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4552800000149

第149章 人情世故厚黑学(5)

但是,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陈国瑞的莽性如此,所以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说的话了,依旧我行我素。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帮办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了。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陈国瑞立即表示听曾大人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曾国藩软硬兼施,终于把陈国瑞给制伏了。

表扬不可滥用,滥用必损威严

赞美是上司驾驭、激励下属的一个重要手段。必要时,领导完全可以称赞下属,然而,赞美一定要注意方式和分寸,不能滥用,否则会使赞美的价值减弱,甚至造成相反的效果,因而有损上司的权威。如果上司总是以一个老好人的姿态,不论对方表现如何都加以表扬,对方就会从赞扬者的动机上去寻找原因,因而赞美不但无益于自己的领导,而且会产生负面效应。厚黑学认为,该赞美时才赞美,该批评时批评。任何一个精明的领导者都应该巧妙、合理地运用表扬这一调动下属积极性的武器,选择赞美的有利时机和合适的内容,甚至是赞美的方式,方能产生应有之效果。

雍正帝在康熙数十个儿子激烈残酷的皇位争夺战中胜出,顺利登上皇帝的宝座。登上皇位之后,他更感人心险恶,极少对人给予信任,也很少说出溢美之词,但独有他最倚重的大臣年羹尧却是例外,得到过他许多由衷的信任和表扬。这是因为一方面,年羹尧在雍正登上皇位的斗争中居功甚伟,另一方面,刚即位的雍正有太多的事情要依靠年羹尧。

因此,在雍正批阅的年羹尧奏折上,表达信任、表扬和赞美的文字到处都是,有的甚至到了肉麻的地步。例如雍正曾在批阅年羹尧的奏折时写道:“以前君臣相合,意气相通的也有,但是像我们这么好的恐怕就少了。你庆幸,自然不必说;就连我,也感到无比欣喜。总之,我们二人要做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让天下后世都羡慕你我。我实在心旷神怡,深感天地神明的护佑之恩。”这种简直有些肉麻的表扬和称赞,可算是千古难遇,而做臣子的自然感激涕零。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并晋升为一等公。不仅如此,雍正对年羹尧所推荐的人都大胆使用,以此表示自己的对年羹尧的信任。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更是频频询问年羹尧的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在年羹尧管辖的区域内,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的意见来任用。雍正认为有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运,如果有十来个像他这样的人的话,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把年视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这样说有失至尊的体统,但还是情不自禁地说了。

可以说,雍正对年羹尧的宠幸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料年羹尧恃宠而骄,擅作威福,结党营私,贪敛财富。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把他们留在身边当做“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使得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此外,他还贪赃受贿、侵吞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所有这一切都引起了雍正的严重不满,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削其官职,赐其在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乾隆皇帝曾经对准噶尔部用兵。一天深夜,有一份紧急军文传到北京,需要及时回复。此时,军机大臣们都已回家休息,军机处只留下值班的军机章京巴延三。乾隆唤人把巴延三叫来。巴延三来到皇帝寝宫的窗前,听取指示。乾隆向巴延三讲了文书的大意和具体写作要求,随后就要他立刻起草诏令。巴延三到军机处工作虽然已有一段时间,但由于写文办事能力较差,军机处的官员平时都看不起他,也没有让他独立完成过一篇公文的起草。领到任务之后,能力低下的巴延三对乾隆刚才说过的话一句也没有记住,哪里还写得出什么诏令?

幸运的是,跟着巴延三去军机处取稿的乾隆亲信小太监鄂国里,不仅会识字能作文,而且善于揣摩乾隆心意。乾隆对巴延三面授旨意时,他就站在一旁,都听得一清二楚。他看到巴延三急得满头大汗,却写不出一个字来,就毛遂自荐,凭着自己的记忆,代巴延三起草了这份诏令,并将文稿进呈皇上。当然,他可不敢说这是自己写的。

这份名义为巴延三实际上却是由鄂国里代笔起草的诏令却让乾隆十分满意。几天后,乾隆见到军机大臣傅恒,大大地表扬了巴延三一番。傅恒当然清楚巴延三的底细,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没有将实情讲出来。不久之后,傅恒趁势向皇帝推荐巴延三,将他外放为潼商道员。巴延三写文章的本事没有,当官那一手溜须拍马的功夫却很到家,此后,他的职务不断升迁,没几年就爬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成了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做了高官后,其庸劣的本性暴露无遗,既贪污腐化,又滥用权力,最终被罢官回家。

厚黑驭人的五大绝招

对待下属的态度经常代表了一个领导者领导水平的高低,一个精通职场厚黑学的上司,必定能够非常轻松地驾驭部属。厚黑驭人有五大绝招,领导者如能加以使用,定能成功:一是“攻心为上,积极调动下属热情”;领导应该能够以一切可能的手段,让下属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状态。二是“必要时糊涂”。位于高位之人,不能过于苛刻,在必要时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才不会失去人缘;三是“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有独立的自主权和充分施展的空间,因此,与其做一个徒有虚名的领导,还不如做一个有决策能力的领头人;四是“杀鸡儆猴,树立威严”。领导者必须要树立自己的不可动摇的威严,否则,必要时无法约束下属;五是“软硬兼施”。领导者要灵活运用“厚”“黑”之术,相机而行,该“厚”则厚,该“黑”则黑。

