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昆虫乐园
45619700000009

第9章 昆虫与人类(3)

几位虫友相聚一处,谈论养虫之道或论选蟋蟀秘诀或言格斗趣闻,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又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犹如又回到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就是斗蟋活动愈来愈红火的内在原因。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文化生活也向多样化发展。由简单的“斗蟋”活动开始向“艺术”过渡,并由此而始逐渐融入了庞大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研究、开发、利用、观赏、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地区盛况空前。中国“斗蟋”活动也开始登上大雅之堂,1990年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有一台别开生面的表演,就是由和平区政府承办的蟋蟀格斗观摩赛。天津凯悦饭店在国庆节期间组织蟋蟀格斗比赛,招待外国朋友。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斗蟋的文化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谊。美国某电台在它的《看东方》节目中,把中国的“斗蟋”活动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形式向世界播放。

田园歌星头一号蟋蟀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鸣叫声,素有“田园歌星”的美名。听蟋蟀在旷野鸣叫,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陶然之乐。细细聆听和研究,它们“演唱”的乐曲,大致有以下五种含义:①在和平时期,不受任何干扰时,常能鸣奏“畅想曲”。鸣叫声恬然自得,音色情纯亮丽。我们平时欣赏到的就是这种声音,同时也是区别个体间品质差异的鸣声;②在遭受到同类的干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侵犯,常以警戒声恐吓对方。声音激而短促,据测定,音量往往高达66~72分贝;③两雄相遇,挑衅鸣叫,以壮雄威;若决斗获胜,则高奏“胜利进行曲”,以显神威。其音色洪亮,鸣叫不息,音量更是高达75分贝;④雌雄同穴,雄虫以“情歌”向雌虫求爱,则弹奏“抒情曲”,其声调清幽,音色清丽婉转,犹如乐队奏出的“倍司”,情绵绵,意切切,悦耳动听,富有诗意,音量在60分贝以下;⑤当一对情侣交尾做爱时,常会发出表示“愉悦”的鸣声:“嘀铃……嘀铃……”,犹如一曲“凤求凰”的“爱情曲”。

蟋蟀的捉与选到大自然中去亲自捕捉蟋蟀,能够沐浴和风日丽,活动筋骨,若能捉到几条好虫,便会感受到一种狩猎丰收的喜悦。秋天,是捕捉蟋蟀的大好时期。在此期间,不少蟋蟀迷纷纷出动,不分昼夜,长途跋涉,废寝忘食,期盼着能幸运地觅到一只善斗敢搏的天下第一斗蟋。

其实,捕捉蟋蟀大有学问。首先要弄清楚蟋蟀的生活环境及它们的生活习性,才能捕捉到质优的上品蟋蟀。蟋蟀的栖息地是决定虫质优劣的关键。通常情况下生活在碎砖乱石堆中的体质强壮;生活在泥土杂草间的体质虚弱;而穴居于荒土向阳处的则品质低下。在自然界,总是强者繁衍,弱者淘汰。因此在人迹罕到之处,如荒山野岭、古刹废墟、瓦砾碎石间,均能捕捉到优质蟋蟀。而在一般瓜豆菜地、天陇路边生栖的蟋蟀,往往品位一般,当然偶尔也会冒出个别上品蟋蟀。

捕捉蟋蟀的时间也大有讲究。一般分日捕和夜捕。日捕选多云天,光线亮度高,光照均匀,易捕捉。若在中午时分还能捕捉到雌雄同穴的“情侣”。因为此时正是它们“赴约幽会”、弹奏“爱情曲”的美妙时光。夜晚捕捉以听鸣叫声为主,因为蟋蟀整夜至黎明鸣声不断,可手持电筒寻声觅踪,判定虫品的优劣。通常声音响亮宽宏,偶尔叫几声者,或间隔时间较长者为上品;声音低沉无力,连续不断鸣叫者定是劣品。

捕捉蟋蟀特别要注意安全。常闻蟋蟀迷为求虫心切,乱翻屋基墙角,造成坍塌倒屋或被毒蛇虫蝎咬伤事件;在农村乡野捕捉时,更要注意对农作物的爱护,切莫为了捉虫,毁坏庄稼;在城市园林、庭园捉虫,千万不要破坏绿化。

