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03

第3章 沟通篇 (2)

对孩子敞开心扉,孩子也才能对你敞开心扉

对孩子敞开心扉,孩子也才能对你敞开心扉,并把你当成朋友。很多父母都知道应当尊重孩子,但事实上,没有多少父母做得好。比如我们经常用一种语调同孩子讲话,而决不会用同样的语调来同朋友交谈。如果我们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音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腔调和声音,就会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尊重孩子。因为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获得他们的合作。孩子即使和我们合作也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调和讲话方式是错误的,便应该开始改变自己。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我们就能顺利地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了。如果你总在批评教训他、告诫他,挑他的毛病,他只会由此加深苦恼,认为是父母不爱他、讨厌他,无形中和父母之间产生距离、隔阂,这样下去,交流的大门慢慢地就会关上了。

孩子有时会问:“你是不是生气了?”你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脸上的表情和语调却表示出你仍在生气、在愤怒。要知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讲话中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而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并不敏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运用了不适当的腔调,更没有考虑这种语调对孩子的心理将产生怎样的效果。

父母平素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一些听话和逆来顺受的信条,企盼孩子事事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只是要求“让他做什么,或是怎么做”,而并不是让他从内心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与孩子的和谐交流关系,这种交流的大门是会敞开的。这种交流取决于我们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我们与他们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孩子也总是在无意识地观察,并将获得的印象输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然后按照他的结论去做出相应的反应。孩子是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如果从小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和父母一起相处,或者没有经常交流的习惯,那么今后这扇大门就有可能会永远关闭。不要常常以为孩子年幼无知就劝孩子抛弃自己的想法,而试图用自己的想法来改变和填充他们的头脑。我们想塑造孩子的性格、头脑和品质,好像他们只是一块很软的橡皮泥,任我们去捏。其实,在孩子看来这就是被强迫和受制于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影响和引导他们,而只意味着我们不能强迫塑造他们。孩子的不听话甚至反抗,有时就来自于对这种被强迫和受制于人的对抗,往往并不是说你说得没有道理,或者他没有听懂你的意思。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会对他所遇到的事情做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塑造完善着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怎样引导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应对他们有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情感愿望,如果你真的感觉到了孩子在想什么,那么你就对孩子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并不难,因为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在无拘无束地表达和表现自己。

如果我们自由地接受孩子的思想,与他们一块儿讨论,研究可能的结果,经常问“那样的话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你会有什么感觉?”孩子就会想到,在解决人生疑难上,他有了同伴。另外,父母常向孩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也是传播信息的好办法。许多人在他们成人之后仍然认为最好的朋友就是他们的父母,和父母的交心使他们受益匪浅。

不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道貌岸然地对孩子进行训导,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企求,当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便不愿向父母吐露心事,而只好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同龄人的经历有限,经验往往肤浅,思想也不成熟,孩子们虽在一起有过所谓更深的交流,但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相对来说并得不到多大的提高。而父母却因不平等的待遇失去了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的机会,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妨碍和伤害。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依赖,加强了与子女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间在感情上有这样密切联系的,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问题。而要使孩子顺利成长,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获得的。

当孩子开始询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之类的话的时候,做家长的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轻易一语搪塞地对孩子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快去玩儿你的去吧!”那我们可就一下子将孩子对父母那善良而美好的关心推开了,这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冷酷无情地挡在门外了。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的事与我无关,凡只要不关我的事,都不要管。这就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就等于公开向孩子传授并灌输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那种极端自我的意识和观点。这样做的话,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抱怨自己的孩了不关心父母了。

