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4552800000167

第167章 低调隐忍厚黑学(2)

以退为进的策略有时候会提高你的声誉,而你所要付出的却极少极少。

清朝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他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却只是一首打油诗,都很失望。没办法只好咬牙将垣墙拆让出来三尺。这件事瞬间便传为美谈,在张英家乡传播起来,大家都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不费半分力气便收买了不少人心。

特殊时期要低头

为人处世“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城府深的人含蓄,不动声色,或者对外传递的是不真实的信息,这样的人最可怕,别看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可真要到关键时候绝对是个厉害角色。示人以懦,不但可以自保无虞,而且最容易达到想要得到的目的,因为别人了解的你不是真正的你,对你毫无防备,你乘虚而入很容易就能获得主动。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刘备投奔曹操后,两位乱世英雄,都各自打着算盘。刘备在住所后院辟了一块菜地,每日亲自浇灌,放下身段,夹着尾巴,让人觉得:我不过凡夫俗子,没有野心,您曹操还是不要算计我了吧!关羽、张飞两位诚实直爽之人,哪里懂得刘备的思想。所以当二人劝说主公应当留心天下大事而不应该学种菜这种下贱的活时,刘备总是说:“这不是两位兄弟所知道的。”

一天,关羽和张飞都不在,曹操就派人来请刘备过去。刘备大吃一惊,但又没有办法,只得随来人入府拜见曹操。曹操绵里藏针地说:“您学种菜可真不容易呀!”

刘备说:“没有事消遣消遣罢了!”曹操就邀刘备来到小亭里,见里面诸物齐备,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喝到半醉时,忽然天上阴云漠漠,骤雨将至。这时随从说天边挂着长龙,并指给二人看,曹操借题发挥,便问:

“您知道龙的变化吗?”

刘备说:“知道得不太详细。”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身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现在正是深春时节,龙能够顺应时节而变化,就好像人得志了纵横四海一样。龙作为动物,可用世上的英雄来打比方。您长期以来,游历四方,一定知道当世英雄。试着说说吧!”

刘备说:“我是肉眼凡胎,哪里能认得英雄呢?”

曹操说:“您就不要太谦虚了吧!”

刘备仍然装糊涂:“我得您的庇护,做了朝廷官员。天下英雄,真的不知道。”

曹操说:“那么,既然您不知道他的长相,也应该听到他的名字吧?”

再装糊涂看来是没有办法了。于是刘备举出淮南袁术、河北袁绍、刘表、

江东孙策、益州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一干人,却都一一被曹操否定。

刘备只好说:“除这些人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

曹操说:“所谓英雄,是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啊!”

刘备说:“那么,谁能称做这样的英雄呢?”

曹操用手指了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只有您与我罢了!”

曹操看似不经意的话,其实不仅是一种试探,更包藏着杀机。且不说刘备正在曹操的府上,即使在外边,如果证实了曹操的推测,他也不会放过刘备的。这真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刘备听后大吃一惊,到底被曹操识破真面目了。那么,自己“放下身段”的招法是不是没有瞒过奸雄曹操呢?而这时默认或辩解,都无济于事,慌乱之中,手中的汤匙和筷子掉到地上。恰在此时,大雨将至,雷声隆隆,他随即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地俯下身子,捡起来汤匙和筷子,又不紧不慢地说:“雷声一震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我的匙筷都掉了。”

曹操笑着说:“男子汉大丈夫也害怕雷吗?”

刘备说:“怪人见到迅雷风烈还变色,我怎么能不害怕呢?”

一句话就把听到曹操的话而吃惊落匙的原因轻轻掩饰过去。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从而也避免了一场祸患。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中的对答非常聪明,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巧妙又看似随意地让曹操解除了对他的怀疑和嫉妒,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

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里中高手。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阴符经》上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事业成功和克敌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敌人。这便是藏巧于拙,低调做人的重要性。

伏藏的智谋有几种:委婉和顺但不因循,称作委蛇;隐藏起来不显露,称作谬数;欺骗敌人,使自己不受损失,称作权奇。若不婉顺,那么事情就受阻;若不隐藏,就有危险出现;若不欺骗,就可能被敌人消灭。

过分善良的人往往不懂得这一点,以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善良。结果,以善良待人,反被邪恶伤害,成了邪恶的牺牲品。即使不以打击对方为目的,为了不遭对方打击,也不应天真善良地将自己暴露无遗,毫无还手余地。

善良诚可贵;善于在险恶世道中保存这份善良,更为可贵。

一位企业老总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五年打基础,五年打天下,用他十年或二十年,终有一天,在哪里积累就在哪里成功。”这里的积累,可以说就是一种伏藏。

伏藏的内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乘虚而入的机会,露出自己的长处,

给对方以有力的威慑。而另一种,也是更为高明的,即“藏巧”。一个人过于显露出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才智,往往会使自己不利,甚至招来外力的攻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对手容易摸清你的虚实,提前准备好防范措施和对策,或者激起某些人的妒忌等不便说明的心理。

嘉靖中期,夏言为朝廷的重臣,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

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与当时担任北部尚书的夏言是江西同乡。严嵩打听到夏言是江西同乡,就想利用这层关系设法去接近夏言,但几次前往夏府求见都被轰了出来。

严嵩不死心,准备了酒宴,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就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

夏言在屋里终于被感动了,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宴席上,严嵩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给夏言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使他官至礼部左侍郎,获得了可以直接为皇帝办事的机会。几年后,已任内阁首辅的夏言又推荐严嵩接任了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

严嵩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丝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对夏言仍是俯首帖耳,只是暗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便将夏言一下子打倒。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分赐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嘉靖帝的迷信活动,不肯接受。而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则很不满。而且夏言撰写的青词也让皇帝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也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还迎合皇上的心意,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得道的“高人”。皇帝越来越亲近严嵩而疏远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乘坐小车。

