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谈佛说道悟人生
45398800000011

第11章 不但要经常打扫尘埃,更要经常打扫心灵(2)

话音刚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跌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众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倒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他肃然起敬。

虽然般特只学会了一偈,可他学得精通并懂得运用,于是一偈也得道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学了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精通或不懂得运用,等于没学。所以,学习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学会了,在于是否能学以致用。

悟通了一个事理,就悟通了世间所有事理

有个叫智通的和尚,三更半夜里突然高声大叫道:“我大悟了,我大悟了……”惊醒了众多僧人,禅师也被惊醒了。

众人一起来到那个僧人房里,禅师问道:“你悟到什么了?居然在这里大声叫嚷,说来听听!”

众人以为他悟到什么高深的禅旨。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日思夜想,终于悟出了——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他的话惹来了一场哄堂大笑!“这也算大悟?”

禅师惊异的看着这个和尚说:“是的,你真的悟道了!”

智通和尚立刻说道:“师父,现在我不得不告辞,我要下山云游去了。”

众僧又吃了一惊,这个和尚实在太傲慢了,悟到了“尼姑是女人做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居然以此要求下山云游,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

可是禅师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这个和尚是到了下山云游的时候了,于是不再挽留他,提着斗笠,率领众僧,送他出寺。到了寺门外,智通和尚接过斗笠,大步而去,再也没有任何留恋的。

众僧向禅师问道:“他真的悟道了吗?”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尼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的呢?‘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和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含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世间许多事看起来非常复杂神秘,其实道理却很简单。真正参悟一个事理并不容易,其过程是艰辛复杂的,但当正真悟通了一个事理后,就悟通了世间所以事理。因为世间的事理就是这样:一通则会百通。

只有超脱生死的境界,才会做到处事不惊

每天晚上,云居禅师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里坐禅。

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经的路上,等到他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云居禅师必定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云居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云居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云居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云居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世事变幻,祸福无常,超脱生死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在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冷静,处事不惊,从容应付。

换种心态看问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前,一个老太太每天到寺里烧香,并且总是哭哭啼啼的。

寺里住持看久了,心中非常纳闷:这么多烧香的人,都是有求而来,像这样天天以泪洗面的,绝无仅有。

“你为什么整天哭个不休呢?”他问那老太太。

老太太忙不迭声哭诉道:“为了我那两个宝贝女儿啊!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伞的。”

老太太边说边用衣袖擦眼泪。

“这不是很好吗?”住持实在想不出老太太哭的理由,他静心倾听下文。

“你说得倒轻巧!天晴了,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愁不愁人?”

老太太刚说完,住持同情地点点头。

“下雨了,谁来买大女儿的鞋?愁不愁人?”老太太步步紧逼,住持又点点头。

“愁死我了!愁死我了呀!”老太太又开始哭起来。

等老太太哭累了,住持平静地告诉她:“你是不是可以这样想想呢?天晴了,大女儿的鞋店生意就红火;下雨了,小女儿的雨伞就有了销路。这不是很好吗?”

经这点拨,老太太破涕为笑:“瞧我这个死脑筋,怎么没有想到呢?还是法师高明啊!”

从此,老太太来回住在两个女儿家里,天晴笑,下雨也笑,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禅里禅外悟人生

心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悲观还是乐观都取决于我们自身。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或许仅仅是一转身,一转身就能看到问题的另一个层面,一转身就会有一个开朗的心境。所以,在苦闷失意的时候,换种心态看问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字只是学习的工具,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

慧能倾身仔细一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刚才那个人朗读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接着,那个人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那个人终于有所领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我们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一个人的身心,在键锤下才会日益强壮

寒冬腊月,有一个名叫“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

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下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过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子,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一拳打过来,大吼:“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得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得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擦鼻涕得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键锤下可以日益强壮,最终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禅里禅外悟人生

大饼是擀出来的,钢铁是炼出来的,人才是键锤出来的。所以,当有鞭子向我们挥来时,躲闪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把头抬得更高,把背脊挺得更直,炼就一身硬功夫,以后就不会怕鞭抽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