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利尿作用洋地黄糖甙对心力衰竭伴水肿病人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直接作用:洋地黄糖甙抑制肾小管钠的重吸收,产生钠利尿作用。抑制肾小管细胞的Na+-K+-ATP酶,降低水、钠的重吸收,也产生利尿作用;神经激素的调制作用:如上所述,洋地黄糖甙具有神经内分泌的调制作用尤其是促进ANP的分泌,增加受体对ANP的敏感性,增强ANP的利尿作用;血液动力学作用:洋地黄糖甙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醛固酮分泌减少,因而产生明显利尿作用。
6.血流动力学作用心力衰竭时,心排出量减少,外周血管灌注不足;心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全身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心脏后负荷加重,导致心脏做功增加,耗氧量增加。洋地黄糖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排出量增加,外周血管灌注增多;并且,洋地黄糖甙使心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增高,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功能得到改善。因此,洋地黄糖甙的中度正性肌力作用和神经内分泌调制作用相结合,是目前一个较理想的正性肌力药物。
7.对心肌代谢的影响洋地黄糖甙的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对衰竭且能量储备不足的心肌不利;但正性肌力作用可使扩大的心脏缩小,室壁应力降低,根据Laplace关系,耗氧量减少;况且,洋地黄糖甙减慢心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故其总的净效应是降低氧耗量,改善心肌的代谢。
8.对心脏电生理作用洋地黄糖甙的心脏电生理作用是复杂的。不同剂量,不同的体液状态(如钠、钾、钙的浓度),对心脏的不同部位或特殊组织的影响相当悬殊。主要概括如表16-1。
(二)药物动力学
已知对心脏有典型正性肌力作用和电生理作用的洋地黄类药物有300多种。虽然它们的药效学作用基本是类似的,但其药物动力学存在很大的差别。下面讨论临床常用的几种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1.地高辛(digoxin)此药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最常用的洋地黄制剂。口服吸收率约55%~75%,口服后30min起效,峰效时间1.5~5h,生物利用度约为67%,平均半衰期36~48h,血浆结合率为20%~25%,其余部分以游离状态存在。肾功正常者半衰期约36~48h。主要以原型从肾排泄,部分病人排泄一定量的相对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二氢地高辛(dihydrodigoxin),每天排泄体存量的1/3。地高辛的肾排泄与肾小球滤过率成正比例。因此,与肌酐清除率成正比例。故肾功衰竭病人,应根据肌酐清除率决定地高辛的用量。未用地高辛者,若不用负荷量,开始就每天给维持量(0.25mg),则药物的血浓度逐渐升高,在4~5个半衰期后,即大约7d,达到稳态的高平浓度。若每天摄入量与排泄量相当时,则血药浓度保持稳定状态。地高辛具有高度与组织结合的特性,不易被血液透析从体内清除;同样,心肺旁路(体外循环)、交换输血仅能从体内清除少量地高辛。临床观察证明,显着肥胖患者,在大量丧失脂肪组织(体重减轻)后,虽然地高辛用量不变,血浆地高辛浓度和药物动力学基本相同,这可能由于地高辛在脂肪组织中的浓度很低,故在考虑地高辛用量时,主要根据患者的瘦体质块,即肌肉重量,决定其用量。婴儿与儿童地高辛的吸收和排泄与成人相同,若以每公斤体重计算,地高辛的用量要比成年人大些。胎儿脐静脉血与服用维持量地高辛母亲的静脉血地高辛的浓度相似,说明此药能通过胎盘。
地高辛与许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尤其在服用维持量地高辛时,若加用奎尼丁,可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约2倍,易发生地高辛中毒性心律失常(digoxin-toxicrhythmdistur-bances)。奎尼丁对地高辛的排泄半衰期无明显的影响,可能与奎尼丁把地高辛从外周结合部位置换出来有关。因此,地高辛与奎尼丁合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并注意观察。
2.β-甲基地高辛(β-methyldigoxin)是新的半合成的洋地黄糖甙,地高辛的甲基衍生物。比地高辛更容易为肠道所吸收,起效快,毒性低。其适应证与地高辛相同;但用地高辛无效者,改用此药可能有效。此药除从肾排泄外,一部分通过肾外途径清除,故用于肾功能不全者相对安全,但也必须慎重。
3.洋地黄毒甙(digitoxin)是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比较常用的药物,在肾功能严重障碍时,用此药比地高辛更适合。此药口服后在胃肠中几乎全部被吸收,生物利用度几乎为100%.口服后约1h血药达峰浓度,2~4h开始生效,最大效力时间为8~12h。此药97%与白蛋白结合。与地高辛比较,肾排泄相当少;主要在肝脏代谢。在人类地高辛不是洋地黄毒甙的代谢产物(约8%)。此药约26%进入肠-肝循环,此循环可为树脂(resins)如消胆胺所阻断,中度加速洋地黄毒甙的排泄。增加肝脏线粒体酶系统活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和保太松,能加速某些病人的洋地黄毒甙代谢。洋地黄毒甙在血浆的半衰期通常为4~6d,无论肾功如何,不用负荷量,每天用维持量洋地黄毒甙,将可逐渐地到达洋地黄化。但最终达到高平浓度时间需3~4周。因此药主要在肝脏代谢,故肝功不全者须慎用,最好选用地高辛。
