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住太原,要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再加上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亲写手书:“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美女玉帛则通通献给可汗。
退一步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地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此时的唐王,己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了。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再一重要原因,由于李渊甘于屈节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儿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呢!
由此看来,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支持,最后不断走向强盛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论至德者不合于俗。”这是秦国嬴政读《商君书》一开始就看到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对他影响特深,使得这个本来就心理阴暗、性格孤僻的嬴政,在接受秦国传统文化熏陶后,变得更加冷漠、残酷,对一切人都不信任,对众人都仇视,唯一追求的就是个人的功利。为了个人目的,他可以忍耐旁人无法忍受的压力,在长达数年之久的秦王之位上,甘心坐冷板凳,眼睁睁地看着吕不韦在身边颐指气使地发号施令。他甚至视而不见地任凭吕不韦之流出入自己母亲的后宫,眼看着他们在母后的床笫间恣意欢乐。但是,这种压抑的性格,潜藏着令人们想都没想到的仇恨,一旦得志他会像豺狼一样吃掉任何一个人。说他“居微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简直恰当极了。
不过,在秦王摄政之前,他必须保持沉默,必须装聋作哑,装得什么也不懂,任凭吕不韦摆布。尤其是《吕氏春秋》公布后的一段日子里,嬴政似乎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没说一句评论的话,甚至没有任何表情。令吕不韦捉摸不透。
事实上,嬴政这些日子紧张极了。下朝以后他匆匆忙忙回到后宫,顾不得和宫女们嬉闹,就伏在案上阅读《吕氏春秋》,他急于弄清吕不韦这部书里写的是什么内容以及他要干什么。
“咚咚”,宫中巡夜的卫士敲着警器已经走过三遍,滴漏刻示标出已是夜大半的时刻。可是秦王的寝宫内还亮着灯光,嬴政从晚饭后一直伏在案上看《吕氏春秋》。他的眼睛从简上掠过,脑海里翻江倒海似的掀起波涛。书中所写的内容,有的使他拍案赞赏,有的则令他愤怒发指,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宫女、侍卫们偷偷地看了几次,谁也不敢请他睡觉,他们都纳闷,究竟是什么吸引秦王如此动情。
“好!说得好。”忽然听到嬴政大叫,下人忙进来看,谁知嬴政原来是看书入神自言自语,高兴得大叫。他看到的是《有始览·谨听》中的一段文字:“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当时东、西周均被秦所灭,挂名的“天子”确实“已绝”,年轻的秦王嬴政俨然以未来的天子自居,当然欣赏这种重新建立以“天子”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新秩序的言论和主张,所以对于战争实现统一的目的理论也由衷地赞成。同时,他对于以武力的方式完成统一大业,也颇赞赏,比如《孟秋纪·禁塞》中所写的:“故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唯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这里说的“义兵”就是指消灭各诸侯国割据、实现统一的秦军。《吕氏春秋》中还明确提出:战争胜利后要建立统一的政权、统一的法令。《审分览·不二》中所写的:“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不韦当政期间进行了统一战争,正是《吕氏春秋》中提出的上述主张的具体实践。看到这里,秦王嬴政知道了,在主张用武力消灭各诸侯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政府方面,吕不韦的想法和自己是一致的。
厚黑求人,办事十一招
在求人办事方面,新处世学有一套较好的办法。
1.谦虚
在表达有关意思时不用“我”而使用其他比较谦虚的自我称号,以免盛气凌人,令人反感。比如:“晚辈失礼了,这点儿小事还要打搅先生。”
表示谦虚,这也是礼貌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尤其需要如此。
2.尊重对方
在表达有关意思时,使用指代词等把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视点推远。例如:“那种事情用不了你多大劲儿。”
细细体会,使用指代词确实比使用近指代词显得婉转一些。
3.暗示自己非办不可
就是在表达有关意思时把有关规定讲述一下,而不使用直接指明对方的话语。例如:
“上头规定这事由我负责,所以我非求你不可。”在为公务求人时,陈述规定是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这比以个人的口气发号施令要礼貌得多。在平常规劝人的时候,这种方法有时也适用。
4.不要做忘恩负义的人
