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法国在十八世纪末首创的。当时人们认为长度最稳定不变的自然物是地球子午线。
于是以其作为标准,规定以通过巴黎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名为“米”。并据此于1875年制造出铂、铱合金米原器。这个米原器至今仍保存在法国国家度量局里。
1960年,国际度量衡组织又把氪-86气体放电时发出的橙红色光波的1 650 763.73倍定为1标准“米”。
1983年10月,国际度量衡组织在法国举行会议,规定了国际基本长度——标准“米”的新定义。决定把光在真空中299 792 458分之一秒所走的距离定为1标准“米”。
标准“米”的新定义,是度量科学的一大突破。因为光速在真空中是永远不变的,因而标准米的精度更高了。
在太空中,从航天飞机出来的
宇航员为什么能和航天飞机一起飞行
在茫茫太空中,出现了身在舱外的宇航员与航天飞机一起飞行的奇景,这是为什么?发生这件奇事的奥秘在于宇航员和其乘坐的航天飞机所处的环境、速度和航天飞机特殊的飞行原理。普通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是根据机翼上面的气流比下面的快,因此造成机翼上面的压力比下面的小,产生一个向上的力(升力)才能飞行的,而且是产生升力的大气同时也造成了对飞机飞行的阻力,于是飞机要飞行就要消耗动力。当一个物体从飞机内向外飞出,由于大气阻力的存在,这个物体只能在开始的一瞬间保持与飞机同样的速度飞行,很快速度就慢下来了。但在太空就不一样了,航天飞机飞在平均高度为28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那里的大气密度只有地上的百亿分之一,再加上航天飞机的速度已达到7.91公里/秒的,此时空气阻力消失,仅靠惯性就可以保持其飞行速度。又从物理学知道7.91公里/秒为宇宙速度(也叫环绕速度),物体达到这个速度就可以作围绕地球的飞行。从航天飞机里出来的宇航员其本身速度与航天飞机一样,又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就出现了宇航员与航天飞机同飞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