斗蟋要适度玩物不当,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南宋宰相贾似道是“玩虫丧国”的侯臣,史称“蟋蟀宰相”。明朝重臣马士英玩虫误国,大损国力,步贾似道后尘,史戏称“蟋蟀相公”。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曰:“吴越浪子,有酷此戏,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古人玩蟋有三个境界:一曰“留意于物”,如贾似道、马士英之流,玩虫误国;二曰“以娱为赌”,把斗蟋作为赌博的手段,此乃“贾之流毒”;三曰“寓意于物”,此为最高境界,多文人雅士所为。“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只有后者才能使斗蟋成为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娱乐。

大自然的舞姬——蝴蝶

寒冷的冬天离去,春天悄然而至,不经意间春风吹绿了禾木,“蝴蝶忽然满芳草”(李白《山人劝酒》),随处都是春的气息与娇艳。在迷人的春光中,或漫步林间山野,看“山蝶成群争绕蕙”(唐钱起《登刘宾客斋》);置身溪边水畔,观“峥嵘洲上飞黄蝶”(唐张谓《别韦郎中》。流连大自然中,回味着“鸟啼三月雨,蝶舞百花风”(唐姚合《寄安陆友人》)的情韵。此时此景,你也许会倍感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百花争艳而由衷地赞美蝴蝶——美的精灵。蝴蝶的美,使得人们如醉如痴地喜爱它。

蝴蝶自古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在诗词中经常提到蝴蝶。蝴蝶最早见于文学作品,恐怕是先秦散文名著《庄子》。庄周梦蝶即为其中有名的一篇。文中述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栩栩然蝴蝶”,“不知周也”。等他醒来,惊奇地看到自己是庄周。因此,他糊涂了,不知是庄周做梦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这个寓言是要说明,蝴蝶与庄周、物与我,本来就是一体,没有差别,因此不必去追究。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诗中充满对亡友的追思,抒发悲欢离合的情怀,诗中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喻物为合,而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喻物为离。唐祖咏《赠苗发员外》中有“丝长粉蝶飞”的诗句,说的就是尾突细长如丝、婀娜多姿的丝带凤蝶。蝴蝶由于色彩鲜艳,深受人民的喜爱。在历代艺术作品中,以蝶为题材的很多,如在明、清二代,蝶和瓜构成的图案代表吉祥,蝶和花卉配合使画面生动而自然,成对的蝶代表爱情的象征。这些都是民间习惯上所采纳的而一直沿袭下来。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以男女主人公化为一对蝴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写成的一曲《梁祝》,感动了全世界不知多少人。其中“化蝶”一段的旋律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化做比翼齐飞的蝴蝶。《梁祝》已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于在织物、刺绣、邮票以及工艺品中能看到的蝴蝶图案就更多了。艺术家们利用美丽多姿的蝶翅拼贴成各种艺术画,或制作成大型的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这种壁画19世纪在欧洲曾经流行一时。更有一些人利用蛋清将鳞片和花纹粘贴在壁上或布上拼贴成画。

蝴蝶生态园将活的蝴蝶饲养在蝴蝶生态花园的网室或棚房,棚内花香蝶舞的奇妙庭园景观可供游人观赏。例如日本的上野市多摩动物园内建有“昆虫生态园”,外观似展翅欲飞的绢蝶,里面放养着十几种近千只五彩缤纷、翩翩飞舞的蝴蝶,供游人观赏和享受,其情境之美令人陶醉。

蝴蝶是一类重要的授粉昆虫,从某种意义上讲,蝴蝶比某些蜜蜂传粉更为有效,因为蝴蝶通常只取食花蜜,其身体各部位带有的花粉即可进行有效传粉,而蜜蜂花粉篮中的花粉对植物来说是无效的。但可惜人们习惯认为蜜蜂有专门的花粉篮,是最有效的传粉昆虫,从而忽视了对蝴蝶传粉及其与花协同进化的研究。尽管GRANT早在1949年就已注意到了这种空白,但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国外有一些论文叙述并讨论了传粉蝴蝶的类群(如斑蝶、蛱蝶、凤蝶、灰蝶、弄蝶等),蝴蝶寻找花蜜的机制(如颜色、花形、气味等)以及某种植物(如舌唇兰、七叶树、马利筋等)上蝴蝶利用的花粉类型研究。据报道,七叶树分泌的花蜜对蜜蜂有毒,仅能靠蝴蝶传粉;舌唇兰也主要由蝴蝶传粉。由于这些研究十分有限,以至于无法评价蝴蝶的传粉作用,也难于探讨蝴蝶与其传粉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田原之中的歌唱家——蝉

