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尊重孩子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气氛和机会,远比一套漂亮的衣服、一顿精美的晚餐、一件昂贵的礼物重要得多。尊重孩子与溺爱孩子不同,尊重孩子是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民主气氛,从小要和孩子讲道理;父母要学会“安民告示”,当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后,就会愉快地接受成人的要求;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综上所述,父母一定要有理智地疼爱孩子,千万不要溺爱姑息孩子、过分地迁就孩子与宠爱孩子,一定要有“分寸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行的优秀人才。物极必反,教育孩子同样如此,呵护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
听一听孩子的想法
父母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清楚孩子的想法,之后才能根据孩子的想法教育孩子。如果连孩子在想什么都搞不清,那只不过是在盲目地教育。
有位妈妈偶尔发现孩子说错了话,于是就想将其纠正过来,并且跟孩子说他错在了哪里。哪知道,这位妈妈还没有说完,孩子把小脸一转,根本不看妈妈,还对妈妈说:“你说得才不对呢!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并且,还坚持要按原来的说法说,根本不理妈妈。再看一下这位妈妈,满脸的无可奈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位妈妈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了呢?想必这位妈妈在平时经常对孩子的意见不置可否,或者是经常教育孩子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于是,就造成了孩子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这种现象。然而,孩子真的是对老师的话那么相信,丝毫都不会怀疑吗?事实并不尽然,有时候只是一种借口而已。比如,当一个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在批评或是纠正他的时候,他就会把老师的话拿出来当挡箭牌,让父母无计可施。因为,孩子正是按照父母的教育,在听老师的话。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真的是很无奈,毕竟孩子会这样做也是他们教出来的,怨不得别人。
那么,到底为什么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把老师搬出来,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来说服父母呢?为什么孩子在说什么事情时都要先把“我们老师说的”放在前面呢?其实,这和父母有着很大的关系。可能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还小,有一些想法也很幼稚,根本就不会用心去听孩子的看法和想法,致使孩子觉得,如果想得到父母的重视,也为r增强力度,在说话的时候总会把“谁谁说的”放在前面。
面对这些弯弯道道,父母可能会说,我们已经为他做了那么多,还要我们做什么!不错,父母为了让孩子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为孩子做了太多,也花费了很多心思,然而,父母有没有想过,对于父母所做的,孩子是不是接受?对于父母的安排,孩子是不是愿意?事实证明,没有父母问过孩子的想法,父母在为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也没有问孩子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
根据有关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主张了,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是让孩子遵从父母的意见,丝毫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么,孩子只会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不错,孩子对父母是唯命是从了,是听话了,但是,事实上这已经伤害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父母这样做,不但会影响孩子独立个性的形成,使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慢慢走向平庸,而且还会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健康。又或者,孩子只不过是在表面上附和父母,私底下却我行我素。久而久之,父母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形式上的孩子,孩子真实的一面已经被掩盖了起来。
父母要知道,如果孩子形成了叛逆的心理,那么想要纠正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有的父母反应:孩子一向都很听话,但是,为什么突然问像是变了一个人?其实,孩子并不是突然问变的,而是早已经变了,只不过父母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表面。孩子的内心父母从来都没有发现过,也从来没有想到要探索一下孩子的内心。可能父母又要问了,为什么孩子不再掩饰下去,而是选择把真正的自己展现出来呢?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压抑得太久了,实在不想再掩饰下去了,于是就把真正的自己展示在了父母面前。
