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抑制强心作用,掩盖洋地黄中毒:抗醛固酮药物,主要由于血钾浓度升高,减少洋地黄糖甙与心肌结合,抑制正性肌力作用,延缓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钾制剂,用钾制剂可引起高血钾,其作用与抗醛固酮药相似。
2.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相互作用
(1)吸收的相互作用:降低地高辛血药浓度:制酸药、缓泻药、灭吐灵、新霉素、苯妥英钠、消胆胺,这些药物主要是影响地高辛的胃肠道吸收,导致地高辛的血药浓度低。增高地高辛血药浓度:抗胆碱药物和抗生素。后者因肠道菌群的改变促进吸收。降低洋地黄毒甙血药浓度:制酸药、消胆胺、降脂2号树脂,这些药物主要影响胃肠道吸收。
(2)肛肠循环阻断:消胆胺、降脂2号树脂,主要阻断肝肠循环使肠道中再吸收洋地黄毒甙减少,降低地洋地黄毒甙血药浓度。
(3)体内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升高洋地黄毒甙浓度:高浓度的保泰松、华法令、甲磺丁脲、去脂乙酯(安妥明),使洋地黄毒甙的血浆浓度升高。然而,常用量的上述药物对洋地黄毒甙影响不大。升高地高辛浓度:奎尼丁、异搏定。
(4)代谢的相互作用:降低洋地黄毒甙浓度:此药在肝脏代谢,诱导肝脏线粒体酶系统活性增加的药物,如苯巴比安、苯妥英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安体舒通,均可使其代谢加快,血药浓度降低。升高洋地黄毒甙浓度:抑制肝脏线粒体酶系统活性的药物,如保泰松等,可减缓洋地黄毒甙的代谢,使血药浓度升高。
(5)排泄中的相互作用:抑制洋地黄类药物在肾小管排泄的药物,如奎尼丁、异搏定、安体舒通、胺碘酮可使地高辛、β-甲基地高辛、洋地黄毒甙的血浓度升高;促进地高辛在肾小管分泌的药物,如肼苯达嗪、硝普钠,可降低地高辛浓度;降低肾血流量和肾小管分泌地高辛的药物,如卡托普利等,可使地高辛的浓度升高,但此时因血清钾也升高,可不必减量。
(6)与麻醉药的相互作用:实验研究提示,几种麻醉剂具有致心率失常作用,这一作用可与洋地黄起协同作用,增加心室自律性,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如环丙烷、琥珀胆碱;全身麻醉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可引起机体对洋地黄敏感性的变化,导致心律紊乱。
(7)与儿茶酚胺、拟交感神经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儿茶酚胺能增加室性自律性,它和洋地黄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相加,可致心律紊乱,故给服洋地黄药物的病人加用拟交感神经药,需考虑有增加异位起搏点自律性的问题。
(8)与血管扩张药的相互作用:血管扩张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肾功能。并且,如上所述,某些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促进肾小管的地高辛分泌,降低其血浓度。但是血管扩张药使血管扩张,常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神经激素进一步异常,对心力衰竭不利;洋地黄有抑制交感神经作用,并通过心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恢复或正常化,调制神经内分泌的异常,故目前看来,两药合用,可能有益作用大。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全部心室扩大的收缩功能障碍的心力衰竭,包括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者和舒张功能障碍合并收缩功能障碍者。
(2)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尤其伴有收缩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者。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可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在70~80次/min左右,疗效不满意时,可与其他药物合用,如无明显心力衰竭患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若无必须用直流电复律指征患者,可用洋地黄减慢心室率或转复为窦率。因用洋地黄后,一般不宜再做直流电复律。未用洋地黄制剂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若伴有室性早搏,又无低血钾、缺镁等易引起洋地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因素存在,可试用洋地黄。因有时重度心力衰竭本身也可引起室性早搏。此种室性早搏随着洋地黄的应用,心衰好转而减少或消失;否则,需停用洋地黄,寻找原因,对因治疗。
(3)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临床研究证明,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已有明显神经内分泌异常,此种异常可使心力衰竭从早期的“适应性”阶段,发展至“适应不良”,而出现预后不良的临床心衰。小剂量地高辛仅有轻度正性肌力作用,它的神经内分泌调剂作用,可能有延长心力衰竭的“适应性”阶段,使心力衰竭患者的寿命延长;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2.禁忌证
(1)洋地黄中毒:一旦确定为洋地黄中毒,应立即停用任何制剂洋地黄,并给予加速地黄排泄或对抗其毒性的药物治疗。若严重心衰仍须正性肌力药物治疗只好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并尽可能选用无增加洋地黄类药物毒性作用的药物。
(2)窦性心律的单纯二尖瓣狭窄: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关键问题在于血流通过二尖瓣障碍,左房容量、压力负荷过重(左房衰竭),因而引起肺淤血,而左室功能正常。洋地黄糖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不能增加左室排出量,也不能改变左房容量、压力和排血量,其结果将导致肺淤血加重。
