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是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转变而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每次新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颁发,都反映着那个时期教育改革的新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得到明显的改善;第二,“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第三,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体育教学实践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四,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反映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国小学生体育课程的沿革与发展历程
序号颁发时间体育课程名称说明11950年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五年制,按年级划分教材21956年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六年制,按低、中、高三级划分教材31961年小学体育教材(说明和教材纲要)六年制,按年级划分教材4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样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五年制,按年级划分教材51987年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六年制,按年级划分教材6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六年制,按年级划分教材7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六年制,按低、中、高三级划分教材
(第二节)我国体育课程的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也出现了不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观念相对滞后。在体育教学目标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不够鲜明;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教育体系的构建,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和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等体现不够。
第二,体育课程教材的构建成为了编写教材的提纲,教学内容规定的偏多过细,过分强调运动知识,技能的系统化,致使有些教材在规定的课时内不能教完,更使教材的选择受到限制。
第三,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体现。由于身体锻炼和运动技术的内容偏多,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致使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社会适应等目标得不到全面贯彻。
第四,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比较强调定量指标的达成和结果的评定,对过程评价和学生个人的纵向发展重视不够。
总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整体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以及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都亟需改革。
(第三节)社会发展与体育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给人们带来了体力活动的减少和心理压力的增大,对人的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体育便是人们普遍关注并认同的一条重要途径,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特点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各种生活活动的方式,这些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例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方式的增加,导致人的体力付出越来越少,脑力付出越来越多;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愈来愈紧张;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关系淡漠等。
(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点
城市化的生活给人类带来巨大的革命性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面貌,并给人们带来了舒适与便利,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如活动空间的缩小、体力劳动与体力活动的减少、饮食中高脂肪和高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多等等。
(三)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益处,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表现为:人体的生物结构和机能退化;现代生活方式病的蔓延。
二、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出现新的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与国家的问题,它已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如美国在1996年的医疗保健费用高达10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日本2000年的医疗保健费用达380000亿日元;加拿大1993年的医疗保健费用达700亿美元。因此,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健康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以迎接人类健康的新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健康促进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在1946年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不论人们的种族、宗教、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该组织在1977年制定了“健康为大众”的政策,并在1978年发起了以“延长每一个人的健康期望年龄;使人们拥有平等的健康保健机会;实现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健康平等;使健康成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健康促进运动。
1997年第4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确定了21世纪健康促进的主要目标:提高对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健康发展的投资;巩固与扩大健康领域的伙伴关系;提高社区能力并使个人参与;保证健康促进所需要的资源。
三、现代社会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健康界、体育界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与柔韧性等体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骨折等疾病的危险性,同时还可以缓解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因此,大众体育成为国际健康促进运动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要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向少年儿童提供体育设施和机会,使他们每天都能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鼓励成年人养成每天参加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习惯;向妇女提供各种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并对她们参加有益健康的锻炼活动给予更多的鼓励;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保持他们独立活动和自我料理的能力;根据残疾及慢性病患者的要求,为其提供体育锻炼与场地设施的咨询与建议。
各国政府也表现出对大众体育的高度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