盛夏炎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还往往会使人追忆起儿时的情景。夏季,当一阵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碰上好运气,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仅有200种。它们在自然界出现的时间前后不一。蟪蛄,体长约2厘米,全身黑褐色。蟪蛄是最早登台的歌唱演员,鸣声尖而长,连续不断。

蚱蝉又叫知,鸣蝉,在这个小家族中个头最大了。体长约4厘米,浑身漆黑发亮,鸣声粗犷而洪亮,鸣声高亢响亮,像是女高音。不过,它们的声音有点刺耳,中午时分,当群蝉齐鸣时,颇有扰人休息之嫌。

鸣鸣蝉个性孤僻,只在山区分布,叫声总是“呜呜呜……哇”的悲哀凄惨的声调,好像是在哭泣。

伏了蝉到夏至时才登台歌唱,“伏了、伏了”地连声不停,伏天刚到,它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伏了”。也许它是好意,提前告诉人们伏天就要结束了,请做好天气变凉的准备。

寒蝉,体长约2.5厘米,头胸淡绿色,因它在深秋时节叫得欢,故又称秋蝉。寒蝉入秋才开始鸣叫,它们的歌唱才是这场“蝉声系列音乐会”的压轴曲。不过它们只是“滋滋滋”地一个音符,唱得太单调,其艺术水平实在不堪担负压轴的重任。

蝉之所以能鸣叫,是因为它的腹部有一对鸣器,由鼓膜和鼓膜组成,当膜内发音膜收缩时,便产生声波,发出嘹亮的声音。不过鸣器只有雄蝉才有,雌蝉是“哑巴”。

蝉属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类。一般生活史都较长,2~3年完成一代。最著名的种类要数美国的17年蝉,此外还有3种13年蝉,它们都是昆虫中的寿星。蝉的生活方式较为奇特。夏天,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后若虫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栖身。在土中,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汁液为生。它们要经过漫长的若虫期。老熟幼虫爬出洞穴后,慢慢爬上树干,然后自头胸处裂开。不久,成虫爬出蝉壳,经阳光的照射,翅膀施展、干燥。羽化过程约需1~3小时。成虫飞向丛林树冠,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树木枝干吸食汁液,对林木、果树等造成危害。成虫性成熟后,雄虫开始鸣叫,吸引雌性进行交配。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完卵后也相继死亡,从而完成其传宗接代的使命。

捉蝉不同于捉其他的鸣虫。蝉有趋光性,当夜幕降临,只需在树干下烧堆火,同时敲击树干,蝉即会扑向火光,此时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稳,非常有趣。

点水飞龙——蜻蜓

蜻蜓体态修长,飞行灵活敏捷,色彩艳丽,体态优雅,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常在白天活动于田野、园林等场所。大多数蜻蜓体长30~90毫米,少数种类可达150毫米,而有的种类则十分纤细,体长不足20毫米。人们引用的成语“蜻蜓点水”,实际上是指雌虫在交配后的产卵现象,每在水面点一下,就产1粒卵,动作很快。

蜻蜓大家都非常熟悉,从我们很小的时候起,蜻蜓就成了我们嬉戏的伙伴,小孩子十之八九爱捉蜻蜓玩,特别是在夏季雨前或雨后,成群的蜻蜓在低空中盘旋飞舞,逗得孩子拿来树枝、草帽、扫帚甚至衣服边追边打。其实,这种活动实在不值得提倡,因为蜻蜓是一种益虫,其成虫和稚虫均为捕食性。各种小形飞虫都是蜻蜓的美味佳肴,蚊、蝇、叶蝉、小形蛾子、蝴蝶、虻类等来者不拒,据说,一只马大头蜻蜓一天内能吃近1000个小飞虫。一只蜻蜓能在l小时内吃掉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蜻蜓幼虫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

种类与分布蜻蜓属于昆虫纲、蜻蜓目,它的英文名称是dragonfly。世界已知约5000种,我国已记载400多种。全球广泛分布,多数种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除了南、北极之外,蜻蜓几乎无处不在。大型的蜻蜓多分布于热带地区。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只采自婆罗洲的大型蜻蜓,体长108毫米,翅展193.8毫米。蜻蜓主要有两个亚目:(1)均翅亚目(豆娘亚目):身体细,两对翅的形态很相似,休息时四翅直立在背上;(2)差翅亚目(蜻蜓亚目):体粗壮,后翅基部比前翅宽,休息时两对翅平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