几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一改他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所宠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一天,当严嵩单独去见皇帝时,皇帝与他谈及夏言,并对他们之间的不和略有询问。皇帝的话,似乎勾起了严嵩的什么难言之隐,只见严嵩全身颤抖,匍匐在地,痛哭不已。

皇帝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竟然哭得如此伤心,猜想他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冤屈,怜悯之情骤生,连连催问。看见皇帝怜悯,严嵩反而变得号啕痛哭起来了。

皇帝在一边既动情又义愤地安慰他:“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有朕为你做主,有话尽管说,不要害怕。”这下严嵩才装出深受鼓励后已无顾虑一般,将平时所搜集到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皇帝闻听,便对夏言由不满变得恼怒起来,马上下令罢免了其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严嵩的伏藏虽是反例,却足可以警示后人伏藏的重要性。我们伏藏的目的不是为了害人,却可以自保。如果建功立业的时机不够成熟,装糊涂、藏机锋可谓是上上之策。

懂得忍让才能成大事

忍让,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

越王勾践就是利用忍让,最后成就了大事。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越王勾践和王后及大臣范蠡都沦为了吴国的阶下囚。越王勾践为了实现重建越国的宏图大志,他忍气吞声给吴王喂马,当低三下四的马夫。他的妻子为吴王献歌跳舞,甚至陪吴王睡觉。越王勾践为了博取吴王的信任,争取早日回到越国,在吴王生病时曾多次尝吴王的屎以辨病情。最终,越王勾践博得了吴王的信任,被释放回到了越国。在吴王放他回国后,他又重整旗鼓,选美女送给吴王。西施不负越王勾践的重托,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迷惑吴王的任务,并画出吴国的地形图,十分巧妙地把地形图送到了越王手里,吴国最终被越国打败了。

智者就要懂得学会忍天下难忍之事。俗话说得好:“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忍一忍消灾解难,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的智者知道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达尔文曾经说过:“人要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一步,愤怒是愚蠢的开始,以后悔而告终。”只要你学会忍让,即使再高明的激将法,在你的面前都会失去它的效力。

《菜根谭》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忍让是一种豁达的挚爱,就像是一泓清泉浇灭哀怨嫉妒之火。忍让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忍让还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别人冲撞了你,内心也会感到不安。你如果以忍让待人,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拥戴。

曾有过一则这样的新闻:在一次上班路途中,某路公交车上的售票员碰到一位挑衅的乘客,那位乘客有意把一口痰吐在了用来买票的纸币上,然后扔在车厢地板上,其他乘客在谴责这个乘客的同时,也同样在悄悄地注视着售票员。只见售票员把那张钞票捡了起来,然后用餐巾纸擦去上面的痰沫,接着微笑着把钞票递给了那位乘客。

这位售票员表现出来的这种忍让精神是多么可贵!在谴责那位不道德乘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钦佩这位售票员。或许有人会对售票员的此举感到不理解,感觉售票员对这种人就应该以牙还牙。试想,如果售票员真的睚眦必报,也对他吐上一口,甚至再将那位乘客大骂一番,这样势必会形成车内“龙虎斗”的局面。而这位售票员所做的就恰恰相反,在受到侮辱的情况下,采取了克制、忍让的态度,而且依然以礼相待,用微笑来表示了公交售票员的诚挚无私,做到了以情感人。最终不但赢得了乘客的赞扬,也让那位没礼貌的乘客自惭形秽,真诚地向售票员道了歉。我们不能说这位售票员这种“忍”的行为是软弱的;相反,它应该是一种最高尚的表现。

从上述的几个事例中,我们能够看出:忍让不等于软弱,忍让是理性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而那些能忍者,一定是有坚强的意志,坚忍的性格,一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最终也一定会赢得大家的拥护和尊敬。

善用色变来保护自己

福祸的初始如果可以被觉察到,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预防,并在危险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避开它。这是需要大智慧的。通常人们都是在危险萌芽的时候茫然不知,而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束手无策。若是掌握了柔与忍的做人哲学,在平时就能够谨慎处事,小心做人,敏感地觉察到事物的变化,那就可以把灾祸化于无形了。

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的对于君王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是杀敌防身的利器,用得不好了就是夺权篡位的逆贼。所以当君主的对于战功、军权过大的臣子都免不了猜忌,有时候也难免要杀死有功之臣以防他谋位篡权。

汉朝萧何的功劳很大,有个门客就对他说:“满朝之中您的功劳最大,已经没有什么封赏配得上您了。而且您还得到百姓们的拥护,现在皇帝在外打仗,还几次问起您在做什么,他这是怕您谋反啊。”萧何深以为然,他就按照门客的计策,多买田产多置房宅,还做了一些损害自己声誉的事情。等汉高祖回来时,看到百姓拦路控告萧何,反而十分高兴。

商纣王宠信妲己,沉湎于歌舞酒宴之中,对那些忠言直谏的人就施以炮烙的刑罚。臣民们都感到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人们甚至相信妲己是狐狸精变的,她来到世上就是要让纣王亡国。

有一天,因为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纣王忘记了此刻是何年何月何日。他就问宫中的侍从:“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怎么连日子也记不住了?”

侍从回答说:“小的也忘记了。总之,千秋万岁,都是大王的好日子。”

纣王说:“你去问问箕子,看他知不知道。”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他性情耿直,很有才能,在朝中担任太师辅佐朝政。他看见纣王用象牙筷子,就叹息说:“用了象牙筷子,就要有玉做的碗来配,有了玉做的碗,吃的东西就会追求珍奇。这就是奢华的开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