和孩予们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表述自己的计划与展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人生教育,反过来也是对父母自身的反省与激励。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终生不得志,同孩子一起回顾分析自己的经历,承认自己以往的失败,回顾自己的终身憾事,对做父母的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会担心孩子会看不起自己,事实上这样做有许多益处。将自己的实践积累、经验教训传授给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最需要的,而且是最珍贵的恩赐。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愧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可以说,孩子的成长与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孩子小时候大部分时间在父母身边度过,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人们普遍认为家庭环境只是成员结构、生活水准、居住条件、父母职业等,其实,家庭环境应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有人把家庭比做人生之海中的一只小船,孩子凭借父母之船遮风挡雨,劈波斩浪。父母两人如能齐心协力,即使在滔天的波浪中也能维系小船的平稳,让孩子感受到安全。要是父母离心离德,心不往一处想,劲儿不往一处使,即使在风平浪静中小船也会倾覆。小船既可以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也可能成为孩子的毁灭之舟。

父母之间感情和谐,家庭气氛融洽,给子女温暖、关心,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和鼓励;能够设法了解孩子,能和孩子经常沟通,感情和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益,给孩子适当的独立和自由,鼓励子女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他学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总之就是“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尊重而不溺爱,鼓励而不怂恿”。

在气氛融洽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合作、友善、自控、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其独立性、积极性、首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孩子会更活跃、开朗而外向。

年轻的父母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自信、自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那么,年轻的父母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美国学者在调查基础上总结了10条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条件:◆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对每个孩子要一视同仁。

◆不能对孩子失信和撒谎,说话要算数。

◆父母之间要谦让,不要互相责难。

◆父母要对孩子关心,关系要亲密。

◆孩子的小朋友来做客时要真心欢迎。

◆对孩子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发脾气。

◆家里要尊老爱幼,重大事项决定前要征求大家的意见,要有家庭民主。

◆家里要搞文体活动,星期天至少要有半天娱乐时间。

◆父母的缺点,孩子也可以批评。

实际上把上述10条作一个归纳,就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在这里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的是父母的威信所包含的真正含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威信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对父母的爱戴,不是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封建君主专制式的“威信”。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帮助,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赖,可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并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这样,日久天长,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形成亲密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种建立在威信基础上的巨大教育力量,即威信的力量。由此,创建家庭民主氛围,不仅不会有损父母的威信,相反,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利于孩子天性自由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其次,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个人自主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在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物,而是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在与孩子交谈、探讨问题时,应持平等认真的态度,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语言要平和、亲切,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错事的情况下,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在倾听孩子的意见后,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行为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还应经常和孩子讨论问题,谁讲得有道理,就听谁的,以理服人。

第三,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之间要有民主作风,即使发生矛盾或者摩擦时,双方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剑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而不能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夫妻和睦,才能创造温馨的家。

第四,要明确告诉孩子他所拥有的权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庭一员,他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他拥有哪些权利和必须承担哪些义务。

如何爱孩子才最有分寸

给予孩子爱,这是任何一个做父母的都可以做到的。正如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一桩大事,也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由于我国目前的家庭中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对孩子爱的认识也不一样,采取的方法、方式也不同,因而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的父母对孩子爱得过分,由爱转成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代替,没有原则地迁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知道替别人着想,养成孩子任性、自私、胆小怕事、依赖的性格,长大以后,不能融入到社会中去,这种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也有的父母爱孩子太深,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是自己光宗耀祖的筹码,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想在孩子的身上找回来,因此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甚至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这样,孩子对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有的孩子也就变得冷漠、胆小,甚至丧失了自信心。个别的父母宠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却虐待老人,孩子从中获得了不良的情感教育,等长大成人以后,也会步其后尘。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怎样才算是真正爱孩子呢?也就是说应该如何掌握爱孩子的“分寸”呢?

1.要有理智地爱

这就是说,爱孩子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一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

然而,我们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地、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锦衣美食,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2.疼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的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是意味着对孩子的严厉,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儿童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分不清,而且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往往也不善于控制。如果家长对他们不严格要求,他们往往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这就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但是,只有爱并不能教育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应该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3.爱与理解、尊重结合

最早注意儿童教育的思想家卢梭,第一个提出“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儿童教育中,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成人的玩物。孩子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应该受到正确的教育,应该受到尊重。不少家长只知道爱孩子,却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而且懂得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