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4
45424700000012

第12章 二战前后的世界(11)

为了稳定政局和纠正错误,匈牙利党政最高领导人卡达尔于1956年11月4日发表了《十五条纲领》。

在经济方面,提出要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修改五年计划,改变经济管理方法,支持个体农民、小商业主和手工业者,允许农民退社。从1958年起,政府提倡农民自愿入社。

经过几年努力,匈牙利基本完成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同时,政府还从多方面调整农业政策以促进生产。在城市,政府调整工业生产计划,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重点扶持轻工业。匈牙利的生产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1968年1月1日,政府开始在全国推广新经济体制。它改变了苏联的集中计划管理模式,把计划调节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赋予企业较大的自主权,让市场发挥积极的作用。新体制使匈牙利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匈牙利已从一个农产品进口国变成为农产品出口国,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遇到严重经济发展困难,并引发政治危机。1968年,杜布切克接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随后中央全会通过了新党章草案,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方面,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企业的权力,赋予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经营自主权,使其自负盈亏;允许企业自愿结合,自由竞争,独立地进行外贸活动;成立工厂委员会,其中多数代表由职工直接选举产生,工厂委员会有权决定厂长的任命和撤换,决定利润分配和职工福利等。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却受到了当时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武装干预,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三世界的经济腾飞

二战结束后,亚、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经济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都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增长,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20世纪80年代后,从总体上来看,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均出现下降趋势,许多国家至今仍未走出经济困境。

“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指的是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4个国家或地区充分把握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成就。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9%左右,人均GDP在亚洲仅次于日本,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经济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被称为“70年代的经济奇迹”。由于这4个国家或地区都位于亚洲东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被统称为“亚洲四小龙”。

新加坡风光伊朗经济改革运动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抑制自下而上的“红色革命”,稳固自己的统治,伊朗国王巴歹雌开展了一场称为“白色革命”的经济改革运动。这次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以土地改革为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施“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农业方面,960万农民因土地改革而获益,伊朗农业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工业方面,1963至1972年实施了第三、第四两个五年发展计划,依靠出口石油获得的大量资金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取得较大进展。石油工业空前发展,传统工业和冶金、石化、机械等新兴工业也有明显进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将近一番。20世纪70年代,伊朗政府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收回了石油资源开采权和阿巴丹炼油厂的管理权,实现了石油资源国有化。由于石油价格猛涨,伊朗石油收入迅速增加,一跃进入世界富国行列。

印度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尼赫鲁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印度调整印巴分治所造成的经济失调,修复了各种基础设施,经济逐渐恢复。1955年初,尼赫鲁提出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66年,英·甘地接任总理后,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同时进一步为外国私人投资提供机会,更多地依赖市场经济以及实行卢比贬值等措施。1984年继任的拉吉夫·甘地强调以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放宽进口、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提高公营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措施来发展经济。经过40多年的努力,印度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基本实现自给。

非洲经济的发展

取得政治独立的非洲国家纷纷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大多数非洲国家认为工业化是实现真正独立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国民经济中经常注重工业的发展;都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与宏观调控;虽然对外资进行一定限制,又普遍吸引外资,利用外援来发展本国经济。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3类非洲国家的民族经济增长较快。它们分别是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加蓬等石油输出国,科特迪瓦、肯尼亚、喀麦隆和突尼斯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国以及博茨瓦纳等传统畜牧业林业国。但除了这些国家外,相当多的非洲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非洲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巴西的“经济奇迹”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增长。1968至1974年间,巴西创造了“经济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前所未有的10%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居拉美地区首位,还曾一度位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第八位。由于经济的发展,巴西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一个生产农业出口产品的落后农业国变为新兴的工农业国家。现代化工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发展起来的巴西不仅向欧洲、北美市场出口农产品、轻工业品,而且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成套设备,提供技术援助,并出口汽车、船舶、飞机等。

亚洲经济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腾飞,亚洲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亚洲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纷纷结成了经济联盟,出现了多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构成一个泛亚洲经济区。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年8月7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现在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还包括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5个加盟国家。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东盟的宗旨是在平等和协作基础上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和互利的合作。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出版了《东盟常务委员会报告》、《东盟通讯》等刊物。成立30多年来,东盟已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1980年5月,孟加拉国总统齐亚·拉赫曼首先提出开展南亚区域合作的倡议。1981年4月,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7国外交秘书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首次会晤,具体磋商成立南盟的有关事宜。1983年8月,7国外交部长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首次会晤,并通过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声明》。1985年12月,7国领导人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行第一届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达卡宣言》,制定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并宣布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正式成立。现在的南盟包括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8国。

上海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