4.西地兰(cedilanid或毛花甙丙lanalo-sideC)此药是最常用的起效迅速的洋地黄糖甙。其结构与地高辛基本相同,只是终末部分附加糖基,但因此导致胃肠吸收不良,故只能肠外用药,临床主要为静脉注射。起效时间为10~30min,峰效时间为1~2h,平均半衰期约33h,除快速起效外,药效学与肠外用地高辛相似。
5.毒毛旋花子甙G(strophanthinG或哇巴因ouabain)是目前临床较常用的快速起效的洋地黄糖甙,口服吸收不良,常为静脉用药。静注后5~10min起效,峰效时间为0.5~2h。正常人半衰期约21h,体存量每天以固定比率排泄。此药主要以原型经肾途径排泄,正常人尿排泄平均为静脉用量的47%,粪便排泄平均为33%,其中经胆管排泄平均仅5.4%.此药不用负荷量,仅给规则维持剂量。连续用药,其半衰期可逐渐延长4~5倍(即4~5d)直至达到高平浓度。故在临床应用此药2~3d以后,剂量应减半或隔日1次,肾功不全时,半衰期延长。
6.毒毛旋花子甙K(strophanthinK)此药药物动力学与哇巴因相似,其药效学和毒性仅为哇巴因的1/2。
7.铃兰毒甙(convallatoxin)由铃兰叶或花中提取制得,其化学结构和生理特性与毒毛旋花子甙K相似,此药皮下注射作用缓慢,效果较差;而口服活性明显下降,故只能静脉用药,静注经5~10min见效。1~2h最大作用,作用维持时间较久(5d后完全排除),对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和心率减慢作用较其他洋地黄糖甙强,故对心房纤颤病人有效,常用静脉注射每次0.1mg,每日2~3次。1~2d后改为维持量,每日0.05~0.1mg。此药若静注过快,可引起休克。
8.强心灵(黄夹甙,thevetin)从黄夹竹桃或海芒果果仁中提取的强心药。其作用与地高辛和毒毛旋花子甙相似。有片剂(每片0.25mg),可代替地高辛作为一种中速口服强心药,一般于口服后2h起效,4~8h达峰效,维持时间为4~7d;静注后10~30min起效,1~2h后达峰效,约3h后作用逐渐消失,根据病情可于4~12h后重复注射一次;24h内不宜超过2次。
9.福寿草(冰凉花,侧金盏花,adoniside)为福寿草或春福寿草的全草或根的浸剂。有强心利尿和镇静作用。可代替西地兰或地高辛。总甙可由胃肠道吸收,口服0.5h起效,4~6h达最大效应,维持时间为1~3d,每日排泄量约为体存量的1/3,冰凉花总甙片口服一次为0.5mg,2~3次/d。
(三)影响疗效或毒性的因素
1.基础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晚期严重心脏病,更可能发生局部心肌缺血,能量储备和供给缺少;心肌纤维化和心室扩张使浦氏纤维受到伸张,有导致自律性增加的倾向。在有基础心脏病患者,可呈现自律性增加和室性异位活动。许多缺血、心肌或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洋地黄的作用是叠加在这些疾病已存在的电生理学不稳定、冲动形成或(和)传导异常基础上,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小剂量尚未达到最低疗效的洋地黄剂量,即可发生中毒性心律失常、心肌炎,尤其风湿性瓣膜病伴风湿性心肌炎时,小剂量洋地黄即可引起中毒。某些合并离子紊乱的代谢性疾病,可影响洋地黄的疗效和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洋地黄糖甙的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肌的耗氧量,然而对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在Laplace关系的基础上,降低室壁张力,可降低耗氧量,故洋地黄治疗可能有益;但对于那些尚处于心功能代偿而心室扩大的病人,有时可使心功能恶化。但是晚近的研究发现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病人,即存在神经激素活动异常,洋地黄的神经内分泌调制作用,可能有改善左室功能的作用。因此,洋地黄用于多数心功代偿病人可能有益,但需进一步临床研究确定。
2.离子紊乱
(1)钾:血清钾浓度升高,心肌的地高辛浓度降低。Goldman等指出,高钾对正常狗心脏,除减少地高辛结合外,还抑制正性肌力作用。低钾缩短浦氏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缩短室性早搏的耦联间期。过量的洋地黄和极低或极高的血清钾能抑制房室传导。心力衰竭时,利尿剂和胰岛素的应用,肾脏疾病,酸碱失衡,均可使体内钾稳态发生明显改变。
