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4552800000116

第116章 职场厚黑学(2)

后来韩信被诬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做他的警卫。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原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得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从前线一再派回使臣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在京师尽心尽责地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做的那样。又有人对萧何说道:“足下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足下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来打听足下的情形,是担心足下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足下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从了他的意见照做了,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儿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吧!”

萧何是刘邦的贫贱之交,刘邦亲口将他封为第一功臣,为什么刘邦对他还相信不过呢?这是因为政治斗争是一个不断地一分为二的裂变过程。当年项羽、刘邦共同对付秦朝,秦朝灭亡了,项羽、刘邦这一对盟友翻了脸,打了起来;项羽被消灭了,刘邦集团内部又发生了裂变,中途入伙的韩信、英布又被刘邦视为异己的力量;韩信、英布垮台了,刘邦的核心集团又该找出新的打击对象了。萧何树大招风,自然首当其冲。萧何虽然不断地自毁名声,却并未能消除刘邦的猜疑。就在刘邦将状纸交给萧何的同时,因萧何顺便请求将皇家花园中的荒废土地拨出一些交给百姓耕种,刘邦立刻变了一副面孔,说萧何故意讨好百姓,将他收进监狱。刘邦之类最高掌权者的逻辑是这样的:你盘剥百姓,结怨于民,那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一段,他不仅不会管,还会加以纵容;你要真正想替百姓办一两件好事,说一两句公道话,而影响了他的权威、名声,他便非要整治你不可。

所以,干些蠢事、坏事,有意识地掩饰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也不失一种保全自己的策略。魏国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他的兄弟们十分刻薄,防范也十分严密,虽然这些兄弟们都被封为“王”,却都是徒有其名。他们全都被打发到远离首都的封地,不许随便回到首都来;每个人手下只有百十名老兵作为守卫,使他们无法凭借武力作乱;还派了官员来监督他们,有点儿小错就被上报朝廷,遭到谴责。

只有北海王曹表,为人谨慎,勤奋好学,没有任何过错。那些监督他的官员说:“我们奉皇帝的命令来监督大王的行动,有过错就应当举奏,

有善行也应该据实报告。”于是联名写了份报告,称赞曹表的美好品德。

曹表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任何人都应该如此的,而你们却报告了朝廷,这岂不是给我增加麻烦吗?如果我真的有什么好品德,朝廷自然会知道,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曹表曾对儿子说:“与其因受到宠爱而遭受灾祸,不如贫贱而无灾无难。”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并让妃妾们亲自动手纺线织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样,因此他得以保全性命。

切忌抢上司的风头

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比较艰难而且费力不讨好的任务。一般情况下领导也难以启齿对下属交代,只有靠一些心腹揣测领导的意思,然后硬着头皮去做。做好了,领导心里有数,但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表扬;做得不好,领导怪罪,下属承受着,到时候领导自会“认账”的。可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不能护驾反而出卖领导的人,领导就不会饶恕了。

某家工厂有位生产线科长老陈,个性温和,工作勤奋,与同事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次,因为货源来不及补足,造成产量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厂长非常生气,在开会时宣布要扣除生产科全体员工当月的奖金。

散会后,老陈并没有解释生产为什么会延误,只是诚恳地对厂长说:“这一切都不关生产科其他同事的事,是我自己指挥不当才造成的。这事应该由我独自来承担,请扣除我个人当月工资和全年奖金作为处罚。”厂长同意了老陈的要求。

生产科的员工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于是他们主动加班,决心下个月超额完成生产目标。在他们的同心协力及辛勤努力下,第二个月的产量果然超过生产目标。厂长非常高兴,立即宣布加发奖金给生产部门。

老陈将奖金都分给了员工,自己分文未取,他对员工说:“这些奖金是大家的辛劳所得,是属于大家的。”老陈推功揽过,不但赢得了生产科同事的拥护和赞赏,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佳绩。

推过揽功的人,较不受欢迎,为人所摒弃;而豁达超然、不计较个人名利的人,反而能拥有威信,为人所尊重。《道德经》上有一句话:“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聪明的人,平时却像个呆子,虽然能言善辩,却好像不会说话一样,言外之意就是说人要匿强显弱,大智若愚。

上面这则故事是典型的“揽过”,就是主动将过错扛在自己肩上。让我们再来看一则“推功”的故事,就是把功劳让给别人,尤其是让给自己的上司。李泌在唐代中后期政坛上,是一位颇有点名气的人物。他侍奉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在朝野上下很有影响。

