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4
45424700000013

第13章 二战前后的世界(12)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14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6月15日,6国元首举行了首次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富言》,宣告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开放原则。

从2004年开始,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观察员机制。同年6月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四次峰会上,蒙古国获得观察员地位。2005年7月,在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峰会决定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

世界经济一体化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的必要条件,而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

《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该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的增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元危机多次爆发,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至此完全崩溃。但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仍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贸易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对国际贸易关系有重大的影响。它制定的多边贸易规则成为备缔约国普遍接受共同的规则;主持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使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为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提供谈判和合作的场所;调解各国的贸易纠纷。

欧洲联盟

1958年1月,《罗马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就。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月,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诞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99年1月,欧元计划如期启动。2002年,欧元在欧盟12国正式流通,实现了欧盟经济货币联盟计划。这不仅是欧洲联合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也是促进欧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4年5月1日,欧盟第五次扩大,成员国增至25个。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欧盟,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7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一体化在体制上、法律上将进一步完善。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86年,美国和加拿大为了满足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加强北美地区的竞争能力,开始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1988年1月2日,美、加两国正式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除此以外,美国同墨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大纲》,还在历史上首次单方面对加勒比海诸国提供地区性特惠待遇。1993年8月13目,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就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劳务和环境附加条约达成协议,从而扫清了实现北美自由贸易道路上的障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北美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了一个包括贸易、投资、金融和劳动力流动的一体化共同市场的形成。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11月,亚洲和环太平洋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至2007年,该组织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中国、智利、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秘鲁、俄罗斯、越南以及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21个成员国和地区。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其组织机构包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等。决策机构是部长级会议,秘书处设在新加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极大地推动了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了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全球化

二战后的科技革命推动了各国经济走向国际化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经济全球化就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各国经济突破国家界限,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在所有经济部门和各个经济环节上紧密联系,实行程度不同的合作与调节,并向着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地区经济集团化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二战后的经济危机

二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地图。从宏观上看,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各发达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实行了凯恩斯主义政策,用财政和货币手段扩大需求,需求拉动型的涨价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汇率贬值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工具,从而使通货膨胀带有主动的战略意义。二战后至今,通货膨胀是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长期现象,只是程度有别而已。但是,与二战前相同的是,国内、国际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尤其是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过多投资追逐过狭市场的矛盾并未解决,因此世界经济危机还是会不断降临,只是危机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破产、开工率下降、投资下降、库存增加,而较少地表现为价格下降。

1957至195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1957至195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在二战结束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间的国际经济良性循环阶段发生的。危机开始于美国,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其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日本经济危机持续了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批发物价指数下降74%。

英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了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

巨大的油轮中东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石油价格暴涨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不但国内需求萎缩,而且国际收支出现困难,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大批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经济出现滞胀甚至倒退情况。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横扫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发生在1997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出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