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温室栽培技术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吗?
温室栽培技术,是人类了解自然与控制自然的一项重大成就。它是科学技术史,特别是农业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关于温室的历史解释说:发生于公元17世纪的温室是一种保护幼嫩植物抗御酷暑和严寒的有一定比例窗口的简易砖木建筑。其中有某种人工加温办法,它是植物抗拒灾害性气候的避难所。在我国秦朝时,地近北纬35度的骊山,曾于冬季利用温泉温室种瓜成功。建都于长安(今西安)的西汉,冬季里曾建设温室于皇家菜园中,以生长“葱韭菜茹”,供应皇室冬日鲜菜,其方法载于《汉书卷八十九》召信臣传中:“太宫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难(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屋庑”,颜师古注解说“周室也”,可以说是不透风的屋子;“蕴火”,颜师古注解为日夜不停的烧着不起焰的火,使室内发生温气,促进蔬菜生长。公元6世纪,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日暖育苗(菜),提早发芽。公元18世纪,我国南方利用日暖培育稻秧,种植早稻。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印的姜皋撰《浦泖农咨》说:“颇闻他处有再熟之种(稻),吾侪岂不愿之,而究未得种植之法。数年前,有种之者,种数粒于盆盎之中,时雨而搬移如灌花然。五月底居然成熟。而下种于田者,春分节后,一夜微霜,稻芽即萎,其后谷者,皆糜烂矣。”种于盆盎的稻苗,由于夜间“搬移”于室内,才不致因微霜而萎糜。南宋时,浙江杭县东西马塍的花艺工人,对温室栽培的技术有重要的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温室是半密室半地窖,日暖与地温并用,火煨与汤蒸兼施,增加地温与提高气温并重。明清两代,北京城郊菜农、花农们普遍采用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窖藏火暄法。冬日严寒,掘土地5—8尺作窖,亦可利用废旧灰池坑洞,把要栽培的花或菜种植或移根于窖内,不见风日。一般以马粪壅培,以马粪燃烧蕴火,煨郁蒸。“冬日尽三季之种,果蔬献非时之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