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975年爆发的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也称越共抗美救国战争。这是越南共和国和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简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战争。越战是在世界政坛冷战时期的“一次热战”。北越领导人胡志明希望统一越南,支持南方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而美国站在南越一方,起初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到林登·约翰逊时越战扩大。等到尼克松当政时期,美国由于国内的反战浪潮强烈,不得不将军队撤出越南。最终,南越共军和北越军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占领了全部越南地区。
越战在美国历史上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战争耗费了美国至少二千五百亿的美元。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完全失败,但却已经表明了这是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同时越战也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民权问题等,使国家几乎处于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北越也为自己的攻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1975年越战结束时,战争给南越留下的是一片满目苍夷的土地和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残疾人,20万妓女。长期的战争以及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导致越南的经济崩溃,通货膨胀;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有超过150万越南难民逃离越南。
非洲奴隶贸易
15世纪中期至19世纪后期,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从黑非洲掳走大批黑人,将其远程贩运到美洲等地,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隶贸易。奴隶贸易主要是在大西洋东西两岸进行,所以西方国家一般称其为“大西洋奴隶贸易”。
在非洲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奴隶买卖,7世纪末期,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后,曾把黑人贩运到阿拉伯国家和波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从15世纪中期开始,非洲本土不断遭到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奴隶买卖只是一项附带的贸易活动。到15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陆上已经进行着有组织的大规模贩卖黑人活动。奴隶贸易延续4个世纪,亿万非洲人丢掉了生命,给非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是非洲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奴隶贸易为欧州资本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同欧洲主要的贩奴国家等签署协定,规定对载有奴隶嫌疑船只进行拦截检查,以惩罚从事奴隶贸易的商人。到19世纪80年代,输入奴隶最多的古巴、巴西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和解放奴隶的法令。直至1885年柏林会议和1890年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西方国家最终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长达4个世纪的奴隶贸易才最终停止。但是,奴隶贸易给非州带来的巨大损失却是无法估量的!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帝王的方锥形陵墓,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数量众多,以古城孟菲斯一带最为集中。其中,吉萨南郊8公里处利比亚沙漠中的3座尤为着名,称吉萨金字塔。其中最大的陵墓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原高146.5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高138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米,现长220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51度52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1公里的石灰石道路,全塔由230万块重约2.5吨的大石块砌成,占地53,900平方米。塔内有走廊、阶梯、厅室及各种贵重装饰品,全部工程历时30多年,在塔身的东南方有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外层石块约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684.8万吨。
胡夫金字塔的外形庄严、雄伟、朴素、稳重,与四周无垠的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和谐美观。它的内部构造复杂多变,独具匠心,自成风格,凝聚了非凡的智慧。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地震摇撼,不倒塌,不变形,显示着远古不可思议的技术水平和精湛的建筑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因此把它列为全世界重点保护文物之一,金字塔已经成为了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地处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苏伊士地峡,在塞德港和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1858年开始动工,1869年竣工。
苏伊士运河可以允许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有力的节省了航程。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前,人们常常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上运输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实现运输。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着名的国际通航运河,它是连通亚非欧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线,沟通着红海和地中海,连通着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大大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航道。
苏伊士运河是非洲和亚洲的分界线之一,和绕到非洲好旺角相比,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航程缩短了5500-8009公里,从印度洋到地中海各国航程缩短了8000~10000公里;而到黑海沿岸则缩短了12000公里,可以说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水运航道,它每年承载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目前运河状况概述如下:总长190.25公里;从航路浮标至塞得港灯塔有19.5公里的航程;从等候区域到南入口需要8.5公里的航程;从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亚需要78.5公里的航程;从伊斯美利亚到陶菲克港需要83.75公里的行程;提速区的长度为78.00公里;水面宽度(北/南)为345/280米;浮标之间的宽度(北/南)为215/195米;运河深度为22.5米;运河的最大船舶吃水允许值为62英尺;交叉区域为4800/4350平米;运河的最大吨位为21万吨;运河的满载油轮的速度为13公里/小时;运河的货舱船限速为14公里/小时。
中东战争
习惯上,西方国家称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国家和地区为中东。中东战争是指1948年~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争。中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争端历史由来已久,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约公元前30世纪,原居住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民族的祖先希伯莱人征服了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希伯莱王国。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当时在那里的阿拉伯人有66万人,犹太人仅有9万人,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的航运权,全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时至今日,阿、以两个民族间的矛盾仍旧非常激烈,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次日,阿拉伯国家就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失利,战争结束后,遗留下了许多问题,随后,又逐步引发了第二、三、四、五次中东战争,直至1989年巴勒斯坦国才最终建立,中东问题才告一段落。