在提出请求、愿望等时,表示自己将对人非常感激,并且会铭记人家所做的一切。例如:“如蒙鼎力相助,我们将不胜感激。”“你的大恩大德,我们终生不忘。”
尊重别人的劳动,特别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应该在语言中表达出来。
5.表达自己左右为难的心态
就是使用自相矛盾的话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例如:“我本来不想跟你提这事,可还是提了。”
回答人家的问话,有时表示肯定不好,表示否定也不好,使用模棱两可的话比较合适。
6.用“反语”督促对方办事
使用反语来表示亲密的揶揄、暗暗的责备等,以免话语过分呆板,令人感到不大自在。例如:“你真会开玩笑!”(实际上对方不开玩笑)。“朋友找你帮忙,看你多热心!”(实际上他很冷漠。)
反语要是使用得当,可以打破僵硬的对话气氛,密切双方关系并显得比较轻松愉悦。
7.向对方讨个主意
通过反问式修辞问句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免直陈己见,显得缺乏涵养。例如:“我能怎么办呢?”(比较:事情太糟了,我什么办法也没有。)
在有些语言场合,使用反问式的疑问句确实比直陈胸臆要委婉、得体一些。
8.间接地表达看法
就是使用含有多种解释的话语,把有关看法间接地表达出来,以免直接与对方产生分歧,例如:“这可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事情。”(你说好也行,你说不好也行。)
对某件事发表意见,在不清楚对方观点和态度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随意表态。含糊一点儿,灵活一点儿,则可能更好些。
9.“含沙射影”地说明看法
就是用不点名道姓的办法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免叫人面子难下。例如:“好像有人在上面卡我们。”(比较:这事是你干的。)
在遇到有人故意刁难,请求对方高抬贵手时,不把事情点破,尽量照顾人家的面子,是非常有益的。
10.将大事简单化
就是使用笼而统之的话把有关建议或要求表示出来,避免呼来喝去,令人反感。
叫人做事,有时只要讲讲必要性就可以了。如果加一点儿鼓励的词语,效果则更好。
11.诉苦以求助的方法
就是使用说半句留半句的方法把有关想法或要求表达出来,做到点到为止。例如:“我们公司已经半年没发工资了,你们一下子收这么多卫生费……”
直截了当阻止别人做某事是颇为令人恼火的,有时只要把不好的可能性稍稍点一点,人家就可能明白了。
黑脸无情,当断则断
生活中,人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力求实现自己设计的目标或理想。假如有人反对你的做法,你可能就会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这样一来,你原来设计的目标恐怕是永远也达不到了。
你应该知道你永远无法做到令每一个人满意。事实上如果你能取悦于50%的人,那说明你已经做得相当好了。要知道,在这个世界里,至少有一半的人不理解你所说的一半以上的事情。认清这个事实,你就不必立刻改变主意以求别人的赞同。一旦你了解了这些,你便不会因此否定自己,弃绝自己的主意,你就可以做个快乐的人。林肯曾经说过:“如果我要一一回答别人对我的责难,也许就没有时间做事了。我总是尽我所知道的努力去做,尽我所能做到的努力去做。而且我决定一生都要这样做。要是最后事实证明我是对的,那么别人对我的中伤将会不攻自破。要是事实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就是有十位天使替我作证也是徒劳无益的。”
因此,走你的路,至于别人,爱谁是谁!下面是你在社会生活中应注意的15个方面。
1.做事要有目的性。能清楚认识自己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才会使人更加信赖你。
2.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很难赢得别人的信赖。
3.做事不要草率、冒失。人们不愿意与冒冒失失的人共事,对这样的人总不放心。
4.要有自制能力,善于克制自己的冲动。关键时刻控制不住自己必然会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烦。人们最怕与缺乏自制力的人打交道。
5.做人要能吃苦,切忌骄气十足。过分娇惯自己会养成自私自利和懒惰的坏毛病,不会得到他人的好感。
6.不做见利忘义之人。如果你始终怀着利禄之心与人交往,将永远得不到一个真正的朋友。
7.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并以此指导你的言行。有了一定的生活原则和目的,你才能摆脱空虚,扎扎实实地投入生活,也才能与人愉快地交往。
8.富有创造性,有独到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往往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领袖人物。
9.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10.不必觉得自己理亏。既然你讨厌他,就不怕得罪他。
11.直截了当地说。说你正在赶做一件事,抽不出时间陪他。
12.装着没看见。当你发现他正向你走来,就装着没看见而走开,以免目光相接,让他觉得你欢迎他。
13.先发制人。如果你知道了他要来找你,你就先去拜访他,这样你就占了主动地位,可以适时地结束谈话。
14.不要停下手上的事。对方会认为你很忙,就会识趣地不做打扰了。
15.声东击西之计。你不妨说:“你来得正好,我带你看一样东西。”然后带他去看庭院新种的花草,看完后对他说声“再见”,转身就走。
敢于拒绝,勇于说“不”
最没有意思、也最浪费时间的事情,莫过于勉勉强强和一个你讨厌的人来往了。要你拿出勇气来,当面和他摊牌:“咱俩吹了,你别再找我了好吗?”
