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力衰竭
45652300000029

第29章 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6)

阿托品:阿托品是治疗洋地黄中毒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唯一有效的药物。它可解除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加速房室传导,使心率增快,但对洋地黄直接对房室结的抑制作用及结下的传导阻滞无效。副作用有口干、烦躁、皮肤潮红、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和尿潴留。有青光眼患者慎用。一般开始用0.5-1.0mg静注,若有效,可用2-5mg加入5%-10%的葡萄糖液100-200ml静滴,尽可能维持心率在大于45次/min。有前列腺肥大或尿潴留时,可导尿。临床实践证明,因为上述副作用,阿托品常不能长时间持续静滴。

异丙基肾上腺素:此药作用于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窦房结和房室结,改善心脏传导阻滞,增加心率。但可增高心脏的自律性和心室的应激性,引起心律失常。故不能用于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异位心律失常病人。在用阿托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无效时,又不能及时进行起搏,可谨慎应用。临床经验证明,当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尤其心室率)>55-60次/min时,常诱发室性早搏,甚至室速,故对原无室性早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应尽量不要超过60次/min。常用方法是用异丙基肾上腺素0.1-0.5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最好是用微量输液泵,调节输注速度,控制心率在50-60次/min。

安置临时起搏器:洋地黄中毒引起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室率减慢,引起循环不稳定或反复发生阿-斯综合征者,需立即安装按需型临时起搏器,以挽救病人生命。

若异位节律与心室传导阻滞同时存在时,可选用上述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联合应用,如苯妥英钠加阿托品,利多卡因加阿托品;临时起搏成功病人,则可在起搏的保护下,选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

(6)洋地黄糖甙特异抗体的应用:目前已用特异性地高辛抗体治疗地高辛中毒。动物实验证明,地高辛和性抗体和地高辛特异性抗体及其片段均能够与地高辛结合,使地高辛与受体(心肌细胞膜Na+-K+-ATP酶)分离,形成抗体结合物而失去作用。故特异性地高辛抗体能够逆转洋地黄糖甙诱发的对心肌Na+-K+-ATP酶和单价阳离子活跃转运的抑制作用,抑制地高辛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逆转地高辛的毒性作用。已有许多用地高辛特异性抗体治疗地高辛中毒成功的报道。如报道1例因自杀而服22.5mg地高辛的严重中毒病人,输注纯化地高辛特异性Fab片段,使房室传导阻滞伴极度心动过缓迅速转为窦率,并逆转了顽固性高钾。除纯化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外,从羊的血清中分离并纯化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用木瓜蛋白酶进行分解,去除Fc片段,即得纯化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Fab片段;若用胃蛋白酶分解纯化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则得纯化地高辛特异性抗体F(ab,)2片段和完整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前二者在抗心律失常方面优于后者,且前二者分子量更小,能通过人类的肾小球,在某种程度上与地高辛结合从尿中排泄,加速地高辛的排泄。并且,纯化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Fab片段从肾脏迅速排泄,减少机体对外源性蛋白的免疫反应;而完整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不能从肾排泄,故虽然它与地高辛大量结合,但地高辛的半衰期明显延长。由于排泄缓慢,机体可能对其产生抗体,故已不主张应用。

地高辛特异性抗体Fab和F(ab,)2的用法,国内报道的是用药前常规作过敏试验,若皮试阴性,则在心电监护下,将F(ab,)2800mg用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如半小时后病情无任何好转,可重复注射1次,直至心律失常消失。一般情况下,总量为800-2400mg左右。国外少数学者,强调需根据地高辛服用剂量参考公式计算用量。Smith的经验是每1.28×10-6mmol/L地高辛血清浓度,提示体内需1mg地高辛被中和。

目前已在实验中研究地高辛单克隆抗体,将来可能具有更强效的逆转洋地黄中毒,而更少引起异种蛋白反应的新洋地黄糖甙特异性抗体应用于临床。

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一)正性肌力药物的分类

在没有更新的正性肌力药物问世之前,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正性肌力药物,前泽宏忠等将其分类如下。

1.cAMP信赖性

(1)促进cAMP合成:β-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2)抑制cAMP分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2.非cAMP信赖性

(1)抑制Na+-K+-ATP酶:洋地黄,详见本节第一部分;

(2)Na+流入促进剂:维司力农(vesnar-inone);