唐德宗时,他担任宰相,西北的少数民族回纥族出于对他的信任,要求与唐朝讲和,联为婚姻,这可给李泌出了个难题。从安定国家的大局考虑,李泌是主张同回纥恢复友好关系的;可德宗皇帝因早年在回纥人那里受过羞辱,对回纥怀有深仇大恨,坚决拒绝。事情僵在那里。正巧在这时,驻守西北边防的将领向朝廷发来告急文书,要求给边防军补充军马,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空虚得没有这个力量了,唐德宗一筹莫展。李泌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时机,便对德宗说:“陛下如果采用我的主张,几年之后,马的价钱会比现在低十倍!”

德宗忙问什么主张,他并不直接回答,先卖了个关子,说:“只有陛下出以至公无私之心,为了江山社稷,屈己从人,我才敢说。”德宗说:“你怎么对我还不放心!有什么主张就快快说吧!”李泌这才说:“臣请陛下与回纥讲和。”这一主张果然遭到了德宗的拒绝:“别的任何主张我都能接受,只有回纥这事,你再也不要提了。只要我活着,我绝不会同他们讲和,我死了之后,子孙后代怎么处理,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李泌知道,好记仇的德宗皇帝是不会轻易被说服的,如果操之过急、言之过激,不仅办不成事情,还会招致皇帝的反感,给自己带来祸殃。他便采取了逐渐渗透的办法,在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多达15次的陈述利害的谈话,才算将德宗皇帝说通。李泌又出面向回纥族的首领做工作,使他们答应了唐朝的五条要求,并对唐朝皇帝称儿称臣。这样一来,唐德宗既摆脱了困境,又挽回了面子,十分高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终于得到和解,这完全是由李泌历经艰苦,一手促成的。唐德宗不解地问李泌:“回纥人为什么这样听你的话?”李泌恭敬地说:“这全都仰仗陛下的威严,我哪有这么大的力量!”

听了这样的话,德宗能不高兴吗?能不对李泌更加宠幸吗?如果是一个浮薄之人,必然大夸自己如何声威卓著,令异族畏服,显示出自己比皇帝都高明,这样一来必然会遭到皇帝的猜疑和不满。

将自己辛苦得到的成绩归于他人,是有点儿舍不得,心里难以平衡。可是你细想一想,你做出了成绩,谁来表彰你,谁来给你发奖金,不都是你的领导吗?你把功劳给了他,他会亏待你吗?如果你非要从狼嘴里夺肉,大饱了口福之后又怎么办呢?只怕是连命都保不住了,那么你苦心得到那块肉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下属,不仅要善于推功,还要善于揽过,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大多数领导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愿做“好人”,而不愿充当得罪别人的“坏人”;愿领赏,不愿受过。在评功论赏时,领导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后,一些领导却想缩在后面。此时,就需要下属出面,代领导受过或承担责任。

小张是某县委办公室的科员,经常会遇到上访者要求见领导解决问题的事情。领导精力有限,如果事事都去惊动领导,势必影响领导集中精力做好全局工作。

每当有来访者吵闹着要见领导时,小张总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勇敢地站出来,分清情况,解决纠纷,进行协调,必要时还使用强制手段把问题处理好。经常能够独自解决一些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的事件,不怕得罪人。对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先调查清楚,安抚好上访者之后,再向领导请示,从不让领导直接面对棘手的问题。无论大事小情他总能处理得有条不紊,众人心服,同样也获得了领导的赞扬。

大凡领导,管辖范围的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愿意干,都愿意出面,都愿意插手。这就需要下属在关键时刻能够出面,代领导摆平,甚至出面护驾,替领导分忧解难,这样必能赢得领导的信任和赏识。

像小张这样的下属,哪个领导能不需要呢?这就是领导所赞美的实干家,他比整天跟在领导后面只知道看领导脸色行事,遇到点儿大事就往领导后面跑的人要好得多。

一家饭店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投诉。电视台记者在这家饭店采访时,最先碰到了该饭店经理的助理小王。小主最怕这种阵式,怕被别人逼问,就对记者推卸道:“这件事我不清楚,我们经理正在办公室,你们有什么事直接去问他吧!”这下可好,记者闯进经理办公室,把经理“逮”了个正着。经理想躲也躲不开了,又毫无心理准备,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采访。事后,经理得知小王不仅没有给自己挡驾,还把自己给推了出来,很生气,便把小王炒了鱿鱼。

