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敦煌吐鲁番法制文书研究
45400400000027

第27章 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婚姻家庭继承制度(7)

唐代法律制度规定:两京及诸州皆有病坊,负责收养贫病的人,国家给悲田,以充粥食。有唐一代,尽管在病坊的名称和归属上有所变化,但立悲田养病之制始终未废。《唐会要》载“恤贫宽疾,着于周典,无告常馁,存于王制。国朝立悲田养病,置使专知。开元五年,宋现奏悲田乃关释教,此是僧尼职掌,不合定使专知,玄宗不许。至二十二年,断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管,官以本钱收利给之。今缘诸道僧尼,尽已还俗,悲田坊无人主领,恐贫病无吿,必大致困穷。臣等商量,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望给寺田十顷,其他诸州望委观察使量贫病多少给田五顷,以充粥食。”该案从来丰因病致死,县司勘问何射门随如何供给,为什么不觅医治,勘问坊正如何检校,为什么不申文牒,致令非理而死可知凡入病坊养病者,皆须好加供给,并觅医治疗,坊正亦必须随时检查督促,并具文牒申报,如违反上述规定程序,发生非理致死之事则要追究责任。此案正是何射门陁和坊正违反规定,致使来丰非理致死之后中引起官府的注意引发的。

(八)《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十二月河西归义军左马步押衙王文通牒及有关文书》

(一)寡妇阿龙右阿龙前缘业薄,夫主早丧,有穷义成,先蒙大王世上身着瓜州。所有少多屋舍,先向出买与人,只残宜秋分地二十亩以来,恐男义成一朝却得上州之日,母及男要其济命。义成瓜州去时,地水分料分付兄怀义佃种,更得(缺字)房索佛奴兄弟言说,其义成地空闲。更弟佛奴房有南山兄弟一人投来,无得地水居业,当使义成地分二十亩,割与南山为主,其地南山经得三两月余,见沙州辛苦难活,却投南山部族。义成分地,佛奴收掌为主,针草阿龙不取,阿龙自从将地,衣食极难。恳求得处,安存贫命,合阿龙男义成身死,更无丞忘处男女恩亲。缘得本居地水,与老身济接性命。伏乞司徒阿朗慈祥照,特赐孤寡老身念见苦系。伏听,公凭裁判处分脒件状如前,谨脒开运二年十二月日寡妇丁龙踩付都押街王文通细与寻问申上者十七日曹元忠(签字)午年二月十九日,索义成身着瓜州,所有父祖分地三十二亩,分付与兄索怀义佃种。比至义成到沙州得来日,所着官司诸杂蜂子,官柴草大小税役,并总兄怀义应料,一任施功佃种若收得麦粟任自兄收,颗轾也不论说。义成若得沙州来者,却收本地。渠河口作税役不干,自兄之事。两共面对平章,更不许休悔者,如先悔者,罚壮羊一口。恐人不信,故立文兑,用为后验。

佃地人兄索怀义(抻)种地人索富子(押)见人索流柱(押)见人书手判官张盈润(押)都押街王文通右奉判,付文通勘寻陈(状寡妇阿龙)及取地侄索佛奴据状词理,细与寻问申上者。

问得:侄索佛奴称,先有亲叔索进君幼小落贼,已经年载,并不承忘,地水屋会,并总支分已讫。其叔进君贼中偷马两匹,忽遇至府官中纳马匹。当时恩赐马贾(价)得麦粟一硕,立机牒五匹,官布五匹。又请得索义成口分地二十二亩,进君作户主名,佃种得一两秋来。其叔又居部族,不乐苦地,却向南山为活。其地佛奴承受,今经十一余年,更无别人论说。其义成瓜州治死,今男幸通及阿婆论此地者,不知何理。伏请处分。

取地人索佛奴左手指节(印)问得:陈状阿龙称,有男索义成犯公条,遗着瓜州,只残阿龙有口分地三十二亩,其义成去时,买(卖)地十亩与(予)索流柱,余二十二亩与(予)伯父索怀义佃种,济养老命其地,佛奴叔城中投来,本(分)居父业,总被兄弟支分已讫,便射阿龙地水将去其时欲拟咨申,缘义成犯格,意中怕怖,因兹不敢词说〃况且承地叔在,不合论诤。今地水主叔却投南山去,阿龙口分别人受用。阿龙及孙幸通无路存济,是故陈状者,有实6陈状寡妇阿龙右手中指节(印)问得彻种伯父索怀义称,先侄义成犯罪速瓜州,地水立契仰怀义作主佃种,经得一秋,怀义着防马群不在。比至到来,此地枝索进君射将。怀义元不是口分地水,不敢论说者,实有。立契佃种人索怀义左手中指节。