(2)镁:有证据表明,镁盐可减少洋地黄诱发的钾从细胞内流出,用镁盐可抑制地高辛诱发的心律失常,低镁血症易于发生洋地黄中毒。因镁是Na+-K+-ATP酶激活所需的因子,故缺镁加重洋地黄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其结果导致更明显的细胞内K+减少,Ca2+增加。K+减少,静息膜电位降低,心脏的自律性和兴奋性增加,冲动传导减慢,形成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基础;并且,镁是天然的钙拮抗剂。缺镁将导致细胞内钙进一步增加,产生震荡后电位,极易发生反复发作性心律失常。此外,缺镁导致肾小管排泄地高辛减少(约50%),缺镁常伴有低钾血症,均易引起洋地黄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3)钙:血清Ca2+升高增加心室的自律性,并与洋地黄有协同致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证明,高钙血症患者,小剂量哇巴因引起室性异位活动;而洋地黄中毒病人,用钙螯合剂治疗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给高钙血症病人用洋地黄,或给洋地黄化病人,胃肠外用钙剂,需警惕增强机体对洋地黄的敏感性问题。
(4)钠:洋地黄与细胞膜成分特异性结合的程度决定于Na+和K+的浓度,细胞外低钾和高钠促进结合。研究亦表明,低钠血症时因Na+缺少,减少地高辛与心肌结合,影响地高辛的作用。
3.酸-碱失衡洋地黄的敏感性与酸碱失衡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氢离子浓度的明显改变,将导致体内钾的稳定性改变,影响洋地黄糖甙与心肌结合。酸中毒时,细胞内钾的改变,似乎不增加洋地黄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细胞外高钾,可使心肌对洋地黄的毒性更有抵抗力,可掩盖洋地黄中毒;一旦酸中毒纠正,细胞外钾浓度降低,则可显示洋地黄毒性作用的表现,值得临床注意。同样,酸碱失衡将影响血清游离Ca2+浓度,碱中毒时,Ca2+浓度升高,导致心肌自律性增强,然而碱中毒本身似乎并不引起心肌自律性的改变。
4.老年人老年人对洋地黄敏感性增加。一些作者认为,增龄本身是发生洋地黄中毒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地高辛排泄减少,体内半衰期延长,血浆浓度升高,增加洋地黄中毒的危险性。老年人常伴有晚期心肺、肾疾病和神经功能障碍;并且同时服用药物种类增多,这些均易导致洋地黄过量或中毒。
5.肾功能障碍肾小球过滤率明显降低,地高辛以及主要以原型从肾脏排泄的洋地黄制剂的尿排泄减少,清除半衰期(T1/2)延长,血浆地高辛浓度升高,易引起洋地黄中毒。血液透析可引起暂时性低钾,血清镁明显改变;并且,透析后容量分布减少,洋地黄浓度升高,有增加洋地黄诱发心律失常的倾向。
6.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改变洋地黄的药物动力学。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地高辛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明显延长,易导致洋地黄中毒;而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可能地高辛的分布空间扩大,血清地高辛浓度倾向于降低。实验证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Na+-K+-ATP酶活性较高以及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可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对洋地黄的抵抗;反之,甲状腺功能低下时,Na+-K+-ATP酶活性降低易引起洋地黄中毒。
7.肺疾病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症常激发心律失常,且此种心律失常极难与洋地黄诱发的心律失常相鉴别,报告1组严重呼吸衰竭病人,18例因呼吸衰竭而发生的心律失常与地高辛中毒诱发的心律失常相似;但此时测定的血清地高辛浓度,若在可以诱发地高辛中毒的浓度以下,提示肺部疾病所致。低氧血症是对洋地黄敏感的重要因素,即使在相当低的地高辛浓度时,亦易出现洋地黄中毒表现。稳定的慢性肺疾病患者,同样发生洋地黄中毒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利尿导致低钾及代谢性碱中毒,两者均易导致洋地黄中毒。
(四)药物相互作用
洋地黄类药物与其他药合用,可通过药物相互作用,减弱或增强洋地黄药物的作用,甚至导致中毒,应用时需注意。
1.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相互作用
(1)增大强心作用或中毒:髓袢利尿剂:通过利尿,使体内缺镁、低血钾,易导致心律失常。左旋多巴、儿茶酚胺:儿茶酚胺诱发室性自律性增加,与洋地黄致心律失常有协同作用,故合用拟交感神经药时,可增强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
(2)减弱强心作用,促进缓脉和中毒作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的收缩力,减弱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降低心率和减缓房室传导,加强洋地黄的毒性作用;钙拮抗剂(尤其异搏定);其负性肌力作用降低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促进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利血平:增加地高辛血浓度,减慢心率;抗心律失常药:此类药物有负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加重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