蜀后主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北伐曹魏。他亲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并任命他平生最为信任和器重的部下、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务必小心,并具体指示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但马谡到达街亭后,却骄傲轻敌,不顾部将王平的劝阻,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曹睿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立即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魏军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之后,战局骤变,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说“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但自己“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自己“罪有应得,死而无怨”云云。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要斩杀曾被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却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最后,他收马谡之子为义子,然后挥泪将马谡斩首,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之后,诸葛亮将劝阻马谡的王平破格提拔为讨寇将军,又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将一品丞相贬为三品右将军。这样一来,蜀军将军无不对诸葛亮赏罚分明且富有人情味的做法深为钦佩,诸葛亮在军中的威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视对手

《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轻敌”,又有古语说“骄兵必败”,这都与厚黑竞争学的观点不谋而合,都是说在与人竞争的时候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过于轻视敌人的力量。有信心是好事,但是过于自信就容易变成自负、轻敌。很多对手都善于隐藏自己的实力,他们为的是在关键时刻来个出其不意的致命一击。在竞争的时候,优胜劣汰的法则要求我们永远保持清醒,洞察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详细、深入地了解对手的实力和动向,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即便是自己有10倍于对方的力量,也要小心谨慎,以防万一。无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贸然轻敌者必败无疑。

庞涓和孙膑曾经同在魏王手下任职,庞涓深知孙膑的才能高于自己,心生妒意,便设计陷害孙膑。他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和齐国私通,并对他施以膑刑,脸上也刺字。自此以后,庞涓认为孙膑已然不是健全之人,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

孙膑知道,即便自己如此,庞涓仍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在受刑当晚便装成得了疯病的样子,一会儿号啕大哭,一会儿嬉皮笑脸,做出各种傻相,或唾沫横飞,或颠三倒四,又把抄写的《孙子兵法》竹简翻出来烧掉。刚开始,庞涓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孙膑是真疯,为了试验他,庞涓让人把孙膑拖进猪圈。孙膑躺在猪圈的烂泥之中,或在猪圈中爬行,弄得满身污秽不堪,但却毫不在意。庞涓让人送上酒食,孙膑怒目而视,骂不绝口,并随手把酒食倒在地上,说:“你们想毒死我吗?”庞涓又让人送去干粪便和泥块,孙膑反倒当成好东西,吃得津津有味。

庞涓这才相信孙膑真的已经疯了,便解除了疑心。后来孙膑找了个机会,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至齐国。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领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请求齐国帮助。齐国派孙膑和大将田忌用“围魏救赵”的作战方针,不但解了邯郸之围,还在次年的桂陵之战中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庞涓仅率少数兵士仓皇逃回。

桂陵之战后13年,魏王又派庞涓攻打韩国。齐王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孙膑冷静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根据魏军情况,提出退兵减灶的方法,暂避魏军狂妄之气,诱敌深入。庞涓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传令与齐军主力决一雌雄。然而,齐军不肯交战,稍一接触即向东退去。庞涓挥师紧紧追赶不放。头一天,见齐军营地有10万人的饭灶;第二天,还剩5万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万人的灶了。庞涓见状非常高兴,得意地说道:“我早知道齐国的士兵都是胆小鬼,如今不到3天就逃跑了大半!”于是,传下将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资,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天黑之后,庞涓率兵马不停蹄地追到马陵道,但见路上横七竖八地扔着许多木头,心生狐疑,随即命人点火观看,见路旁一棵树上赫然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七个大字,庞涓大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谋,急令魏军后退,但为时已晚。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死伤无数,乱成一团。庞涓身负重伤,知道败局已定,在那棵树下拔出佩剑自杀。齐军乘胜追杀,将魏军的后续部队一并打垮,连魏太子都给俘虏了。

把握主动权,制人而不制于人

竞争中的战略意识至关重要。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比对方弱小、比对方被动,一时陷入被动局面情有可原,但永远被动,时时受制于人,却会最终使自己落后于人,落得被动挨打的局面。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厚黑竞争学认为,在竞争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积极主动的意识,采取更加灵活、更有策略的方式,努力去改变不利现状和被动局面。在竞争的时候,必须以全局的眼光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以超前的意识作出明智的决策,才能使自己长久地拥有主动权,趋利避害,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如果能够事事都领先一步,在对手之前加以压制,始终牢牢控制有利局面,就必然能带来辉煌的胜利。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按照封建的宗法制度,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在建立唐王朝中屡立战功、有智有勇有才干的李世民只被封为秦王。由于李世民战功赫赫,颇得人心,且手下人才济济,李建成对他非常不放心。于是,他与三弟李元吉结成同党,拉拢李渊宠爱的妃子们,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使李渊逐渐疏远了李世民。他们还不罢休,想进一步谋害李世民。一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去太子宫喝酒。谁知他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几口就腹痛呕吐。多亏陪席的李渊之弟、淮安王李神通救护及时,李世民才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对此一再忍让,可李建成却步步紧逼。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中原,李建成向李渊建议,让李元吉出征迎战。李渊同意了,李元吉却提出要调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恭、秦琼等一起出征,还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马都划归他管。这些举动分明是想一举消灭李世民的势力。在这千钧一发、性命攸关之际,李世民考虑再三,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他先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军总领常何本是太子的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了。六月四日,李世民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拨马往回跑。这时,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不得已散去。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诏传位于太子,但李世民不受。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武则天当上女皇之后以十分强硬的手段培植亲信、排斥异己。在唐代皇帝中,她是诛杀大臣最多的一个,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敢杀敢罚,从不手软;而对自己的宗戚亲信,则往往给以一步到位的提拔重用。尤其是对与自己有暧昧关系的大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则更是屡加偏袒,即便他们犯了死罪,武则天也往往特赦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