(3)特发心肌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或特发性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因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也增强肥厚的流出道部分收缩,加重流出道狭窄。但在疾病晚期,左室扩大,肌力衰竭超过阻塞时,或室上性心律失常合并快速心室率时,用洋地黄糖甙可能有益。
(4)旁道下传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因洋地黄糖甙缩短旁路的不应期,可导致心房激动下传心室更加速,加速房室折返。若心房下传的激动落入心室的易损期可引起室颤。若无明显心力衰竭,可用抑制旁路传导的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心律平、胺碘酮等;若伴有严重心衰,必须终止心律失常时,可用直流电复律。
(5)室性心动过速:洋地黄糖甙的电生理作用,不但不能抑制室速,且可使其加剧为心室颤动。故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中,若不能排除室性心动过速,如在宽QRS心动过速时,最好不首选洋地黄。
(6)缺镁、低钾所致的尖端扭转型室速:此型室速洋地黄糖甙治疗无效,且可导致室颤,补充镁和钾是根本的治疗;直流电复律,用异丙基肾上腺素,也有报道用利多卡因,可暂时中止此种心律失常。
(7)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糖甙抑制房室传导,可加重房室传导阻滞。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此综合征特点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传导阻滞,常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或慢快综合征。洋地黄糖甙可加重这些异常。甚至在慢、快综合征的心房纤颤伴快速心室率时,最好慎用洋地黄。此综合征若合并心力衰竭,最好是在安装心脏起搏器之后,应用洋地黄。
(9)单纯性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此种情况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洋地黄糖甙不能改善左室排血量,减轻心力衰竭,反而可能使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加重,心力衰竭恶化。临床经验证明,此种情况用洋地黄,亦极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3.慎用证
(1)急性心肌梗死(AMI):虽然临床研究证明,有左室功能降低的AMI早期,用地高辛可改善左室功能,并无明显增加心肌缺血的证据;但因洋地黄糖甙对坏死的心肌无作用,增加正常心肌的收缩力,因而增加心肌收缩不协调性,并增加心肌耗氧量,故主张在AMI的24h内,尽量不用洋地黄,但若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伴快速心室率或AMI前即有心室扩大,心力衰竭者,即使在AMI早期,用地高辛有益,然而,AMI时,缺血心肌对洋地黄敏感性增高,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故应酌减洋地黄用量。
(2)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在多数情况下,心肌的收缩功能正常,只是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阻,舒张期容量减少,压力升高,代偿性心动过速。用洋地黄不能增加心排出量,反之,减慢心率会降低心排出量,故用洋地黄无益。但若有心肌受损伤、收缩力降低或(和)合并心房纤颤伴快速心室率时,用洋地黄可能有益。
(3)无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此病多为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用洋地黄无益;晚期出现心室扩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伴快速心室率时,可用洋地黄并合用改善舒张功能药物。
(4)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早期多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所致,用洋地黄不能改善左室功能。在病程的较晚期,出现心室扩大,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时,洋地黄可与改善左室舒张功能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合用。
(5)肺心病:此病常合并低氧血症,对洋地黄糖甙的敏感性增高,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必须用洋地黄时,需注意治疗或纠正影响洋地黄疗效和毒性的因素,其用量应根据情况酌减。
(六)剂量和用法
目前常用的洋地黄制剂可分为快速作用类药物,如毒毛旋花子甙K,毛花甙丙(西地兰),主要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时,以及心力衰竭合并室上性心律紊乱伴快速心室率的患者;缓慢作用类洋地黄制剂,如口服地高辛、洋地黄毒甙,主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各种洋地黄制剂的用量参看表16-2。应当注意洋地黄治疗量个体差异很大,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因此洋地黄的治疗必须个体化,不能机械地沿用常用的负荷量和维持量,必须根据病人情况及其病情变化,尤其血离子和肾功的改变,随时调整用量;并且,洋地黄的治疗与中毒剂量相差较少,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洋地黄过量与中毒的征象,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洋地黄的强心作用与体内蓄积的剂量呈线性正相关,即在治疗剂量的范围内,随着体内蓄积的洋地黄剂量增加,强心作用加强。因此,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采用无负荷剂量(noloadingdose)疗法和负荷剂量(loadingdose)疗法(见表16-2)