右谨本,付文通勘寻陈状寡妇阿龙及侄索佛奴、怀义词理,一一分析如前,谨录状上。

牒件状如前,谨牒开运二年十二月日左马部都押街王文通牒其义成地分赐进君,更不迥戈,其地便任阿龙及义成男女为主者。

廿二日曹元忠(签字)此案是有关土地所有权纠纷的案例,大意为,寡妇阿龙,夫主早丧,有男名义成,犯法遣瓜州,家中原有口分地三十二亩,义成出去时卖掉拾亩,留下22亩交由伯父索怀义佃种。后来,索怀义弟弟索进君从贼中回来,并偷得贼马,交给官府一匹,受到奖励。同时,进君又“分居父业”,将原在索怀义名下的22亩口分地划给进君。可是,索进君因久居部落,“不乐苦地”,很快离开了家乡。从此土地便为索怀义子佛奴所种,寡妇阿龙在儿子义成死后,与孙子幸通生活困难,所以向归义军衙门进行诉讼,要求收回土地。此案交由左马步都押衙王文通“细与寻问”,王文通勘问了案件当事人廉体义,佛奴、寡妇阿龙的口供,并附有见人签字的当年给索怀复佃种的契约。最后判词是》如进君不再回来其地便任阿龙及义成男女为主者该案反映出的诉讼制度内容非常丰富。

1、使我W详细地知道了曹氏归义军衙门审理、调査、取证的整个过程,即先由节度使批示,再交由左马步都押衙调查,询问有关当事人及证人,再提交节度使,由节度使作出最后判决。

2、证据制度比较完善,此案中不仅有书证(租佃契约)、而且有当事人陈述。每位当事人陈述完毕后都签字画押,按男画左手中指节,女画右手中指节的规定进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

3、契约效力问题。此案中最有力的证据是由义成与其伯父签订的佃神契约,契约,中约定,义成回来,却收本地。因此,尽管索进君已将22亩地请射由其侄索佛奴耕种,但还是归义成男女及阿龙所有体现官府尊重民间私契,私契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则精神。

4、归义军衙门从受理到结案前后不过六天时间,像这样复杂牵扯到土地所有权的案件,这种办案效率与速度是非常罕见的,值得我们今人借鉴。

(九)《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为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辞事》(66.61:17(6))(一)(前缺)(缺字)臣铿言蒙恩得(缺字)禾,(缺字)妻不便水土,又地下湿,遂(缺字)高昌县牒上安西都护府、曹棵山年卅(缺字)上件人辞称向西州长史(缺字)在弓月城有京师汉名李(缺字)在弓月城举取二百七十五疋绢,向龟(缺字)相逐,从弓月城向龟兹。阿兄更有(缺字)疋,驼两头,牛四头,驴一头,百疋绢价华(缺字)并梡,别有百疋绢价财物及汉鞍衣裳调度。其李三两个相共从弓月城向龟兹,不达到龟兹。其李三是汉,有气力语行,(兄)身是胡,不解汉语。身了知此间(缺字)行恩泽于此间,请一个(缺字)。

(后缺)(缺字)有所归,请乞禁身,与谨对当(缺字)问禄山得款,李谨当时共兄同伴,向弓月城(缺字)并共曹果毅及曹二,并外生(甥)居者去(缺字)其曹果毅及曹二留住弓月城,其李三(缺字)兄边取练讫分明付,兄与李三同(缺字)西。李三见到,唯兄不来,既是(缺字)安西,兄不至安西,所以陈诉,更无(缺字)又问棵山得款,别兄以来,经四年(缺字)毅,曹二胡辈处指的同举练(缺字)三。身及外生儿逐李三后去。其曹果毅、曹二是胡,客京师,有家口在,身当来曰,留住弓月城在,身亦不在弓(缺字)当李三共(缺字)去时弓(缺字)。(后缺)(三)(前缺)禄山得款:称棵山兄(缺字)者等,从安西共李三同(缺字)一个曹果毅亦同去,安全到(缺字)安西(缺字)即在弓月城住,取兄练二百七十五疋是去年取,不记日月。所有文券总在兄处,亦并有杂物。取绢讫还领,兄却还安西。且同是京师人,是安西司马女夫,不得名字。李三今至安西,兄不到来,任勘(缺字)所由者。依追李绍谨至,问得款:前(缺字)弓月城不取胡练,亦不期共胡相随(缺字)还安西,既不与胡同伴,实不知是何(缺字)去者。又问绍谨得款喻弓月城去时,从安(块字)生胡向弓月城去,前后相随,亦不记头数(缺字)姓名,来日更无人同伴。今被指(缺字)罪由。其胡既告谨不(缺字)。