明智的部属,应懂得如何适时地把自己的功劳归于老板。虽然这样做会有委屈自己和逢迎拍马之嫌,但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是部属而他是老板呢?做老板当然要光彩夺目,而部属相比之下自然应黯淡些,如果不是如此而是相反,那老板自然容不下你。

刘局长的司机近年来逐渐发福,而刘局长则是一直保持瘦削的身材。每次外出办事,很多人一见面就会把司机认做领导,而把刘局长本人认做是司机,这让刘局长和司机都非常尴尬。虽然每次司机都走在刘局长的后面缩手缩脚,但是还是不断被人认错。不久,刘局长就换了司机,新来的司机比刘局长更加瘦削。

刘局长的司机之所以被局长换掉,就是因为他在众人面前抢了领导的风头,这让刘局长非常尴尬,自然也非常生气。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不能比你的领导更优秀、更引人注目。例如,你的穿着装扮比老板更胜一筹,把别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你身上而忽视了老板,你想你的老板心中会舒服吗?更有甚者,某些人眼光拙劣,把做部属的当做老板,却把老板当做随从,那老板肯定会把你打入冷宫。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老板应该穿得比部属名贵些、漂亮些。

特别是同性之间,做部属的穿着比老板还豪奢名贵,那老板必定很不舒服。尤其是女性上司,女性都对服饰特别看重,别人不经意间的赞扬或批评,都能引起其注意。如果你的老板很讲究服饰仪表,做部属的也要注意服饰的整洁得当,但不要抢了老板的风头;如果你的老板不太看重服饰,那你在穿着上“过得去”便行了。

又如,在公共场合抢着说话也不太适合。当部属和老板出现在公众场合,老板不太爱说话而部属却滔滔不绝,引起众人的赞赏和掌声,则这位部属离被炒之日不远矣。在这些公共场合,你把别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你这里,把老板的“风头”都抢光了,老板能不嫉妒你吗?所谓言多必失,做部属只能“屈居第二”,附和着老板即可。

再如,你的人缘很好,工作能力强,但如果有些同事在老板面前太过表扬你,说你的才华超过老板。说这种话的同事也许是真糊涂,也许是别有用心的假糊涂,此时你就得小心了。老板希望部属个个精明能干,能独当一面,但不希望部属比自己强,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

总的来说,有出风头的机会应尽量留给老板,千万别做抢风头的蠢事。刘辉是刚到银河公司的职员,短短两个星期后,他发现他的顶头上司的工作实际极其简单。有一天,当上司正在为一项任务发愁时,刘辉主动请缨:“主任,这件事太简单了,我在学校经常接触这方面的东西。”

刘辉本来以为上司会对自己大加赞赏,没想到主任冷冷地抛过来一句:“是吗?我倒没发现原来你这么能干。”然后拂袖而去,剩下刘辉一个人半天也没回过味来。

相比之下,李军就显得聪明多了。当李军的上司为一个问题烦恼时,李军并没有像刘辉一样大大咧咧地说出由他来完成的话,而是以关心的态度表示愿意和上司一起思考,解决问题。他还找来一些资料,与上司一起寻找解决方法。结果,如李军“估计”的一样,上司比他先从资料里找出了答案。问题解决后,李军明显感觉到上司和自己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上司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李军比刘辉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又为上司保全了面子。在上司面前,李军并没有丝毫炫耀的意思,表现出的只是想替上司分忧的热情。

对于上司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无论你本人多么有能力,也决不可擅自做主,私下处理,抹了上司的面子。如果你比上司聪明,就要表现出相反的样子,让他看起来比你聪明干练。你可以故作天真,使表面上看起来你更需要他的经验。有时还可故意犯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才有机会寻求他的协助。上司们可是非常重视这样的请求。如果身为上司无法恩赐他的经验于下属,他可能就会赏给你他的恶意。如果你的点子比上司的想法更富创意,尽可能以公开的姿态将这些点子划归他名下,让大家都看清楚,你的建议不过是对他的意见的回响。如果你天生就人缘好、慷慨大度,小心不要成为遮蔽他光华的那片乌云。因为他必须看起来是众人围着的太阳,散发着光辉。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宁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这是厚黑者的哲学。战国时候,张仪和陈轸都投靠在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不久,张仪便产生了嫉妒心。因为他发现陈轸很有才干,比自己强得多,担心日子一长,秦王会冷落自己,喜欢陈轸。于是他便找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进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