无负荷剂量疗法:即每天给予常规维持量,药物在体内逐渐蓄积,达到有效治疗剂量(负荷量)。若每天保持用量不变,体内总量将保持在稳定状态。若改变每天维持剂量,可调节体内总量。如每天用地高辛0.25-0.5mg,若胃肠道吸收率为75%,肾功正常者每天排泄地高辛约37%,则经过4-5个半衰期,即6-8d,体内蓄积可达到负荷量,体内总量大约为0.67-1.35mg。若维持量不变,体内总量亦稳定。地高辛的排泄与肾小球滤过率或肌酐清除率呈线性相关。肾功能不全时,地高辛的半衰期延长,故用量应根据肾功能情况减少。
当前,由于应用强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神经激素拮抗剂(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早期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治疗,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可用地高辛无负荷剂量疗法。每天用0.1mg洋地黄毒甙的无负荷剂量疗法,也可逐渐达到负荷剂量,但需4-5个半衰期,即3-4周才能达到。对严重肾功能障碍而心力衰竭相对稳定患者,可考虑此疗法。
负荷剂量疗法:即在短期内(1-3d)给予负荷剂量,以迅速控制心衰。短期内取得较好的疗效然后给予维持量。此疗法适用于急、重症心衰或心衰合并室上性心律紊乱伴快速心室率患者。但2周内曾用过洋地黄者不能用此疗法。
对婴幼儿地高辛的用法是:口服负荷量在早产婴儿为0.044mg/kg;小于2岁者为0.066-0.088mg/kg;大于2岁者为0.044-0.066mg/kg。每天维持量是体存量的25%-30%。
(七)疗效的判断
1.治疗有效及其临床表现因洋地黄的强心作用与体内蓄积的剂量呈线性正相关,故随着体内蓄积的增加,临床效果应越来越明显,体内蓄积到达病人个体的负荷量(每个病人有自己的最适负荷量)时,应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好转,心率减慢,尿量增多,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减轻或消失,肿大的肝脏缩小,心功能改善I级(NYHA心功分级)以上。无明显洋地黄副作用的表现。
2.剂量不足。因个体对洋地黄反应不同,故在洋地黄治疗过程中,不论用负荷或无负荷剂量疗法,若按常规估测,已应达到有效洋地黄体存量;但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有某种程度的加重。此时必须考虑有否影响洋地黄糖甙作用和中毒的因素存在,并加以治疗或纠正,观察心力衰竭症状有否好转;是否洋地黄剂量不足;是否为洋地黄过量。
剂量不足或过量有时难以判定,下列方法可有一定帮助,按压颈动脉窦:在将要发生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之前,颈动脉窦对刺激的反应可出现心律失常,如II度房室传导阻滞、加速性房室结心律、室性早搏或呈二联律。故若按压颈动脉窦,出现上述心律失常,预示洋地黄过量。血清洋地黄浓度测定: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洋地黄血清浓度,有助于判断洋地黄用量不足或过量。若测定血清地高辛浓度小于0.4ug/L,洋地黄毒甙小于1ug/L,提示所用洋地黄制剂量不足,地高辛浓度>1ug/L提示有过量可能。但必须注意采用时间和排除测定误差。小剂量西地兰负荷试验:在严密观察下,静注西地兰0.2mg,监测30-120min。若用药用患者自觉症状较前好转,心率减慢,室性早搏减少,可能为剂量不足;反之,若患者用药后症状无好转或加重,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加重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提示洋地黄过量。若判定为剂量不足,即可谨慎地增加用量,以达到满意疗效。
3.过量若体存量达到负荷量后,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按上述剂量不足的测试方法,判断为洋地黄过量,即应停药;并用促进洋地黄排泄措施治疗;若由于存在影响洋地黄作用和毒性的因素,导致洋地黄过量,可在排除有关因素的情况下,若临床又非常需要继续用洋地黄时可减少剂量,小心谨慎地继续洋地黄治疗。
(八)停药指征
除非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确证,小剂量洋地黄仅有轻微的正性肌力作用,而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调制作用,作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用于心力衰竭的全过程,否则,洋地黄在心力衰竭的应用,总存在是否应停药的问题,其停药指征大致如下。
1.洋地黄过量或中毒。
2.病因已清除:如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成形术或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应适时停用原先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洋地黄药物。
3.诱因已解除:如精神、体力的应激、感染、手术、分娩等,导致心力衰竭加重,需用洋地黄,这些诱因解除后,心功能已恢复到较好状态,可停用洋地黄。
4.长期应用维持量洋地黄患者,若心功能较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可作停用洋地黄试验。若停药后心功能仍保持稳定,可停用洋地黄。若病人遭遇应激,心力衰竭加重,可再用洋地黄。临床试验表明,部分病人停用洋地黄后,病情无变化;部分停药后,心力衰竭加重,此种病人需继续用洋地黄。
(九)应用洋地黄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