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于人类的昆虫
祸害庄稼的大敌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危害庄稼的害虫大约六千多种。我国水稻害虫就有二百五十多种,果树害虫一千多种,玉米害虫五十多种,仓库害虫三百多种。如粘虫、蝗虫、稻螟虫、玉米螟、地老虎、棉蚜虫,小麦吸浆虫、蚜虫、叶蝉、飞虱、介壳虫等等,都是重要的害虫。
害虫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惊人的,据估计,对野外生长的作物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率为10%,室内贮藏物平均损失率为5%。因此与害虫作斗争,从害虫口里夺回粮食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要的措施。
蚜虫为什么这样厉害
蚜虫又称腻虫、早虫、蜜虫、蚁虫等等,它的身体虽然非常小,但危害起植物来厉害极了。它们之中除五倍子蚜是益虫外,其余都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害虫。所有林木果树、花卉、蔬菜、粮棉和油料等作物的根、茎、叶、树皮、嫩芽、花果实,几乎没有它不危害的。蚜虫用它针状口器刺入植物的组织,吸取植物的汁液,致使被害植物卷叶、凋萎,严重时甚至枯死。如烟蚜危害烟草使植株生长缓慢,烟叶品质降低,叶片烘烤后呈黑褐色,吸水力差,严重影响收成。蚜虫分泌的蜜露(粪便)能诱致煤菌发生,妨碍叶部制造养分,使得花、叶、果实很快地失去美丽的外观。同时,蚜虫还是各种植物病毒的传播者,所以,防治蚜虫危害是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
蚜虫危害严重是因为它能够以多样的生活方式去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可以不越冬,一年四季以有翅或无翅孤雌胎生蚜繁殖后代,即不需要与雄蚜交配受精而产生下代,卵在母体内停留到胚胎发育成熟时排出体外,生下来就是小蚜虫。蚜虫还可随寄主植物的盛衰而产生有翅或无翅蚜,能够迁飞寻找适宜害主。蚜虫发育速度快,生活周期短,七、八天就可完成一个世代,因而生殖能力极强,平均一头烟蚜可产生七十多头后代;再加上蚜虫食物广泛,有的蚜虫可寄生在百多种植物之上,所以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害虫。
千军万马战“蝗虫”
蝗虫对庄稼的危害极为严重。在旧中国,人们把蝗虫与洪水、干旱相提并论,把它称之为“蝗灾”。蝗虫中最厉害的一种叫飞蝗,常常成群结队地远距离迁飞,它飞行迅速,可不停断地连续飞行几十个小时,它一次能飞几百里,高度可达两千米以上。飞蝗在天空中像乌云一样、黑压压的一大片铺天盖地而来。一落地后转眼工夫,成片绿油油的庄稼就被啃吃了个精光。在我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就记载有八百多次大的蝗灾,使六七百万农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其中蝗灾严重时还会引起战争。1942年河北省黄骅县一带的蝗虫不仅把庄稼、芦苇吃得一干二净,就连糊在窗户上的纸亦被吃得精光。一群飞蝗窜进农民屋里,竟然咬破了孩子的耳朵。在中国的史书上经常用“赤地千里,寸草不留”等词句形容蝗灾。农民有这样的歌谣痛斥蝗灾!“蝗虫、蝗虫,像条凶龙,凶龙一过,十家九穷。”可想见蝗灾之厉害。一个大的蝗群每天可以取食160000吨食物,同样数目的粮食可供800000人食用一年。
1978年初在非洲之角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蝗灾。起初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地区出现了五十多个蝗群,这些饥饿的蝗群随着季风,越过红海进入了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此外,还有二十六个蝗群越过印度洋飞到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另一种蝗虫叫沙漠蝗,是非洲和亚洲地区一种经常性的祸害,所到之处,各种绿色植物一扫而光。一平方英里的蝗虫每天可吃掉十四吨粮食,每个蝗虫每天吃掉的食物相当于本身体重的两倍。1957和1968年非洲就曾四次遭受沙漠蝗的侵袭。1946年一群飞蝗降临在摩洛哥国土上,覆盖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所到之处都是绿色皆无。计算机计算结果表明,这群蝗虫约有50万吨重,要1000个火车皮才能装下。世界上最大的一次蝗虫飞行是1889年一批沙漠蝗飞越红海,其散布面积,相当于整个上海面积的86%,据估计约有2500亿只蝗虫,总重量达508000吨。在东非有人观察到一群蝗虫排成高30米,宽1500米的阵势前进,经过9个小时才全部通过。1779年南非蝗虫殃及3200平方公里,被大风吹落的死蝗高达1米,长80公里。1972年我国山东发生蝗灾,使700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借助风的作用,蝗虫一天可飞行80公里。在它们停下来进行生殖前,要飞行几千公里的路程。