若想在日常生活里应付自如,你可以对你的“他”说下列任何一句话——
“我一点儿也不想听你说这些话。”
“你这种话对我可没作用。”
“这种话真使我恶心。”
“以后再说吧!”
“这种事儿我也知道。”
当然,这五句中,以第一句最有效果,但须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妥善运用,对方虽不致狼狈而退,也会知趣地自找台阶,鞠躬下台。
黑脸无情,拒绝有术
对于那些绝对不能办的事,必须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绝,而拒绝的方法则有多种:
1.直面拒绝术
办事都要讲究原则,不符合原则的事儿坚决不能办。如果某人向你提出的要求是不符合原则的,你就不答应给办,这就叫坚持原则。不论什么样的关系,该拒绝的一定要拒绝。
2.委婉拒绝术
本法是希望对方知难而退。著名作家钱钟书在电话里对想拜访他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3.转移拒绝术
转移重心,改变话头是拒绝的一种艺术。历史上著名的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转移拒绝术的体现。
4.补偿拒绝术
对一些要求拒绝后,可适当予以补偿。别人所托之事千奇百怪,对于违背原则之事,应在讲明道理之后,帮助他想一些别的方法作为替补。因为一般的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如果你想的办法不很理想,但你已经尽力了,对方的情感便得到了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失望感;如果你的办法帮助别人圆满解决了问题,那别人会更满意。
5.打断拒绝术
有位主管,当她不想听人罗唆,或想拒绝那登门拜访的推销员时,便在对方正说得津津有味时,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去一下卫生间。”如此两三次以后,对方哪有“口味”再讲下去?
另外运用下列词语,也可使对方知难而退。
(1)切断对方话题:“啊!是什么?”“请再说一次!”“请等一等!”
(2)转换对方话题:“是那样吗?”“话可不能这么说……”“难道没有例外?”“有时候……”
人与人之间,如果用上敬语的话,那就疏远了。
6.模糊拒绝术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提出某种要求时,对方既不马上反对,也不立即赞同,而是耐心细致地与你谈些与主题有关但又模模糊糊的问题,整个谈话像笼在烟雾之中,最后你都不明白自己是怎样被拒绝的。这一计谋,称之为“模糊拒绝术”。
1864年,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之后,又对日本虎视眈眈,他们用武力要挟日本签订割让日本彦岛的条约。日本方面派高杉普任谈判代表。高杉普作曾到过中国,亲眼见到中国国土被列强割据的惨状。因此,为了国家的安危,他决心尽自己的能力与列强在谈判桌上周旋。在签字仪式上,他为了拖延时间,便滔滔不绝地说:“我日本国,自从天照大神以来,就……”把日本的历史一一述说出来。历史文字一般艰深难懂,假若再译成其他语言,则更加费时费力。因此高杉普作的这一做法,使翻译大感头痛,很多地方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而西方列强代表听得更是云山雾罩。谈判最终无法分出谁胜谁负,签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日本国土终于得以保全。
高杉普作可谓是将拒绝的计谋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在国家安危受到威胁时,机智镇定地用“模糊拒绝法”挽救了国家。
7.折中拒绝术
有些缺乏交际经验的领导,往往习惯于运用单向思维来考虑和处理同事提出的要求,因此,尽管有时候他们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却引起了同事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