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4552800000115

第115章 职场厚黑学(1)

造势是胜出的关键

《百战奇法·弱战》云:“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虚张声势,贵在布局。”可以说,不同的人,常常采用不同的办法为自己壮大声威。厚黑宗师李宗吾说,做人要“赫赫然大人物,凛不可犯”。诚然,“事之行也有势,其成也有气”。谁的“势”与“气”强大,谁就稳操胜券。这样才能压住对手,让人尊重乃至对你臣服。

清代,有一位外国的使者来拜访康熙皇帝,但是这位使者拒绝给皇帝下跪,因为下跪在他们国家看来是最屈辱的事。大臣知道了这事十分烦恼,既不能强迫使者,但又不敢对皇上不恭。后来,有位大臣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在上朝的时候,带着这位使者在紫禁城里面转了一大圈。使者被刚才看到的高大的城墙和庄严的宫殿的气势威慑住了,走到太和殿看到了皇上坐在金殿上的时候,他不自觉地就跪下了。

大臣是高明的,他利用建筑物的气势彻底地击垮了使者的傲气。不难看出,气势往往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能在无形中挫人锐气,让对手臣服。

三国时期,曹操领兵分八路进攻樊城,刘备弃城而走,曹操率大军紧追其后。在千军万马中,赵云(字子龙)单枪匹马救出幼主阿斗,直穿曹兵重围,往长坂桥而走,曹将文聘引军追赶。赵云来到桥边,已是人困马乏,始见张飞挺矛立于桥上,赵云大呼:“翼德快快救我!”

原来张飞为接应赵云,带领二十余骑来到长坂桥。张飞见曹军成千上万的兵马杀将过来,他心生一计,命所有士兵到桥东的树林内砍下树枝,拴在马尾巴上,然后策马在树林内来回驰骋,冲天的尘土使人以为有重兵埋伏。

张飞则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曹将文聘带领大军追赵云到长坂桥,只见张飞手持蛇矛,立马桥上,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不一会儿,曹将曹仁、李典、张辽、许褚都来到长坂桥,见张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都担心是诸葛亮用计,谁也不敢向前。

曹操得到报告,赶紧催马由后军来到桥头。张飞站于桥上,隐隐约约见后军有青罗伞盖、仪仗旌旗来到,料到是曹操起了疑心,亲自来阵前查看。

张飞等得心急,大声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来与我决一死战!”声音犹如巨雷一般,吓得曹兵两腿发抖。

曹操赶紧命左右撤去伞盖,环视左右将领,说:“我以前曾听关云长说过,张飞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在囊中取物那么容易。今天遇见,大家千万不可轻敌。”曹操话音刚落,张飞又圆睁双目大声喊起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自己已是心虚。于是,曹军众将一起往西奔逃而去。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从实力上说,曹操比张飞要强得多,但强大的曹操却被张飞吓跑了,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张飞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不妨也给自己营造一种气势,这样,往往能让对手仰视,获得更多人的拥戴。

在美国的一系列竞选中,采用“造势”的办法让自己胜出已是屡见不鲜了。可以说谁造的势大,谁造的势巧,谁就有可能击败对手,成为最后的赢家。

据有关报道,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善于造势,他把起点定在费城近郊的威尼坞车站。民众引颈热烈期待,奥巴马乘坐的“改变”号火车缓缓驶进车站。民主党总统初选参选人奥巴马走出车厢,站在车尾露天月台上,很熟练地演讲起来了。

奥巴马挥手向月台下的民众致意,不少粉丝发出尖锐的叫声,有女子大喊“我爱你”,也有人大喊“总统先生”。奥巴马说:“我们将一起改变华府,终止政客游戏,这是我们的时代,不能让麦肯带美国走回头路!”

宾州幅员不小,希拉里等人搭飞机、坐巴士赶场,颇受舟车劳顿之苦;奥巴马则遵循传统,包租一列宾州火车,随着延伸到各地的路线,深入城乡进行拉票,安稳的火车之旅让随行人员和媒体都轻松了不少。

政客上台如明星亮相,必须要营造出场气势。奥巴马聪明地利用宾州交通优势,火车铁轨高伏于地面,露天月台居高临下,堪称天然自成的舞台。郊区车站附近多为空地或公园,形成地势较低的台下。

奥巴马包租宾州政府经营的SEPTA火车。每回奥巴马的“改变”号进站时,火车会两短一长地鸣笛,有异于平常火车的鸣笛声,这时人们就知道奥巴马来了。宾州火车系统配合奥巴马的行驶路线,适度机动调拨月台,让奥巴马能够顺利开讲。