(后缺)(四)(前缺)(缺字)捉将来,又有谁的知汉及(缺字)典马磨勒逃及致死。又从弓月城行百里许,即逢安西有使四(后缺)谨行不,郎知虚实者弓另城日绍(五)(前缺)又问绍谨得款:(缺字)相逐(缺字)问到(后缺)(六)(缺字)人,从安西来,其人为突厥劫夺弓箭鞍马(缺字)逢绍谨,若有胡共相逐,即合知见。二人(缺字)来轰,向玉河军,二人为向刘监军(缺字)是二月内发安西。请牒安西检去年(缺字)使向刘监军使向刘监箫乡军使人问有胡(缺字)。

(后缺)(七)(前缺)(缺字)延为共毕娑相打,遂即(缺字)委曲。付练之日,有曹毕娑及曹果(缺字)知见。当绍谨来日,毕娑等在弓月城(缺字)向已西去,在不,今不知,见在何处者(缺字)问绍谨得款:弓月城欲发来日(缺字)共毕婆相打,(缺字)极将向城是实。(缺字)来已后,更无消息,其禄屮初(缺字)道兄与绍谨相随为实(缺字)道不记名字。绍谨既不知禄山浪相(缺字)架,遂不道名(缺字)兄前后不同行,绍谨亦(缺字)实者。又问绍谨得款:当于炎(缺字)契并在,炎延随身作契(缺字)禄山前告绍谨元不执(后缺)(八)举炎延练是实不虚,比为不识录(缺字)知是曹炎延弟,不可以拒讳。今既(缺字)炎延弟不虡,其所取之练,本利(缺芋!)七4坪秦字)疋请在外分付者。又问曹禄(缺字)不在阿兄边承闻李绍谨于(缺字)取二百疋绢至安(缺字)(后缺)此案卷是髙昌县向西州都督报告的文件,全案共分八部分,前一部分为曹禄山的诉状部分,后几部分是关于当事人李绍谨,曹禄山对案件的陈述,是高昌县的调査及髙昌县对案件的处理意见。

从案卷内容看,该案较为复杂,是曹禄山向西州起诉后,西州都督府交由高昌管辖审理的案件。居住京师的胡人曹禄山在西州都督府提供的诉状中诉称汉人李绍谨(李三)在弓月城向其兄曹炎延借绢二百匹,另曹延炎还有驼二头,牛四头,驴一头,百匹绢价财物等,李绍谨与曹炎延、曹果毅、曹二等人一同去弓月城做买卖,到弓月城后,曹果毅、曹二等人留住弓月。李绍谨与曹炎延则继续结伴同去龟兹。但只有李绍谨一人按时到达,其兄曹炎延并未到达,不知下落,因此,曹禄山追查其兄下落及财物。官府通过调查对质,终于将案情调查清楚。因曹炎延与曹毕娑在弓月城相打被捉,(有曹毕娑及曹果毅等为证,但毕娑等现在何处不知),所以只有李绍谨按原定计划去了龟兹城。李绍谨承认曾向曹炎延借绢一事,前不知曹禄山即为炎延之弟,今已明确,愿意偿还本利二百七十五疋。

这个案卷说明一、唐王朝的律法在唐初的西域确实得以贯彻执行,二、法律面前平等原则,这是一起胡汉两族间的纠纷,曹为胡人,李为汉人,尽管如此,当地官府也并不因为蒈为胡人,偏袒汉族,而是不分胡汉,根据法律进行调查对质,给予公正的处理。三、此案在诉讼程序上有一个突出之点,就是案件的移送。原告曹禄山本向西州都督府申诉,但西州都督府却将该案交由高昌县审理,主要是几位当事人均在高昌县辖境弓月城。因此适用了类似今天的“原吿就被告”的管辖原则确定管辖,四、在证据制度上突出地是运用当事人陈述。

从上述几个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唐时我国西域地区认真贯彻了唐中央政府颁布的法律,用法律来规范社会经济生活关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亦表明唐初西域地区的法制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二是这些典型案件所揭示的诉讼制度,如适用于侵权伤害案的保辜制度,共同诉讼制度,案件的移送管辖等构成了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们推行以法治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