为了查明蝗虫的飞翔能力,澳大利亚发明了一种雷达。能侦察出大群蝗虫夜间在五十公里至八十公里内的集结情况,并根据天气的变化测出蝗群可能对某地的侵袭,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一个蝗群往往有十几吨到几十吨的蝗虫。
为了对付这种害虫,东非各国正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建立组织、召开会议、采取各种措施,向受害国提供灭虫工具和药剂,并采取联合行动,监视蝗虫动向。这些措施对控制和消灭蝗灾取得了一定作用。
稻螟虫是水稻的“凶猛”杀手
水稻螟虫在3000年前就已经是种植水稻的大敌了。稻田受到危害之后,田间白穗累累,叶苗枯萎,减产过半。螟虫在我国是仅次于蝗虫的大害虫。水稻螟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两种。
三化螟蛾子淡黄色,前翅为三角形。雌蛾前翅黄白色,中央有一个个黑点,腹部末端在产卵前有一丛明显的黄褐色的绒毛。雄蛾体较小,前翅淡灰褐色,翅顶有一条黑色斜带纹,中央有一小黑点,沿外缘有7~9个小黑点。卵块椭圆形,表面盖有黄褐色绒毛。幼虫体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有一条透明的纵线。蛹圆筒形。雌蛹的触角末端在前足末端之前,中足不伸出翅芽,后足伸出翅芽的长度不到腹部长度的一半。雄蛹的触角末端在前足末端之后,中足稍伸出翅芽,后足伸出翅芽很长,直到腹部末端附近。
蛾子大多在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在气温达20℃以上、风小而无月的夜晚,以上半夜扑灯的蛾子最多。雌蛾喜在生长茂盛、嫩绿的稻株上产卵,在秧田内多产在叶片近尖端处,在大田内多产在叶片的中上部。一只雌蛾可产卵100~200多粒。初孵出的蚁螟在稻株上爬行,或吐丝下垂,随风飘到邻近的稻株上。稻苗易受蚁螟危害,造成枯心,凡是稻苗处在分蘖盛期、叶色嫩绿,遇上卵块盛孵的田块,受害就重。正在破口抽穗的稻株,也易受蚁螟危害,造成白穗。如在灌浆后期受幼虫危害,就造成虫伤株。
蛾子羽化后,第二天开始产卵。卵的历期:第一代11~12天,第二、三代7~8天。幼虫有四龄,少数有五龄,幼虫各个龄态的发育进度可作测报上的参考。
幼虫在稻茎内危害,等到稻子老熟就向下钻蛀到稻株基部,在土面下1~2厘米的稻茎内化蛹。化蛹前幼虫预先在稻茎上咬一羽化孔,便于蛾子羽化后爬出稻茎。幼虫的化蛹进度和蛹的发育进度是当前测报上的重要依据。从蛹的色泽变化,可将蛹的发育进度划分为七个蛹级,再根据当时不同的温度,可以推算螟蛾的羽化日期。
二化螟主要危害水稻、茭白,越冬幼虫还转害麦类、玉米、油菜和蚕豆等作物。蛾子灰黄褐色,前翅长方形,淡灰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卵块长椭圆形,卵粒作不规则鱼鳞状排列,有透明胶质覆盖。幼虫淡褐色,背面有五条棕褐色纵线。蛹圆筒形,尾端稍尖。雌蛹腹部末端的肛孔离前方的生殖孔较远,相隔的距离大于肛孔裂口长度的2倍以上。雄蛹腹部末端的肛孔离生殖孔较近,相隔的距离约等于肛孔裂口的长度。
二化螟的生活习性比三化螟复杂。蛾子产卵的部位因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变动,圆秆拔节前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多产在叶鞘上。一只雌蛾可产卵200多粒。蚁螟孵出后,先在叶鞘内危害。如秧苗尚小,叶鞘狭窄,则幼虫危害叶鞘的集中性不很明显;如秧苗粗壮,叶鞘很宽,则蚁螟和二龄初期集中在叶鞘内。蚁螟孵出后经过7~14天,幼虫进入二龄末期或三龄,开始蛀入稻茎,并转株危害。严重的时候,一条幼虫能转株危害8~10株水稻。老熟幼虫在水稻茎秆内或在茎秆与叶鞘之间化蛹。
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受害,出现枯鞘、枯心、枯孕穗、白穗或虫伤株。卵块孵化后,蚁螟先在叶鞘内群集危害,造成枯鞘。以后幼虫分散危害造成枯心和虫伤株。全年中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重。
毁坏森林的凶手——松毛虫
