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艰苦奋斗中取得的。支部书记应当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领导本单位的党员、群众,勤俭节约、奋勇拼搏,尽快地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一、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具体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有旺盛的斗志,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战斗不息:在工作上,不避艰苦,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财物上,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不浪费;在个人生活上,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不铺张,不奢侈。在革命战争时期,党把艰苦奋斗精神同党的政治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作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在延安纪念“五一”劳动节大会上的演说》中讲:“坚定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的政治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要求全党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目前,我国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还较落后,如果不普遍地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不可能的。
革命先烈和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的事迹,将永远激励、鼓舞和鞭策着我们。
李大钊同志当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月收入200多元,本来生活可以过得相当富裕,但他和夫人,几个孩子都节衣缩食,每月只花35元钱,其余统统用来支持革命活动和接济贫寒青年。他的夫人常常为柴米油盐焦心。李大钊同志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他常常穿的是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袍,一双破布鞋,吃的是粗茶淡饭。他家离上班地点有5里路,但他从来不坐人力车,总是步行上班。上班时带两个馒头,中午就着开水吃,从来不进饭馆。他每天工作到深夜,家里都没有安过电灯,而只是用一盏煤油灯而已。
1925年冬天,李大钊同志冒着严寒,去张家口领导成立工农兵大同盟。他一到那里,就和工人住在一起。冯玉祥将军因事派人去找他。走遍了大小旅馆,也没有找到,最后发现他在工人宿舍里面,和许多工人一同睡在只铺一层干草的地上。
李大钊同志给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一个“富贵不能淫”的光辉榜样。他说:“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蔬菜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他以身实践了这些话,他几十年如一日,“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他心中只有革命,只有青年,只有工农。他英勇就义时,已经是春夏之交,身上仍穿着那件褪了色的灰布旧棉袍。他牺牲后,家中一贫如洗,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所用的棺材,还是朋友们募捐购买的。
1995年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讲话中指出:“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没有不走向衰落的。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还有8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任何条件可以搞高消费、高享受,只能搞适度消费。即使以后我们国家富强起来了,仍然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我们党的一切干部必须带头艰苦奋斗,并应向铺张浪费现象做不懈地斗争。
二、艰苦奋斗是一种美德
当物质条件比较困难时,过艰苦的生活是比较容易的;当生活水平提高厂、富裕了,还要坚持俭朴的生活,就不易做到了,这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品质做基础。一个领导者如果不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很难胜任本职工作的。
一个组织、一个单位要开拓进取,要发展,要不断完成新的任务,就会遇到困难甚至受到挫折,要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必须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领导者的思想、行为要影响着众多的群众。如果领导者严于律己,带头艰苦奋斗,这个组织、单位就会形成艰苦奋斗的风气;相反,领导者奢侈浪费,这个组织、单位就会开支无度,挥霍严重。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毛主席在1949年3月,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一次要会见张澜,吩咐卫士李银桥找出一件好些的衣服,但翻了又翻,选了又选,结果没有一件不破或不打补丁的衣服。60年代后,他的衣装仍然俭朴。外面的制服穿破了,就送到王府井织补,内衣内裤是补丁摞补丁。他要接待外宾,李银桥总要事先提醒:“主席,坐在沙发上要回收腿,一伸腿就‘露馅’了。”原来毛泽东穿的粗线袜子带着补丁,一伸腿,袜子上的补丁就会赫然露出。
