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
乔托(1267-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和建筑师,被尊称为“意大利绘画之父”。
乔托1267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郊韦斯巴纳诺村一个农家。他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在田间原野长以大地为纸,木石为笔,以淳朴的心灵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以简练的笔法描绘自然。有一天,佛罗伦萨的名画家契马布埃(1240-1302年)前往韦斯巴纳诺途中,发现了这个在石板上画羊的牧童很有天赋,便收他为徒。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乔托进步很快,他不仅从古今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而且突破了中世纪绘画缺乏艺术生命力的缺陷,创作了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乔托曾在佛罗伦萨、罗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兰、波伦亚、比萨、维罗纳、费拉拉等地制作壁画。他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
在画家的工作室里,这个自然之子一有机会便挣脱呆滞死板的中古绘画传统的束缚,回到他取自大自然的纯真朴实中去,很快便“青出于蓝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契马布埃慧眼识乔托的故事,后来在诗人但丁所写的不朽之作《神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人类力量的空虚的光荣啊!
他的绿色即使不被粗暴的后代。
超过,也在那枝头驻得多么短促啊!
契马布埃想在绘画上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现在得到彩声的是乔托,
因此那另一个的名声默默无闻了。
从1305年到1308年,乔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8幅连环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所有壁画至保存完好,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座教堂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宝库之一。在阿累那教堂众多的壁画中,最着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最有名的杰作。
《犹大之吻》是《圣经》中一个有名的故事:一年一度的逾越节到来了。耶稣的门徒加略大人犹大同敌人勾结,得到30块银币的赏钱。答应通风报信,抓捕耶稣。在逾越节晚上,耶稣同12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指出,你们中间有人出卖我。犹大听了十分惊恐,提前离席溜出去送情报。不久,这个叛徒领来一队兵丁。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犹太人中的文士和律法师)的差役。他们打着灯笼、火把,带着武器,冲进了客西马尼园。犹大走在前头,直奔耶稣,按约好的逮捕暗号,上前与耶稣亲吻。耶稣当场点破了犹大这一诡计。耶稣的门徒见状大惊。门徒彼得纵身上前,抽刀便砍。门徒约翰当场砍掉了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右耳朵。
乔托给这个传统题材赋予了新意,画面上展现的耶稣已不是神灵,而是一个面对叛徒告密的凡人,一个甘心为理想从容赴难的伟人。当犹大伸臂搂住耶稣,撅起嘴巴要与耶稣亲吻的时候,耶稣以意味深长的目光逼视犹大的眼睛。这深邃的目光便是乔托向世人推开的一扇心灵之窗,在中世纪绘画中它已关闭了近千年之久。
当冲突发生,危难降临时,耶稣镇定自若,有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他是这组壁画中一脉相承的主题——人应当严守美德,以德报怨,坚忍不拔地对付灾难和痛苦。乔托所持的这种处世态度带有古典悲剧的色彩。
在艺术方面,乔托将人物置于冲突之中去展现各自的性格、气质、心态和彼此的关系。在他看来,完美的人不是出于幸运和平静的生活之中,而是出于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之中。在这一点上,他把中世纪绘画艺术中将任务孤立起来表现的清规戒律给打破了。
从这件作品上,我们不难发现,画家抓住现实生活中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的尖锐冲突,赋予人物一种庄严的美。这些人物显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一批刚刚取得人的尊严而尚少自我意识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化身。这样一来,乔托的画笔便大胆地触及了他那个时代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问题——走向独立的人还没有摆脱自己的依附性。如果我们把握住乔托艺术这个基本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其他一些作品。在《马利亚与伊丽莎白相会》《约翰与亚拿相会》《逃亡埃及》《哀悼基督》和《约亚契姆与牧羊人》等画作中,也表现了相似的主题。
《哀悼基督》为乔托最成熟的作品之一。
1334年6月,乔托主持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这钟楼设计了部分浮雕。当年,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授予他“艺术大师”称号。乔托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托的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波提切利
如果说乔托为意大利现实主义绘画的拓荒者,那么,100年以后诞生在佛罗伦萨的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1444-1510年),就是这一艺术道路的先驱者了。
在15世纪,佛罗伦萨不仅工商业日趋繁荣,文化也是全意大利最发达的。城市的新兴力量是市民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就是这个城市的文艺主顾。不过当时的贵族和教皇的势力仍然很强大,这就必须在文艺上要和新兴的市民阶级发生矛盾。波提切利成长的年代,正是佛罗伦萨城市共和政权逐渐被集中在一个银行业豪门——美第奇家族的手中的年代。
15世纪70年代中叶以后,波提切利受到劳伦佐·美第奇家族的宠遇,他的艺术多少也沾染上一些宫廷贵族文化的气息。可是他又是着名的僧侣画家腓力波·利比的学生。利比是一位敢于表现世俗生活的现实主义画家。利比死后,波提切利崇拜更为激进的佛罗伦萨左翼画家安·波拉约罗和委罗基奥的艺术,并当过他们的助手。因此说,波提切利作为佛罗伦萨最后一位大师,他的艺术思想是充满着矛盾的。