古希腊文化
古代希腊文化是公元前第3千纪末至前1世纪下半叶,古代希腊人在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周围广大地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世界,特别是对欧洲文化影响重大。公元前第3千纪末和前第2千纪,欧洲最早的青铜文化已经出现在爱琴海各岛和希腊大陆上,这一段希腊文化是适应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占有制形成,发展希腊人的社会经济的时期,同时反映出、服务于这种发展的是希腊人广泛地吸收了各民族,特别是古代西亚、北非各国的优秀的、卓越的文化成果,并将其创造性地同希腊文化相结合,所以说古希腊文化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古希腊文化起源于神话和宗教,它们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永恒魅力。古希腊产生了许多着名历史学家,例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波利比奥斯等等。他们的着作记载的事件涉猎广泛,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赫西俄德在他的《神谱》中叙述了以宙斯为首的神的家族。在希腊化时代,科学逐渐与哲学分离,形成独立的学科门类,在天文、地理、医学、植物、解剖学、物理学等学科都有重大的发展。亚历山大里亚、帕加马、罗德斯等地成为新文化的中心。
古希腊城邦
古希腊城邦通常指的是公元前8世纪~前4世纪古代希腊的城市国家,当时有数百个城邦同时存在,出现过许多城邦之间的联盟,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将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三大类:①拥有公民权,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他们可能是来自外邦的移民比如来自雅典的“异邦人”,或者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而与当权的公民集体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人,比如斯巴达的“边民”,或者是由于贫困而丧失了公民的资格,或是因违法而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又或者是被释放的奴隶。③处于被剥削、被奴役地位的奴隶。奴隶多是非希腊人,但也有一少部分是希腊人。
在城邦的形成时期,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只有公民才有权占有,在城邦中多数公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城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内部的安全,城邦中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军人团体,每个公民有随时应征参战的义务,通常情况下由应征者自己负担军需和武器。
一般来说,每个城邦都有三种政治机构:由成年男子构成的公民大会、议事会和经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第一是负责军事指挥的公职人员。在城邦制度发达时期是以共和政体居多的。在共和政体中又有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之分,希腊的少数城邦长期实行了民主共和制。在雅典、科林斯等工商业一度颇为发达的城邦中,从事手工业、航海业和商业的公民也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古希腊,祭神和组织各种节庆活动是城邦政权机构的重要职责,任何社会组织,无论是家庭、氏族、胞族、部落或是国家同时也是宗教联合体,都有各自的祭祀偶像。
以雅典和斯巴达为典型代表的希腊城邦,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繁荣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逐渐衰落,公民中贫富分化的极速加剧,公民权与土地的关系日趋松弛,公民集体内部矛盾日益激烈,公民兵制开始瓦解,这一切都将希腊城邦一步步逼向灭亡。
希波战争
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史称波希战争,战争以希腊的胜利,波斯的战败告终。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进攻地处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以经济发达的依阿尼亚地区的各个希腊城邦为首,波斯国王向依阿尼亚地区各希腊城邦提出,改民主制为君主制,找借口向其宣战。战争爆发雅典和埃维厄两城邦出兵援救依阿尼亚地区,但在坚持数年之后,仍然败给波斯军队,于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依阿尼亚地区。
在斯巴达拒绝援助的情况下,雅典孤军抵抗波斯大军的进攻,雅典派米提阿德斯组编一万重装步兵,前赴波斯军的着陆地点——马拉松平原与其决战,雅典的防卫则由海军负责。在雅典军队的精密部署下,两倍于雅典军队的波斯军队节节败退,最终被完全击败,撤出了雅典,马拉松大战雅典大获全胜。马拉松大战雅典获胜后,士兵斐地庇第斯的跑回雅典报捷,极速跑了36.2公里回到了雅典,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这也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雅典军于马拉松战役阵亡192人,波斯军损失了6400人,给波斯帝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十年后,二次波希战争爆发。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泽克西斯一世亲率陆军30万和战舰1000艘再度进攻希腊雅典,希腊全境结成统一联盟,雅典全城立即进入备战状态,抵抗波斯大军的进攻。在这次大战中,着名的战役有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等。
公元前479年,波斯王派大将率领5万波斯大军再度进攻希腊,斯巴达则率领伯罗奔尼撒半岛联军共三万人与波斯陆军在普拉提亚决一死战,击毙了波斯大将,大败波斯军队,不得不回到东方。公元前478年,波希战争最终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终,波斯帝国从此承认了小亚细亚的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和黑海地区。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指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即希波战争期间以雅典为首组成的希腊城邦反波斯的军事同盟,因同盟会址和金库最初地设在提洛岛而得名提洛同盟军)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军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战争期间双方几度停战,最后以斯巴达的获胜而告终。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黄金时代,同时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在希腊的涉及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这是一次对古代希腊,对历史学界有着重要意义的战争,它第一次科学地、历史地被记录下来,这些史实在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完整地保存着,对欧洲的历史学研究有着重大作用。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录着:“雅典的修昔底德纪录了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他在战争爆发时开始了他的纪录,他当时想到这场战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比此前的战争都有历史意义。他这样想因为战争双方使用了它们所有的手段,而其它的希腊城市迟早参加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深刻地影响了希腊和一部分野蛮人,可以说这场战争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古希腊人并不称这场战争为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个名称是由后人起的。修昔底德本人称其为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
马其顿战争
马其顿战争是指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罗马向海外扩张时期,先后与西部地中海国家迦太基和东部地中海的马其顿王国发生的战争冲突。其中罗马与马其顿之间的战争共有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