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历史卷)
45662500000010

第10章 外国历史(1)

(第一节)历史事件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语中表示的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在这里指苏美尔地区,原义是指“河间地区”,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河间地区则是指两河的中下游地区,即东抵扎格罗斯山,西至叙利亚沙漠,南起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人类古老文化摇篮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的所在地,在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在当时灌溉农业是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

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是指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250年,《旧约全书》中称其为“希纳国”。因河水泛滥两河沿岸积淀了肥沃的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是定期泛滥,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依靠观测天象。住在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尔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发明了太阴历,它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与太阳历相差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同时还出现了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还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古巴比伦时代

古巴比伦是对文明发源地的称谓,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则是现今古巴比伦的位置。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它的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汉谟拉比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于公元前8世纪,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它征服了巴比伦、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等地。占领了除了希腊和意大利的地中海沿岸的所有版图。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亚述人在那里修建了许多气势宏伟的建筑。公元前689年,亚述灭掉了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05年,亚述又被新巴比伦王国所灭。随后,神庙祭师集团当权,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至此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宣告结束。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对内推行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加强王权和发展经济等措施;同时抑制债务奴隶制,使古巴比伦王国在长期对外用兵中有相对稳定的后方,促成了国家的繁荣。在当时巴比伦城是西亚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条文(282条)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雇佣、租佃、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法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它明显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保护奴隶制的私有制;第二,法典还保存某些习惯法残余,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原则和神判习惯等;第三,从现代意义上说,《汉谟拉比法典》并未区分公法、私法(民法)和刑法,是诸法合一,即法律条例既从民法角度也从刑法角度来确定。《汉谟拉比法典》一方面促使阿摩利人的习惯以法律的形式成为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两河流域固有的苏美尔、阿卡德立法与伊新·拉尔沙时代城邦立法的成果。同时,它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反映出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

以色列王国

古代希伯来人生活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北部,都城建在撒马利亚。希伯来人进入巴勒斯坦,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1000年,直至公元前13世纪末,才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并开始逐步征服原住民迦南人。公元前11世纪发生的反抗腓利斯丁人的斗争,加速了希伯来人国家的产生。公元前11世纪末,扫罗和大卫联合希伯来各部落,建立常备军,用以抗击腓利斯丁人的入侵,随后,被北方中部推举为以色列王,并在其周围形成军事贵族集团。约公元前1000年,扫罗在同腓利斯丁人的斗争中兵败身亡。此后,犹太国王大卫彻底击败腓利斯丁人,统一南北巴勒斯坦,建立起以色列-犹太王国。在大卫之子所罗门王的统治后期,南北方矛盾日益激化,北方的耶罗波安在埃及军队的支持下起兵反对所罗门,自立为王,建立起以色列王国。以色列王国建立的前几十年中经常同犹太王国发生战争,并曾遭受埃及人的入侵。在暗利王朝统治期间,局面较为安定。暗利定都撒马利亚,同犹太、推罗联姻以抗衡叙利亚的阿拉美亚人。等到暗利之子亚哈在位时,以色列联合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抵制亚述帝国的入侵。约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将大批居民迁往异域,以色列王国灭亡。

犹太王国和犹太教

犹太王国是公元前922年至前586年希伯莱人(或称哈卑路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的王国。公元前12世纪,从事游牧的希伯莱人进入巴勒斯坦,形成部落联盟.后北部各部落统一为以色列王国,南部各部落统一为犹太王国.约前10世纪,犹太国王大卫统一两王国,建立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约前935年第二代国王所罗门死后,又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独立为以色列王国,南部由所罗门继承者统治又称犹太王国。前722年亚述灭以色列,前597年爆发新巴比伦和犹太之间战争.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86年攻破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神信仰中最古老的宗教,同时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妥拉,即圣经的前五卷书。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圣经·旧约》(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圣经·旧约》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着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对《妥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613条诫律”逐一做出了详尽的解释。第三部是《米德拉什》。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内容如下:

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

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

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

13.人死后将复活。

阿拉伯帝国

约公元632年~1258年,阿拉伯人建立了伊斯兰教国家,史称阿拉伯帝国。在史书《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中均称之其为大食国,在西欧习惯上称其为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半岛崛起于公元七世纪,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至公元八世纪中叶,版图东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抵高加索山,形成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大帝国。在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都称为哈里发,意思是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是由穆斯林公社公开选举产生的。第一任哈里发是阿布·伯克尔,他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是欧麦尔,他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攻占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阔地区,为日后阿拉伯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任哈里发是奥斯曼·伊本·阿凡他在位期间向东灭了萨珊王朝,向西至达北非昔兰尼加。他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教派分歧日趋激烈,奥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也先后被暗杀。公元661年阿维亚继任哈里发,并定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倭马亚王朝。从此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已经变成了帝国的君主。

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起源于麦加-麦地那,但在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到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公元8~9世纪时最为兴盛,商人遍及世界各大地区,在继承和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期因为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日趋衰落。公元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公元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不久帝国灭亡。

三一运动

公元1919年3月1日,在朝鲜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爱国运动,称为三一运动,也称独立万岁运动。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日本的殖民压迫日益严重。朝鲜人民丧失了一切自由和权利,生活极端贫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日本的朝鲜留学生和流亡海外的民族主义者不断向国内宣传民族自决思想,影响并推动了朝鲜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919年3月1日,三十三名韩国独立运动参与者在汉城(今首尔)市中心的公园发表了《独立宣言书》,赢得了民众的强烈拥护,学生和市民等纷纷涌上街头,当众宣读《独立宣言书》,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参加人数达30多万。3月中旬,斗争的浪潮迅速遍及全国各城乡,全国有11个府、206郡和200多万人参加了示威和暴动。据统计约有7000人被日本军队杀害,1.6万人受伤,4.6万人被捕,其中1万人受审和被判刑。到同年6月底,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一运动之后,朝鲜本土的独立运动受到很大的冲击,不少独立运动参与者被迫亡命海外,或是改变策略,采取武装革命的方式从事独立运动,也有少数人转为亲日派。而日本统治朝鲜半岛的政策也因三一运动的影响,改为以文治主义为主的怀柔政策。时至今日,“三一”仍是朝鲜和韩国共同纪念的日子。

明治维新

公元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下达讨幕密敕。1869年春歼灭了残余的幕府势力。明治天皇组建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颁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同年6月11日颁布《政体书》,9月3日下诏书将江户更名东京,10月23日更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城至东京,同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并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首先改革身份制度;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并且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改革教育制度;在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在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在司法方面,效仿西方的司法制度;在宗教方面,基于政治因素,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日本逐渐富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军事力量也快速提升。

明治政府大力改革,就整体而言更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但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天皇的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着国家政权,形成了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现象依然很严重等。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以印度河为中心,它的主要遗址是哈拉巴,所以又称哈拉巴文化,约存在于公元前2350年~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东起阿拉姆吉尔普尔西到苏特克根·多尔;南起巴格特拉尔,北至罗帕尔。东西长约1550公里,南北长约1100公里。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甘地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遗址中规模最大的。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哈拉帕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各城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其居民各有3.5万人左右,两城相距644公里左右。至今为止摩亨佐·达罗城的建筑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同时它也是印度河文明中典型城市之一。在摩亨佐·达罗城的卫城四周均有防御的塔楼,卫城的中心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据推测这应该是为了履行某种宗教仪式时而用的;在富人区有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显示了印度河文明城市设计的高度水平。

印度河流域文明属于青铜时代的文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铜和青铜的工具与武器。这一时期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现今已经发现的农具有类似长斧或是宽凿的燧石犁头、青铜的鹤嘴锄和镰刀等,耕畜有水牛和口牛之分。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稻、胡麻、豆类以及棉花等等。在金属冶炼和锻造、焊接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制陶业和纺织业也非常发达。约从公元前1750年开始,印度河文明逐渐走向衰落。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是甘地,这是一次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运动。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倡导印度人民以和平的方式抵制英国政府、机关、法庭、学校或是用总罢工、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的手段进行斗争。

1920年9月~1922年2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积极准备宪政改革,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加强武装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的阿姆利则惨案,使反英斗争迅速达到高涨。次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同时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号召下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等,组成了巨大的反英队伍。同年2月,联合省即今北方邦的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多人烧死了22名警察并烧毁了警察局。运动已超出非暴力斗争的范围,甘地得知后急忙制止了运动的继续发展。12日,印度国大党通过了巴多利决议,并且谴责群众的激进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英国政府的残酷镇压。

越南反美爱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