《维纳斯的诞生》作于1845年间,原是为装饰劳伦佐的别墅而作的。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自己这个时期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古代希腊人想象中的维纳斯,是成人般地从海中诞生的,即生下来就是个少女。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却将这段神话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说,美是不可能逐步完成或从非美中产生的,美只能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波提切利这一形象也为这种哲学作图解,这个维纳斯的姿态,就是按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然而画上的形象并没有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给观众的印象是萎靡和娇弱,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迷茫。这就是画家自己对现实的矛盾反映。我们这样分析,不是说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不高了。而是指出,画上的维纳斯形象,有着画家自己的影子。再从表现技法上看,作者的写实手法中掺杂一些变形的因素,如维纳斯的脖子过长,头发用线太过分,好像是一绺绺有弹性的物体。手足的比例也夸张些。这一切,似乎在故意强调形象的精神,而不是着重表达肉体。波提切利很善于用线。线条在维纳斯裸体上变得极为流畅,至于那个风神形象上的线就更复杂,具有旋转的趋势。全画的色调也极明朗和谐,艺术家用这一切来尽量强调形象的秀美与清淡,只能让人感到作者的意图是神秘的,主题思想是隐晦的。全画有172.5×278.5厘米大,系用“丹配拉”(一种用蛋清和以胶质的壁画颜料)画成。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达·芬奇
李奥纳多·达·芬奇于1452年4月15日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上。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着名画家和雕刻家费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
《蒙娜丽莎》
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费罗基阿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教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猛然醒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与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他方面取得卓着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达·芬奇一生都在绘画上孜孜追求,为我们留下许多名垂千古的杰作。其中最着名的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为达·芬奇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据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蒙娜丽莎原来是佛罗伦萨一个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画她的时候(1503年画起),年仅24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悲戚抑郁。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
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然是微弱的,然而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内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到这位夫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还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大波动,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意味深长,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少数资产阶级美术家干脆给达·芬奇加了一顶“神秘主义”的帽子,这是很不妥当的。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为举止受到许多约束,她们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
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达·芬奇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为了这,他废寝忘食,有时,从微风吹起了湖上的涟漪这一现象,也会引起他的注意,启发他去修改自己的画面。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娜丽莎的那双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展示了她的温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从这双手可以看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画得很认真。他用一种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袒露的胸部显示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让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突出形象的地位。
这幅不大的肖像画(77×53厘米)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妇人的肖像,他在艺术上是有所追求的。对《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能仅仅从肖像被画得生动逼真上面去考虑,更重要的是,达·芬奇在这幅画上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达·芬奇主张在艺术上要做自然的儿子。可是在神学思想里,人是被看成罪恶的化身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宗教世界观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他的肖像画确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义。这幅画作于1503-1506年间,距今已有480年的时间,一直来人们对这幅画的种种谜团有各种神奇的解释。最近,西方有些美术史家利用最新电脑程控数据,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耸人听闻的“发现”,认为这幅贵妇人的肖像实际上是按照画家本人的《自画像》来创作的。科学探索可以把一些本来已成定论的结论加以推翻,我们期待这种有益于了解人类文明奥秘的探索的深入。这一幅迄今被肯定的原作现被珍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替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
在这个作品中,达·芬奇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上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12个门徒瞬间的表情。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们每人的性格和复杂心态。画面布局突出耶稣,门徒左右呼应。坐在中央的耶稣庄严肃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户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犹大处于画面最阴暗处,神色惊慌,喻示他心地龌龊丑恶,与耶稣形成鲜明对照。
在这幅画里,达·芬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讴歌了真理和正义,鞭挞了叛徒的行为与邪恶势力。
达·芬奇为创作这幅画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画出他满意的形象。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Bounaroti,1475-156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