威尼坞车站位于郊区,当地为传统的美国小城镇,族裔以白人居多,收入在中等水平以下,却有许多奥巴马的支持者。泰瑞在镇里的杂货店工作,她带着两个小孩,曾起个大早到车站抢位置,只为一睹奥巴马的庐山真面目。

一群穿着支持奥巴马的运动衫的中年白人男子,在带领者的指挥下,齐声大喊“Yes,We Can”。这引起奥巴马的注意,他微笑着挥手致意,让这群白人男子乐翻了,口哨声此起彼落。

由这个例子中,造势的作用可见一斑。奥巴马最后之所以能胜出,很大原因是他的造势吸引了美国民众的眼球,从而很好地宣传了自己。可见,造势能让自己的优点、实力放大很多倍。

背靠大树好乘凉

职场上有一句话,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在你的背后,要是有个显赫人物为你撑着,你的人生旅途自然畅通无阻。这就要求你要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

清朝康熙帝在位时,当时最大的奸臣是明珠。明珠幼年在宫中当过侍卫,与康熙的关系比较接近。正由于这层关系,明珠仕途一帆风顺,鼎盛期官至兵部尚书。

吴三桂自请“撤藩”,朝中大臣多有慰留之意。明珠附和康熙的意见,主张下旨“撤藩”,看看吴三桂敢不敢反。从此以后,康熙更是对明珠欢喜不已。

明珠得势以后,与其最亲密的走狗余国柱开始大肆卖官,中饱私囊。

凡是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重要位置一有空缺,他们便向有意者大肆索贿,直到满足他们的欲望为止。日子久了,明珠的财富也就堆积如山了。

而且,明珠还进一步控制那些检察官员,进而钳制百官。他将所有新上任的检察官员找来,令他们订下密约,答应所有向皇帝上的奏章,事先一定拿来给自己过目。

这样,明珠不仅得宠于皇上,控制百官,还控制着整个检察机构。国家机构对他已然没有任何约束力,明珠一时间权倾朝野。

宠臣太过,就必然会为患于朝廷。大智如康熙者,不曾明眼辨奸,实为憾事。

等到明珠最终被人告发了,康熙也仅仅是免去他的大学士之职,并且,还是很不忍心的。过了不久,康熙又把他召回身边,充任“内大臣”!

明珠是个可憎可恶之人,我们可以从他成功的背后去寻找答案。要不是有康熙这棵大树为他挡住烈日、挡住狂风、挡住暴雨,他早已是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身首异处了。

明珠的官道畅通之法,不可为我们所效仿;但是,我们也可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如果在你的工作中,遇到那些十恶不赦之人,而他们又羽翼丰满、势力强大,要铲除他们,你也只有背靠大树才能达到目的。

在政界和商界交往中,把极有号召力的旗号拉扯过来,当成虎皮,用来骗人和吓人。这是一种官场上的“厚黑”恶习,其根本目的是借局布势。特别是当某些人的力量很弱小、无力形成强大的声势时,常可以借助别人的旗号,布置成有利于自己的阵势。例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项梁接受谋士范增的建议,找来已落魄成牧羊童的楚王之孙,尊为楚怀王。楚怀王的出现,激起老百姓对秦朝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起义军人数倍增,形成了埋葬秦朝的强大声势。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拉大旗做虎皮。在日常生活中,拉大旗做虎皮何止在政治领域中经常运用,就是在今天的商界也司空见惯。

有一位美国出版商,在总统身上大做文章,不仅推销掉积压的图书,而且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次,该出版商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图书卖不出去而发愁,忽然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过了几天,他通过朋友送给美国总统一本样书。后来,总统看到了这本书,只浏览了几页,便漫不经心地说:“这本书不错。”出版商闻讯,利用总统这句话大做广告,一个月内就把积压图书全部卖光了。

不久,又有一批图书积压在库。该出版商因尝到了甜头,又给总统寄去了一本样书。这一回,总统不给面子,评论说:“这本书糟透了!”于是,该出版商在广告中大肆宣传:“本公司现出售一本总统认为很糟糕的书!”不久,该书即销售一空。

几个月后,该出版商又遇到了图书积压的难题,他像之前一样如法炮制,寄给总统一本样书。这次总统学聪明了,干脆对他的书一言不发。于是,该出版商在广告中写道:“这里有一本总统难以评价的书出售!”结果,所剩图书顷刻售罄。

体会上意,顺时应变

想要得到上司的“恩宠”,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因此,封建官场中的那些权臣,都非常精通帝王心理,观风雨听召唤,体会上意,顺时应变。纵观古代的厚黑者,他们可能治世无能,但却媚人有方,专会在小处着眼虚处做功,单拣好听的说,挖空心思迎合上意。

