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是一种古老而多用的农具。我国耕犁起于春秋,成型于汉代,到唐末已相当完善。据唐代诗人陆龟蒙在《耒经》中记载,当时的耕犁由11个部件组成,其中2个铁件、9个木件。不仅能疏松土壤,还能翻转土壤,掩埋杂草和作物残茬,防治病虫害。这与现在农村尚有使用的木犁相仿。20世纪初,各种机引的铧式犁相继问世并广为使用,近年来,国内外又出现了圆盘犁、旋耕犁和深松犁。犁耕是农业生产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耕犁千亩实千箱”便是耕犁与人类衣食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但是,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铧式犁耕翻也遇到了新的考验。1943年美国有个农业推广员佛克纳写了一本书,名叫《愚蠢的耕者》,对沿用两千多年的铧式犁提出异议,认为犁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从此,耕犁“退休”的问题被尖锐地提了出来。耕犁真的要“退休”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少耕技术谈起。
少耕技术,就是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以生物学、植物学为理论基础,应用化学技术控制杂草,采用残茬、茎叶当覆盖物,培育出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微生物环境和良好的土壤结构,以最少的土壤机械耕作和动力消耗,换取最高的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的一项新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水土保持,增加土壤肥力,作物高产稳产,降低机械投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较好的效果,所以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至今已有几十个国家研究推广。我国从1977年开始,也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试验试点并小面积示范推广。
从发展趋势看,少耕技术经济上比较合理,技术上也很先进,但要完全取代犁耕,还要有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推广少耕技术的条件,诸如肥沃的土体、高效的化学物质、精巧的机具尚不具备;耕犁所具有的恢复土壤团粒结构、积蓄水分养分、覆盖杂草和肥料、防治病虫危害等作用,还没有其它机具能够完全承担。因此,传统的犁耕在世界各国仍占优势,铧式犁依然是销售量大、使用面广的耕作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