有一对父子之间充满着矛盾,面对这个矛盾,父亲和儿子各有各的说法。
父亲:我的儿子有什么事都不会跟我说,跟他同学一聊却能聊上好几个小时。他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把自己的房门一锁,然后就不出来了。如果你去敲门或是站在门口跟他说话,他就会把音乐开得很大声,让你连自己的话都听不到。
儿子:我父亲从来都不会认真听我说话,他跟我说话就像一个发布上级命令的喇叭一样。如果我说了我的意见,他仍然按他原来的想法做,根本不会采用我的意见,总是认为我的想法太幼稚,只有他的才是对的。每次谈话我们总是不欢而散。
这样的父子关系真的很僵,他们的想法各自成行,就好像两条直线一样永远没有相交的时候。其实,如果父亲能够试着了解儿子的想法,事情或许就不会是这样的情形了。他们之间之所以会这样,很大原因是父亲只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从来没有想过要问一下儿子的意见。就像儿子所说的,就算儿子说了自己的意见,父亲却总会认为儿子的想法太幼稚,不会采用。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尊重孩子的看法
对于孩子所提出的看法,父母要以尊重的态度来看待,要给孩子发言的权利,不可以对孩子的看法不屑一顾。有的父母对孩子非常疼爱,什么都会替孩子打算好,所有的事情都包揽到自己身上,不让孩子操一丁点儿心。有时候替孩子做某些事情,都是直接自己去做,丝毫不理会孩子的意见。就算是孩子针对这件事情发表一些意见,父母也会认为孩子的话没有什么参考的价值。其实,家长的这些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自主能力。
2.认真对待孩子的看法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不管是经验还是知识都还不够多,有时候提出的看法确实很不成熟。但是,当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时,父母不可以采取敷衍的态度,一定要认真对待。当父母决定不采取孩子的意见时,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自己对他意见的看法,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没有被采用。在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采取认真的态度,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只不过是在打发他。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玫瑰园里生长着许多玫瑰:红玫瑰、黄玫瑰、绿玫瑰、紫玫瑰、白玫瑰,还有一株黑玫瑰。其他的玫瑰们都瞧不起这株黑玫瑰,鄙夷地说:“黑不溜秋的,像个丑八怪!怎么配生长在我们中间!”黑玫瑰感到非常委屈,但它还是坚强地生活下来,不仅枝繁叶茂,而且花朵开得十分出色。“哼!丑八怪。”同伴们都嗤之以鼻,连瞧都不愿再瞧它。
一天,园丁陪着一位植物学家到玫瑰园里参观。植物学家在众多的玫瑰中间看了又看,忽然发现了这株黑玫瑰,惊喜地叫起来:“黑玫瑰!这是旷世稀有的品种!”植物学家为了研究黑玫瑰,保存和繁衍这个珍贵品种,便以重金购买了这株黑玫瑰。
黑玫瑰离开了玫瑰园,然而其他的玫瑰们却因为它们中间没有了这个“丑八怪”而感到十分羞愧和懊悔!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有些孩子虽然功课不好,但对音乐却有敏锐的感觉,在听过两三次后,就能将一首歌的词曲印入脑中,唱出来的曲调正确,歌声动听。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应当认同他在音乐上的天分,赞美他歌唱得好听。这样,本来自认不是读书材料的孩子,就会一下子恢复信心,不仅是唱歌,对读书也会产生兴趣。
有一位父亲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的探索。
他的儿子不但对课本失去兴趣,而且产生了逆反心理,他想出了种种办法全部无效。他控制住恼怒、羞愧、焦躁、失望的情绪,冷静地分析了这孩子,结论是,儿子学习不好,并非智力因素,而是失去了兴趣,没有动力。人生没有实验室,儿子只有这一个,放弃是不应该的,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该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可是,从哪儿下手呢?
一天,儿子坐下看书了,已经有两个小时了!他忍不住了,从儿子身后一看,啊,不是外语,不是代数,而是出自父亲书架上的一本关于古钱币的小读本!
“爸,这书真有意思,古钱这么有意思,真没想到!”
他心一动,既然儿子对这个有兴趣,就侧面进攻,从这里下手。于是,父亲给他讲了几个关于古钱的趣事。父子俩舒畅地对话了,这本小书,竟让儿子看出了大概,看来兴趣是关键。
儿子过生日,父亲说:“爸爸送你点礼物。”
“钢笔?”
“不是。”
“反正是笔记本、作文选什么的。”儿子竟不怎么理他。
他把拳头一展,“啊,古币!”儿子一把抢去,往桌子上一抛,三枚黑中有黄的“孔方兄”愉快地旋转着。可能是心情好的缘故,儿子在月考时,成绩竟上升了一些。
以后,这位父亲有意给儿子一点零用钱。儿子攒着、算着,买回一枚一枚铜钱,也买了几本书。儿子对古钱已经痴迷了。
渐渐地,儿子开始看课内书了。虽然慢,但能看出来,儿子的成绩在上升,甚至有几次儿子埋怨父亲不会给他讲题。
一天,他问:“怎么不问我古钱了?”
