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历史卷)
45662500000013

第13章 外国历史(4)

德国十一月革命是指1918年~1919年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拉开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也纷纷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武装的工人和士兵控制了首都柏林,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集团手中组成了人民全权苏维埃政府。12月16日,在柏林召开的全德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右翼社会民主党竭力要求恢复和平和秩序,主张召开立宪的国民会议,成立正式政府。30日,德共成立大会在柏林举行。

1919年1月5日,柏林工人举行盛大示威,抗议艾伯特政府免除左翼独立社会民主党人担任的柏林警察总监职务。翌日,示威发展为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参加群众达50万。德国共产党坚定地领导这场战斗。11日,政府军队在右翼社会民主党对工人进行血腥屠杀。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惨遭杀害。同年2月,政府在魏玛召开国民会议,艾伯特当选德意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19年4月13日,慕尼黑的工人群众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宣布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到资产阶级反动武装的残酷镇压。5月2日,军队占领慕尼黑。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

纳粹党

纳粹党是指德国法西斯政党,即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1920年9月30日,该党用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联盟的名义在慕尼黑登记。1921年6月29日,A.希特勒任党主席。

1919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工人党党员。该党后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1923年啤酒店暴动失败后纳粹党被取缔,1925年2月重建后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大肆煽动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党员人数激增,从10万人达到140万人。在1930~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该党议席从12席增至230席。1929~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纳粹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愈来愈多的垄断资本家支持纳粹党。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希特勒当权后,宣扬泛日耳曼主义,打击并取缔其他政党,确立法西斯一党专政。在国内取消民主自由,发起排犹运动,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对外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组织轴心国集团,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纳粹党法西斯主义散布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仇恨,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侵略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纳粹党的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纳粹运动早期风险的亡命之徒、种族主义空谈家,也有殷实的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农民。纳粹党在州、区、乡设地方和基层组织,统归全国委员会领导。下辖组织有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纳粹党外事局、希特勒青年团、纳粹妇女联合会等。纲领性的读物为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党旗上有红底白圆心、中间是一个字的图案。纳粹党徒声称红的象征社会主义,白的象征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

18世纪末期,法国第三等级,即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法制、人权、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取得政权。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继续发展。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成立法兰西共和国。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打败了丹麦和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于是普鲁士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使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统一德国。战争以普鲁士获胜结束,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结束。普法停战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用由法国负担。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国,他本人成为首任皇帝。德国遂告统一。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势力被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芬兰1918年人民起义

1918年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鼓舞下,芬兰工人阶级进行的一次武装起义,史称芬兰1918年人民起义。芬兰史家和各党各派迄今对此存在不同评价,故也称“1918年内乱”、“阶级战争”、“民族战争”和“独立战争”。1917年,俄国沙皇制度被推翻后,芬兰人民掀起了全国总政治罢工,工人要求实现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和生活水平,成立武装纠察队,后改为赤卫队。资产阶级也成立了保卫团,后改编为白卫军。同年12月6日芬兰议会宣布国家独立。1月28日工人赤卫队在原驻芬俄军士兵的支持下,占领了首都赫尔辛基的政府机关、电台车站和银行,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解散议会,成立革命政权——人民委员会,一切权力归有组织的工人和工人组织。1月29日人民委员会发表告人民书,宣布芬兰为共和国,执行社会主义纲领,没收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工厂和土地,解放佃雇农,建立由工人代表参加的各级行政机构。3月7日资产阶级政府同德国签订秘密军事协定,制定联合作战计划。3月15日德国武装干涉军在阿兰岛登陆,同日白卫军在坦佩雷向赤卫队发起总攻,4月24日切断赤卫队同苏俄的联系和退路,4月29日维堡失守,5月15日起义被镇压。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1566年~1609年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60年代初,加尔文宗新教徒多次举行反对天主教会的武装暴动。

1566年8月爆发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1567年春运动遭镇压。同年8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阿尔发为尼德兰总督,血腥镇压尼德兰革命者,并推行新的税制。尼德兰人民组成森林乞丐游,海上乞丐游击队,英勇反抗西班牙的暴政。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8日,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南北统一,共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同年1月6日结成乌得勒支同盟,规定建立统一的军队,采取统一的税率、币制和度量衡制,制定共同的军事、外交政策。1581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又称荷兰共和国。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实际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的胜利,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俄国1861年改革

1861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史称俄国1861年改革。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在农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强烈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改革后俄国仍保存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却只占有极少的土地。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还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军事、司法、市政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以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史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起义工人、士兵和农民相继建立了以彼得格勒为核心的苏维埃政权;资产阶级组成临时政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4月初,列宁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四月提纲》。列宁根据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路线、方针和具体计划;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权归苏维埃”的口号。4月底,布尔什维克党举行第7次全国代表会议,使全党在《四月提纲》的基础上团结和统一起来,确定了党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措施。7月4日,彼得格勒50万工人、士兵在“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下举行和平示威,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伙同临时政府用暴力血腥镇压,当场打死打伤400多示威者,同时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党成员和革命群众,解除工人武装。7月26日~8月3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在新形势下党的斗争任务和策略方针,即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0月初,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以便直接组织和领导武装起义。11月6日,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月7日,几乎整个首都已落入起义队伍手中,当晚攻占了最后一个据点——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11月7日晚,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向全世界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到1918年2月,俄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次会站,发生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德军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战役,其中包括防御战役从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进攻战役从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德军以闪击战的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中央集团军则向莫斯科进发。苏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惨重。1941年10月2日,费多尔·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动攻击,代号台风行动。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随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3日。13日,苏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军6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