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其幼虫周身长满了长毛,专门取食松叶,故名。松毛虫是针叶林10余种松树的大敌。我国从南到北都有松毛虫的危害,主要的松毛虫有6种,分别以其取食的松树命名,如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等。已有浙江、山东、河北、广西等20余个省(区)市遭到其严重危害,大发生时,数日间即能将青山绿林变为秃枝残梗,远望如火烧,近看虫满树,虫粪盖满地。松树受害后,长势受损,甚至衰萎枯死。据1952年湖南零陵林管处调查,仅零陵、祁东等五县,被马尾松毛虫危害的面积即达253万余亩。1953年辽东长白山西部天然落叶松林,受害面积达43万余亩。松毛虫不但严重破坏森林资源,也使收割松脂的副业生产受到损失。
有益于人类的昆虫
愿为花儿做红娘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稍加留心,你一定会发现有许多昆虫不停地穿梭于花丛之中。它们中既有“嗡嗡”不停的小蜜蜂、熊蜂、马蜂,也有多姿多彩的甲虫、无数的蝇虻和五彩缤纷的蝴蝶。尤其是后者,似乎与花形影不离,哪里有花,哪里就一定有蝴蝶。因此,“蝶恋花”往往被人们作为美的象征加以描述,也常被用来比喻英俊男儿追求美丽姑娘的行为。然而在自然界里,“蝶恋花”仅是植物与昆虫相互依赖,共生共存这一生命现象的一个侧面。事实上,与蝴蝶喜欢花一样,植物也同样喜欢昆虫,并想方设法为自己的花涂脂抹粉以招引更多的昆虫。
在植物开花结实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推动。进行花粉授受最主要的红娘要数虫媒与风媒。所谓虫媒,即昆虫为植物充当红娘,传送花粉,使植物完成交配结实的过程。当然,昆虫为植物传粉也并不是无私的援助,它们通过这一行为从植物那里获得报酬——花粉、花蜜等食物。在植物与传粉昆虫这一共生系统中,植物与传粉昆虫为了实现各自的自身利益,形成了多样的吸引和利用对方的生存战略。
虫媒植物为了让更多的昆虫为自己服务,首先要将昆虫吸引到花上来,所以植物的花一般都色泽鲜艳芬芳。然而只靠色彩、香气等广告手段,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很难长期诱引传粉昆虫的。因此,大部分虫媒花都以某种形式为服务者提供一定的报酬。有些以分泌花蜜的形式来招引食客;有些则生产大量的花粉;也有些则向传粉昆虫提供一些能成为昆虫信息素材料的气味性物质,或向昆虫提供一些树脂等营巢材料。除了吸引较多的传粉昆虫为己授粉外,为了实现异花授粉的目的,最好希望访花者接下来的去处为同种异株植物。因此,植物还必须控制报酬量,分泌的花蜜量太少,来访者不足的话,授粉效果当然不会好。但如果花蜜量分泌过多,一朵花的蜜量已经满足访花者要求的话,来访者就不会继续它的服务,从而导致授粉效果下降。
植物的花形构造也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重要性状。对于传粉者来说,取得花蜜的容易程度取决于花形,尤其是蜜腺的位置。有些植物具有细长的筒状花,花腺位于花的里面。对于这样的花,只有口吻长的昆虫才能吸吮花蜜。有的植物则具有皿状花,蜜腺露于外面,因而即使口吻短的昆虫也能利用。具有此类花的植物有时为了限制利用花蜜的昆虫种类,只在特定的时间段分泌花蜜。正是这样,植物使用各种方法来选择自己意中的媒人。
而作为媒人的昆虫,也是千姿百态。它们对报酬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些蛾类羽化时已具有成熟的卵巢,这些昆虫仅是为了自身活动所需的能源而利用花蜜,所求量及时间都有限,因此它们干起活来也是三心二意,虽上门说媒,却没有热情,成不成与己无关。此类媒人一般不太受到植物老太的欢迎。有些社会性昆虫为了维持种群及哺育幼虫,需要长期利用大量的花蜜、花粉,因此它们必须辛勤地劳动,充当起专业红娘,一次又一次地上门,不厌其烦地说情,有时甚至挨门串户地家访,其传授花粉的成功率高,故获得的报酬也丰厚。
正因为昆虫为植物做媒的目的不同,所以采取的获得报酬的战略也不同。蜜蜂、熊蜂等社会性昆虫从种群整体来看,能够利用很多种类的花,但对每只蜂来说,一般仅访问为数不多的种类。将花的种类限定于一定范围,并通过学习行为,掌握进出花的方法,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访花数量,能提高采蜜效率。有的昆虫为了提高采蜜效率,将利用的植物种类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于专一化,这样就会在同种花之间连续采蜜,其结果是植物授粉效率得到了提高。蜜蜂采蜜时为农作物授粉,可提高产量,其价值更高。有人曾做过统计: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油菜增产30%~50%,棉花增产5%~12%,果树增产55%,向日葵增产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