“爸爸,你说,我考大学没问题吧?”父亲自然又是一番道理和一些名人的学习故事。儿子托着胖脸蛋,一副大战就要打响前指挥员的样子,使劲地说:“我要考大学!我要学古钱!”
这样一步一步往前走,这个开始学习最差的学生,到高三时终于成为班级的头名,最后终于考入了某重点大学的历史系。
这位父亲发掘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创造了有利于他发展的适宜环境。孩子在古钱的痴迷之中,重新获得了信心、乐趣,重新回到课内书中,并主动说要考大学,最后真的考上了大学。
如果父亲不是因势利导,而是严厉责备、无情否定,那么,孩子是否会成功?
每个家长都应该相信,学习成绩不好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父母,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非常平凡,我们也能发现他四射的魅力,他的闪光点。赏识孩子是一种非常艺术的教育手段,用得好,就可以让孩子信心大增。要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赏识孩子,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1.深入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理由,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寻回自己的自信。父母的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你不笨”、“你挺棒的”这些话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并不大。只有深入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2.赏识孩子,应体现在行动上
赏识孩子也不能只表现在口头表扬上,而是要给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一次成功的回答问题、一次众人面前的展示都能发挥孩子的才智,让他们认识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够体验快乐、增强信心,也让其他孩子能够看到他的过人之处。
3.让孩子体验成功
赏识孩子,还应该在他遇到困难时,鼓励他,让他勇敢面对,在他取得成绩时,给他赞美和掌声,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都会有感到彷徨、无助的时候。同时,也会取得这样那样的成绩,有需要与人共同分享的时候,需要在他人的赞美声中获得自我肯定。这些时候都是父母赏识孩子的最佳时期,父母的一句鼓励会让孩子获得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父母的一句赞美也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对某事物表示感兴趣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反对,哪怕他是在观察蚂蚁搬家。这也许有悖于家教的初衷或妨碍了教育计划,但这很有可能是孩子天赋萌动的时候。与那些学习失败的孩子接触时,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也有自己的长处。所以,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让孩子的长处得以发挥和发展,这样孩子将来才会取得成功。
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孩子喜欢听到父母的表扬,就像我们喜欢听到别人的表扬一样。
父母什么时候都不应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其实,年龄小的孩子能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要知道,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起来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
父母的表扬能使孩子感觉自己就是天才。当然,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那他最终就会成为一个天才。相反,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很笨,他也就会真的越来越笨。究其原因,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遇到难题就害怕,越怕越容易错,错了就觉得自己更笨,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现实中,有很多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天赋,反而整天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死读书,浪费自己的天赋。他们本来用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双倍的学习效果,却从小被挫折感折断了飞翔的翅膀,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孩子的天赋就像一棵刚刚萌芽的幼苗,非常需要父母的赏识。
著名教育学家周弘的女儿婷婷双耳全聋,他却全力要她相信自己就是天才。
她看书忘了吃饭睡觉,周弘马上就对她说:“你看,书上写着,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不就是这样的吗?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这给了婷婷强烈的积极的暗示。
周弘专找孩子的优点,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家长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其成为燎原之势。婷婷第一次做应用题,10道只做对了1道,也许这时候有的家长巴掌就过去了,他却没有。错的地方不打叉,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钩,然后周弘发自肺腑地在纸上对她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10道就对了1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啊。”小婷婷自豪极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的多,升初中考试,数学考了99分。
孩子学写作文的时候,周弘认为,一篇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吧。他用红笔把好的句子画出来,吃饭的时候,让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家人一起为她欢呼。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她越来越爱写了。
婷婷10岁那年,她写的6万字的科幻童话出版了。
1996年,周婷婷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这一年,她16岁。
看了周弘积极表扬孩子的事例,为人父母的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感觉到自己很有必要学习一些表扬孩子的技巧,尽快培养孩子正确对待表扬的习惯?我们给你提供以下几点建议:1.表扬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