周恩来经常穿着一套灰色的中山服,经过多次缝补,袖子补了又破,破了又补,补丁已经缝有袖子的三分之一大了。他的睡衣、睡裤,还是1951年做的,20多年缝缝补补,白底蓝格的绒布,已经磨成没有绒没有格的白布了。周总理到外地甚至出国访问,穿的都是这套睡衣。每当工作人员提出要总理换一套新睡衣的时候,他总是和蔼地说:“艰苦朴素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能穿的衣服扔掉了,不是太可惜了吗?”周总理洗脸用毛巾,用旧了就改用浴巾,当浴巾不行了,又改为擦脚布。他用的牙刷只剩了一半毛,还继续使用。他的一双皮鞋底磨穿了三次,还是补了再穿。一次,周总理接待外宾,一位同志指着总理上衣一块织补过的痕迹说:“总理,你这件‘礼服’早该换换啦!”周总理笑着说:“织补的痕迹不要紧,别人看到也没有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
德国有句谚语:“安逸使人志消,勤奋使人志高。”一个人勤奋、俭朴,反映了这个人进取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成就顶峰期,往往是在条件艰苦而自己生活也俭朴的条件下产生的,一旦环境改善,俭朴的思想意识改变,就才思枯竭,再也无成就了。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艰苦环境下,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一旦成名富裕,反而写不出文章,最后在苦闷与矛盾中自杀。李自成艰苦拼杀多年,一旦成王,反而失败。可以说,一个人、一个领导者,如果忘记了、失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意味着这个人、这个领导者走下坡路的开始。
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内的世界上许多为人类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如居里夫人、鲁迅等,他们都十分俭朴。我们党的一切干部都应当具有俭朴、勤奋的美德。
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北宋时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当过副宰相,为官清正廉洁,在他所写的《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常用这两句话说明革命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质。我们党的许多优秀党员就具有这种高尚品质。一篇题为《牺牲在征粮路上》的真实故事中的李保印同志,就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1941年,“四·一二”大“扫荡”之后,沙区根据地几十万军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为了解决军民的饥饿问题,专署派财粮干部李保印同志外出筹集粮食。
他离开机关已经七天了,在这七天里,他没吃一粒粮食,全靠野菜和树皮充饥。他肩上背着干粮袋——一袋玉米花,这是他出发时同志们把自己分得的粮食集中起来,炒成玉米花,送给他做干粮用的。可他一直留着,准备在最困难的时候吃。
当他筹集到粮食,在赶回机关的路上,只觉得头昏眼花,眼看就有饿昏的危险。他解开干粮袋,掏出一把玉米花,正要往嘴里放的时候,忽然听到什么人在呼救。他循着声音走过去一看,是一个妇女和一个二、三岁的孩子。那个妇女看见李保印同志吃力地说:“大哥,救救孩子,他三天没吃东西了。”李保印看到这情景,心象刀扎一样难过。面对着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他感到作为一个财粮干部责任的重大。他毫不犹豫地解下干粮袋,把这一袋玉米花递给那妇女说:“大嫂,这袋玉米花你留着吃吧!”说完,迈着蹒跚的步子上路了。
第二天,专署的陈军光和吴乐天到村外挖野菜,在小路上发现了李保印同志的尸体。他左手紧握着衣袋,怎么也掰不开。这两人小心地从李保印的衣袋里掏出一个折叠的纸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在下堤五区筹粮三万斤,速取。”原来李保印手中握着这么多粮食,而他自己却饿死在路边。
正在这时,那中年妇女拉着孩子走到这里,他上前一看,不禁失声喊道:“啊,正是他!”她丢下孩子扑到李保印尸体前,放声痛哭起来。陈军光和吴乐天急忙问这个妇女:“李保印是你什么人?”那中年妇女捧起一只干粮袋,抽泣着说:“他是俺的救命恩人。”这两人一看,果真是李保印的干粮袋。
在最困难、最危急的关头,李保印同志为了同志、为了人民,忘却了自己,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列宁曾经说过,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努力、吃苦、创造,而且是在斗争过程中实行起来的。现在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任务是伟大的也是极其艰巨的,没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去战胜各种困难是不行的。我们的每一个党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要有不怕困难、奋发图强、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在农村的支部书记,要时刻不忘带领农民富裕起来,要通过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使他们受到教育,并通过勤奋的劳动,尽快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