都”后成为西方帝王的一种头衔。

查理大帝

一译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公元768-814年),对外执行扩张政策,先后征服伦巴德人、撒克逊人和巴伐利亚人,并与阿瓦尔人、阿拉伯人和斯拉夫人不断作战,建成庞大帝国,疆域东至易北河与多瑙河,西南抵厄布罗河,北达北海,南临地中海,并占有大部意大利。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皇帝”。在位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集权统治,支持基督教会。查理大帝统治时期是法兰克王国国力最盛的时期,但帝国无统一的经济基础,加上连年战争,农民负担苛重,激起各地人民的不断反抗。查理死后,帝国迅即分裂。

贞德

一译冉·达克。英法百年战争末期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法国女英雄,出身农家。1428年,英军已占据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往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危急。经过几次努力,她终于说服一个司令官安排她去会见当时在南部行使王权的法国王太子查理。她要求得到一支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得到允准。1429年4月底,她率领七千人向奥尔良进发,29日进入城内,5月8日解围,扭转了战局。7月17日,查理在兰斯大教堂正式加冕。贞德决心收复巴黎,但查理听信谗言,未给她足够的军队。贞德进军巴黎,康边、博韦等地纷纷归向法王。在战斗中,贞德负伤。查理又传令收兵,使贞德计划未能实现。1430年春,贞德被封建主出卖,在康边要塞城外被俘。教会法庭秉承英人意旨,诬其为“女巫”,以“妖术惑众”等罪名,于1431年5月30日将她烧死在火刑柱上,骨灰投入塞纳河中。在人民的强烈要求下,1456年经罗马教皇批准,法国正式为她恢复名誉。

法国王太子查理

即后来的法王查理七世(1429年加冕),法王查理六世之子。英法百年战争初期,英胜法败,后来法国收复了部分失地。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再次进攻法国,并占领了法国北部大片土地。1420年,亨利五世同查理六世签约,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成为法王继承人,从而剥夺了法国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但此时他已逃至南方。1422年,亨利和查理先后死去,法国北部为亨利五世之子亨利六世兼领,南部由法国王太子查理行使王权。1429年,贞德解放奥尔良后又胜利进军兰斯。7月17日,查理在兰斯大教堂正式加冕。其后他听信谗言,同早先投靠英王的法国贵族勃艮第集团议和。不久,由于他下令收兵,致使贞德未能收复巴黎。此后,查理七世又建立起一支常备雇佣军,加强了统治权力。战后,法国走向复兴。

迪亚士

葡萄牙航海家。1486-1487年,继葡萄牙人在非洲西岸的历次航行,探导通往印度的航路,行至非洲南端,最先绕过好望角,为1498年达·伽马通航印度准备了条件。

达·伽马

葡萄牙航海家。1497年奉葡王命自里斯本出发,绕非洲南端好望角,次年初抵东非莫桑比克。在阿拉伯航海家马克德的导航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的科泽科德附近。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度赴印度。他的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商业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成了葡萄牙和其他欧洲国家掠夺东方殖民地的开端。

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热那亚,后移居葡萄牙,屡向葡王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线,未被采纳。又移居西班牙,1492年奉西班牙统治者伊莎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三只船和八十七名水手从巴罗斯港出航,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在以后的三次航行(1493年、1498年、1502年)中,又到达了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他始终误认为新到达的“新大陆”即印度,故而把当地居民称作“印第安人”(意为印度的居民)。因为他并未从“新大陆”取回黄金珍宝,所以他的航行并未获得西班牙当局的重视。晚年贫困,抑郁而死。

亚美利哥

佛罗伦萨人,全名亚美利哥·维斯普奇,把哥伦布所到的地方确定为新大陆的人。1499年5月,他随同西班牙考察船自加的斯西行,发现了南美的亚马孙河河口,继而沿着海岸航行到南美东北角一带。1501年5月,他从里斯本出发,沿南美东海岸南下,发现了拉普拉搭河河口,继续转向东南,到达南纬约50°之远,1502年返回。他确定那里是“旧世界”以外的一块大陆。他在旅行中所写的信件汇集出版以后,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1507年,德意志制图学家瓦尔德塞缪勒制成世界地图,附有一篇文字说明,文中第一次把这块新大陆按亚美利哥的名字称为“亚美利加洲”,这件事引起广泛的注意。以后,亚美利加就成为美洲大陆的名称。

麦哲伦

葡萄牙航海家。世界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的领导者。生于葡萄牙,1517年移居西班牙。1519年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西航路线。由圣罗卡向巴西进发,经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于1521年横渡太平洋,过关岛至菲律宾。因干涉岛上的内讧,为当地居民所杀,余众逃至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1522年,船队中“维多利亚号”返回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这次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但丁

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生于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参加新兴市民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曾当选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1302年,由于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抬头,他被终身放逐。他的最伟大的作品《神曲》广泛反映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矛盾,大胆谴责教皇和僧侣的贪婪专横。《神曲》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篇组成。但丁根据自己的标准,而不是按照教会的标准,把杀人犯、色情狂、圣职买卖者、贪官污吏、卖国贼、暗害分子和皇帝、主教、教皇安排在“地狱”里永受苦刑,而把他所崇敬的历史人物安排在“天堂”里享受永恒的幸福。但丁的作品中虽然还带有中世纪的宗教色彩,但却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他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前者成功地描绘了戏剧性冲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后者卓越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喜悦。他把人体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散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绘画理论,对近代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其哲学思想接近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服从于客观规律,认识起源于感觉,同时也指出理论概括的重要性。他强调数学和力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他进行过潜水和飞行机械、机关枪、坦克一类的战车的初步规划,从事过排水和开渠工程的设计。重要着作有《绘画论》,并有大量草图速写及有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手稿约七千页存世。但罗马天主教会把他的科学研究诬为“妖术”,1517年他被迫离开祖国,侨居法国,度过寂寞的晚年。

布鲁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