(3)钙敏感性促进剂:pimobendan。

(二)各类正性肌力药物的作用和临床作用

1.促进cAMP合成-β-受体激动剂

(1)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极似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可兴奋多巴胺能受体、β1受体和α-受体。对不同受体的兴奋主要随剂量而异。小剂量1-5ug/(kg.min)静滴时,主要兴奋多巴胺能受体,导致肾、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也有一定程度的强心作用,但心率一般无变化。这种多巴胺能血管扩张作用(sopaminegicvasodilation)选择性地分为吩噻嗪类,如冬眠灵和苯丙甲酮复合物如氟哌啶(haloperidol)所拮抗。稍高剂量5-10ug/(kg.min)静滴时,直接兴奋β1受体,主要为强心作用,增加心脏指数,而心率及总心肌耗氧量无明显改变;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肾血流量。Goldberg等给心力衰竭病人输注多巴胺2.1-5.8ug/(kg.min),观察到左室dp/dt增加58%,外周阻力降低,升高的肺阻力降低,心脏指数增加26%,而心率和总的耗氧量无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38%,肾血浆流量增加79%,钠排泄平均增加48%。大剂量,即>10ug/(kg.min)静滴,以兴奋α受体为主,导致外周阻力增加,后负荷增加,血压升高,心脑做功降低,肾血流量降低,并可诱发心律失常和心绞痛。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和苯苄胺阻滞多巴胺诱发的血管收缩作用。从上述可看出,可利用多巴酚丁胺不同剂量所产生的不同心血管作用,来达到不同情况下的治疗目的。

多巴胺可短期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伴低血压或休克(最好与巴酚丁胺或酚妥拉明合用),手术期间或术后心力衰竭(低排血量综合征)。临床观察表明,用于治疗术后低排综合征,多巴胺优于去上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

多巴胺只有静脉滴注的方法用药,最好是用微量泵输注。如上述,根据病情需要,输注相应剂量,以达到兴奋多巴胺受体和β-受体的目的。一般开始用小剂量,宜以1-2ug/(kg.min),以每3-5min增加1ug/kg,逐渐增至10ug/(kg.min)不能达到目的或维持一定程度血压时,最好与其他药物合用。如与多巴酚丁胺或酚妥拉明合用。若无输液泵或微量输液泵,可用10-20mg%浓度静滴,以每分钟8滴开始,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滴入速度,直至达到治疗目的,并再维持一定时间。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或停药。病情危急时,如血压测不到,可用多巴胺直接静脉推注,其用量一般5-10mg,可根据病情决定。

用药注意事项:在用药期间,需进行心电、血压等监护;少数患者在开始用多巴胺时,偶可发生血压降低。此时只要适当加快输入速度,即可使血压回升,然后再逐渐调整到要达到的剂量;若达到预期目的,应继续维持静滴,待病情好转后才逐渐减量。少数病人较长时间应用多巴胺后,有多巴胺依赖性,突然停药,可能血压再度降低;多巴胺的心电生理特点类似其他交感神经胺,易引起心率增快、室性心律失常。若用药前已有室性心律失常者,需慎重考虑;必须应用时,须根据情况,与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氟烷麻醉期间有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倾向,此时用多巴胺应慎重。多巴胺的心脏作用可为普萘洛尔等所对抗,血管收缩作用可为α-受体阻滞剂所拮抗。冠心病患者,多巴胺可诱发心绞痛;不应用于高血压并心衰病人;已有血管疾病患者,多巴胺可引起手指坏死,应尽量避免应用;某些病人,尤其在大剂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静滴时,若渗漏于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应及时更换部位,局部浸润注射含酚妥拉明5-10mg的生理盐水;此药不能与碱性药物混合静滴,否则影响其疗效,不可加入血浆或全血中使用;此外,已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氯仿、环丙烷等麻醉剂者忌用。不应同时与苯妥英钠合用,因可导致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2)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为人工合成的β1受体激动剂,化学结构上为异丙肾上腺素衍生物,作用与多巴胺类似,正性肌力作用比多巴胺强;但对α及β2受体作用轻微。增强心肌收缩力,但对心率影响不大,只有在大剂量时才使心率加快。对肾及肠系膜血管无直接扩张作用;但它使心输出量增加,也可使肾血流量增加;大剂量也可引起血管收缩。

此药适用于心泵功能降低伴有肺水肿,心排出量低下,左室舒张压升高,外周阻力增高的病人。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泵衰竭或休克,急、慢性心力衰竭,其他心源性休克及术后低排综合征等。

一般静滴从2-5ug/(kg.min)开始,逐渐增加至使心肌收缩力增加的最大剂量,约5-10ug/(kg.min)。用药后1~2min起效,10min左右达峰效。获得最适疗效剂量,应继续维持用药,直至病情好转或达到治疗目的。一般可持续用药7-14d;但持续用药24h后,即出现耐药性,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疗效。已经进行了间歇性治疗心力衰竭的试验,如每周给予48h多巴酚丁胺输注,观察3个月,病死率高于一般心力衰竭的病死率,故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多巴酚丁与多巴胺比较,引起心律失常较少,可有出汗,面部发热、潮红及恶心、头痛、不安等。不应用于特发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高血压、妊娠病人;不易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不应与碱性溶液配合,亦不可加入全血或血浆中应用。大剂量时,可引起心率增快、心悸和心绞痛。