北宋的童贯善于察言观色、拍马奉迎的本领,到宋徽宗即位后便发挥得得心应手、淋漓尽致。他瞅准机会,一拍即准,终于在徽宗时期发了迹。童贯主持枢密院,掌握兵权达20年,与宰相蔡京互为表里,狼狈为奸,权势之大,其实还在宰相之上。蔡京是男人,被世人称为公相;童贯是阉人,所以人们称他为“媪”相。

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自认天下再也无人能够“压抑”他的“艺术才华”了,就派遣童贯四处搜罗天下名画,以供他观赏摹画。当时书画艺术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在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苏杭一带,于是,童贯就来到了杭州。

童贯办这一趟差使,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知道宋徽宗酷爱书画艺术,只要能投其所好,肯定会受到宠信。童贯不愧是富有经验而又深谙人情世态的官场老手,他的分析是极有道理的,艺术家往往不顾其他理性的因素,只要能在情感上相通,便置一切于脑后。童贯在苏杭一带把历史名画和时人杰作源源不断地送到宋徽宗的面前。宋徽宗在大饱眼福之后,对这位使者的尽心尽力也十分欣赏。

不久,童贯在杭州遇到了逐臣蔡京,蔡京是个奸诈狡猾的投机分子。宋神宗时,他投机于变法派;后来,司马光当权,罢除新法,当时在开封府任职的蔡京又积极响应,迅速废除了新法,由此获得了司马光的赏识;绍圣年间,哲宗又恢复新法,新党上台得势,蔡京就又积极支持新法。这条行为没有定轨的政治“变色龙”终于在徽宗刚刚即位时,被向太后赶出了朝廷,到杭州任知州去了。童贯此次来到杭州,便与蔡京结交起来,没想到二人竟是一见如故,十分投机,童贯就想借此机会荐举蔡京。

恰巧,蔡京精于书法,还通绘画。童贯就利用蔡京的这一特长,每次送给徽宗的书画中都带有蔡京的作品,并附上吹嘘蔡京的奏章。徽宗见了蔡京的书画,本就喜欢,再加上童贯的吹捧,就决定拜蔡京为相。正巧,朝内新、旧两派斗争不休,徽宗即借调和两派关系之因由,免了宰相韩彦忠,于公元1102年7月,任蔡京为宰相。

如果说和砷的发迹开始是偶然的机遇和肚里的墨水在起作用,那么,和砷的不断荣升靠的则是他的“为人狡黠,善于逢迎”。

大家知道,乾隆晚年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的成就超过了父辈,自满的情绪日益膨胀,进而好大喜功,而狡黠的和砷便处处加以逢迎:乾隆自命风雅,作诗吟赋,和砷便在诗赋上下工夫;乾隆好虚荣,讲排场,他就陪伴乾隆巡幸江南、游览避暑山庄等胜地,且不惜重金大兴土木,扩建圆明园、避暑山庄,甚至为乾隆帝的退位做好了准备,修建了宁寿宫;乾隆生喜古董,雅爱收藏,和砷便挖空心思罗致进奉;乾隆笃信佛教,和砷便进献金佛。肉麻和有趣的是乾隆咳嗽之时,和砷还殷勤地捧上痰盂,供他唾痰之用。凡此种种,无不迎合乾隆的心意,当然也就赢得无比的宠幸,

乾隆将自己最喜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砷之子丰绅殷德便是一个证明。而当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从旁观察的结论是,乾隆对自己儿子的爱护,远不如对和砷的宠幸。

乾隆很喜爱文史,对文史的整理工作很重视,他想给后世留下经典著作。和砷学问不大,但对一部“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因为乾隆喜爱“四书”,不时提一些“四书”的问题,不管是在銮舆内,还是散步时,乾隆随时都会提问,而和砷总是脱口而出,并有独到见解。于是乾隆认为和砷很有学识。和砷靠这本事在担任了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崇文门税务监督之后,又被升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最后还充会了《四库全书》馆正部裁,兼藩院尚书事。这样一来,和砷就成了最有“学问”的大臣了。

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校出一处差错来,便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相传和砷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样做便显示了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更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砷此人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

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耀眼

做下属的,没有哪个人不想得到赏识的,殊不知这里面都潜伏着无数的危机。因此,古代大臣中的一些智者,总注意把握住一个分寸,不让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令自己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而要有意识地掩饰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甚至故意干出几件不大得人心的事,自毁名声,以使君上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释疑化妒,以求得自身的安全,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理。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后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