(3)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作用比较:为了更好地选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需了解两者临床作用的不同点。

多巴酚丁胺升高心脏指数,降低左室舒张末压,而平均动脉压无变化;多巴胺也改善心脏指数,但无降低左室舒张末压的作用,且增高平均动脉压。因此,多巴酚丁胺对两个主要决定心肌耗氧因素,即心率和动脉压影响极小,且降低心室充盈压——一个左室大小的决定因素,故对低心排综合征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优于多巴胺。

对慢性低心排出量病人,调节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剂量,至达到相同心排出量时,多巴酚丁胺平均降低左室充盈压从3.33-2.66kPa(25-17mmHg),而多巴胺增加4.0kPa(30mmHg)。这说明治疗的目标是通过直接增强正性肌力作用,改善心室功能时,用心脏选择性更强的药物多巴酚丁胺更有优点。

给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逐渐增加输入剂量,使心排出量逐渐增加,比较两药的特点,多巴酚丁胺增加心输出量直至用量10ug/(kg.min)时,仍降低全身和肺阻力,左室充盈压,但对心率和心室应激性无明显影响。相反,多巴胺剂量逐渐增加到>4ug/(kg.min)时,虽然增加心排出量,但增加心室充盈压和应激性,如室早频率增加;>4ug/(kg.min)以后几乎对心排出量无进一步增加作用;>6ug/(kg.min)时,增加心率、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

两药均增加心率-收缩压乘积(一个心脏耗氧指标),但多巴胺比多巴酚丁胺增加更明显;而且在任一增加心率-收缩压乘积时,多巴酚丁胺增加心排出量几乎为多巴胺的2倍。两药以最适剂量延长滴注,仅多巴酚丁胺能保持升高的每搏量、心排血量、尿钠排泄、尿量和肌酐清除率。

小剂量1.2-2.5ug/(kg.min)多巴胺,通过作用于多巴胺能受体,选择性扩张肾和肠系膜血管;而多巴酚丁胺无此作用。然而在临床上,常为了获得充分的多巴胺正性肌力作用,而用较大剂量。此时多巴胺选择性扩张血管作用可被逆转。

对心排血量降低,伴明显低血压的病人,多巴胺以其较大的缩血管作用,优于多巴酚丁胺。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或血管扩张剂合用,常可达到最适血流动力学作用。

(4)依波帕胺(多巴胺异丁酯,ibopamine):依波帕胺是多巴胺衍生物,作为多巴胺的口服制剂而被开发应用。临床试验表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口服此药200mg,0.5-6h,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表明心脏指数,每搏容量指数及每搏做功指数有所改善;肺毛细血楔嵌压、平均肺动脉压、右房压有较明显降低,对心率-收缩压乘积无明显影响。用药后2h,去甲肾上腺素、肾素活性降低。患者呼吸困难减轻。然而,业已证明,长期用此类正性肌力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不利,此药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5)吡布特罗(吡丁醇,pirbuterol):此药属于一种拟交感神经胺,选择性较强地作用于β2受体,但也能兴奋β1受体,有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排出量,对心律影响不大。兴奋β2受体血管扩张,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降低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心肌耗氧量无明显增加,可增加运动耐量。临床研究表明,用此药20-30mg单剂口服后,心脏指数显着增加,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显着降低,体循环阻力降低。峰效时,心率、收缩压及右房压无明显改变,用药6h后,上述各参数恢复到基础水平。

用药宜从小剂量(5mg)开始,可逐渐增加到20mg,3/d。副作用可出现轻度一过性恶心、不安和震颤,减量可消失。

此药的临床应用问题与其他β受体兴奋剂相同,但耐药性出现较早,也限制其长期应用。

(6)沙丁胺醇(舒喘灵,嗽必妥,salbuterol):此药的作用类似异丙肾上腺素,但其作用较异丙肾上腺素弱,大约为其1/10-1/7,然而作用时间稍长。此药选择性兴奋β2受体,轻度兴奋β1有明显扩张血管,减轻前后负荷作用;也有中等强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作用,增加心率。临床常用作支气管扩张剂,也推荐用于重症心力衰竭,报道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口服此药后,血流动力学有改善。用法为4-8mg,3/d,口服。其副作用类似异丙基肾上腺素,但较轻,个别冠心病患者可诱发心绞痛,应停药,改用其他药物,必要时可与硝酸酯类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