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历史卷)
45662500000012

第12章 外国历史(3)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05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爆发,马其顿王国地处巴尔干半岛,控制着希腊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曾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结盟,共同反对罗马,并劝说腓力五世进军意大利,但腓力五世为巩固马其顿对希腊的控制,始终未敢出兵意大利。

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97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腓力五世企图联合叙利亚瓜分埃及的海外领地,同时威胁和埃托利亚结盟的希腊各邦;而罗马首先和希腊城邦联合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并积极争取叙利亚保持中立,随后出兵入侵马其顿。公元前197年,罗马及其同盟国军队约2万人,与腓力五世率领的2.5万马其顿军队会战于希腊北部的锡诺斯克法莱山地区,结果马其顿军惨败。腓力五世被迫求和,并且承认了希腊各邦的独立地位,同时放弃了国外的领地,并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公元前171年,罗马向马其顿宣战,进军希腊。腓力五世之子佩尔修即位后,积极组织反罗马同盟,扩充军备。公元前168年,罗马主力部队步兵1.4万人、骑兵1200人进军希腊;佩尔修率马其顿军3万余人撤向彼得那,双方在彼得那激烈决战,马其顿军大败,约2万人阵亡,1余人被俘,佩尔修逃跑途中被擒,后死于狱中。这次战争灭亡了马其顿王国,罗马兼并了其领地,直接统治。

古代罗马文化

罗马地处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区。台伯河在低山地区流淌,在沼泽地带回流向海岸线,是人们从亚平宁山区下来到达大海的理想通道。在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7世纪时期,意大利半岛正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族是“古意大利人”,其中古意大利人主要由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构成。约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过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来到意大利,同时用暴力手段迫使许多当地土着部落迁徙他乡。逐渐地古意大利人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并且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直至罗马文明衰落。

到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时期,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两个新的民族: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他们的文明混合了东西方文明的众多元素,其中埃特鲁斯坎人最初发展阶段的维朗诺瓦文明尤为着名,埃特鲁斯坎人原本是农耕部族,拥有组织严密的军队武装,并且用这些军队来统治周边民族,他们也喜欢经营商业活动,并从事手工业生产。由此可见,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与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以及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埃特鲁斯坎人对罗马文化向文明的转化产生着不可替代的最重要作用。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3年~前71年,罗马帝国爆发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其中领导人是斯巴达克。起义缘起罗马奴隶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即奴隶主和被剥夺人权、遭受残酷剥削的奴隶之间的矛盾。列宁曾指出:“斯巴达克掀起的战争就是为了保卫被奴役的阶级”。

起义由伦杜鲁斯·巴奇亚图斯角斗学校逃出的70余名奴隶角斗士最先发起。公元前74年末~前73年初,斯巴达克起义军迅速壮大,收容了大量坎帕尼亚省逃亡的奴隶、角斗土、破产农民,以及从罗马军团逃出的士兵,约达1万人,起义军多次打败了罗马军许多小部队。到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起义军已增至6万人,进军阿普利亚和卢卡尼亚后,总兵力增长到约12万人。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军沿亚得利亚海岸线转战了意大利全境,但在斯巴达克对克拉苏举行的总决战中,斯巴达的6万军队被击溃。斯巴达克本人奋战在最前列,直至牺牲。

总结起义失败的原因概括如下:起义的奴隶本身只求自身解放,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分子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也不纯,起义军没有一个联合广大被剥削群众的总纲领等等;但斯巴达克起义重要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事件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经济危机的过程,促使罗马政权由共和制转向君主制。同样起义领袖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存在于公元前27年~476年,官方语言是拉丁语和希腊语,首都是罗马,分裂后西罗马帝国定都拉文纳,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政治体制起初是共和的君主政体(元首制),后期为君主制,国家元首称为罗马皇帝,议会称为元老院。在帝国鼎盛时期领土面积约59罗马帝国遗址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到1.2亿,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创立元首制,称奥古斯都,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公元27年~192年)和后期帝国(193年~476)两个阶段,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称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有称拜占庭帝国。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哥特人不断入侵罗马帝国;而东西罗马帝国却不团结起来一致抗敌,而都是希望哥特人去攻击对方。于公元405年、407年、410年哥特人先后三次攻入罗马,给罗马以毁灭性的打击。此后的十年里君士坦提乌斯三世成为帝国的军事首脑,帝国稳定了一段时间。公元454年爆发了马克西穆斯之乱,帝国军事首脑被暗杀,汪达尔人首领盖塞里克趁乱入侵,攻进罗马,全城被洗劫一空。此后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公元476年,奥多亚克废黜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将西罗马帝国的国徽转让给了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

西欧农奴制

西欧农奴制是西欧封建社会中一种依附农民的经济地位、法律身份等的综合制度。农奴一词最初源于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农奴是人身属于主人的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忍受着封建主多方面剥削和奴役。农奴世代耕种庄园主的份地,但对土地没有所有权,为了使用土昔日的欧洲的庄园城堡地还必须为封建主服沉重的劳役。农奴可以结婚,也可以有自己的家庭,经济独立,可以维持本身的再生产。但从法律地位看,农奴并不是自由人,人身是属于庄园主的,世代相传。农奴的生命得到保障,主人不能随便将其杀害,但可以买卖、转让、交换或赠送他人。同时农奴还要负担作为人身不自由标志的捐税,例如人头税、财产继承税、结婚税等。在法律上,农奴和主人没有平等地位可言,农奴归主人审判,却无权控告主人,同样国家法庭也不受理农奴案件;农奴不可以服军役,也不可以担任教职。

介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等关系的作用,一些地区的农奴逐渐积累了金钱,赎回了与其人身有关的全力,获得了自由;也有一些农奴通过逃亡和垦荒等途径获得了自由。到15世纪末期,除个别情况外西欧大多数农奴获得了自由,农奴制瓦解。

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是指1096~1291年西欧天主教会、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富商对地中海东岸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因侵略军身缀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公元11世纪的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城市普遍兴起,东方商品已输入其市场,人口迅速增长,原有分的封建领地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封建主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享受的欲望。十字军东侵的主要目的是掠夺比较富庶的东方的土地和财富。同时,农奴份地的减削,负担加重今日的欧洲教堂,生活困苦。在公元970~1040年间,西欧又出现了48年的饥荒;1085年~1095年间,灾情最为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作为转移农民愤怒的视线的一条出路,教俗封建主发动十字军东侵。

1096年~1099年以法国贵族为主的封建主武装进行了第一次十字军东侵,持续两年的征战,十字军占领了地中海东部长达1200千米的狭长地带。于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时血腥屠杀,在该地建立起了西欧封建制模式的耶路撒冷王国。第二次东侵发生于1147年~1148年,第三次东侵发生于1189年~1192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三世参加了第二次东侵,但两国联军于均以失败告终。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发生于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并组织。十字军攻占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萨拉城,进而攻占拜占庭。十字军占领了拜占庭领土,并在其土地上建立了拉丁帝国。直至1261年,尼西亚皇帝巴列奥略家族的迈克尔八世灭拉丁帝国,才恢复了拜占庭帝国。在1218年、1228年、1248年、1270年,十字军又分别进行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东侵,第八次东侵进攻北非的突尼斯,路易九世在途中因病死去,军队败走而归。

文艺复兴

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起,扩展到西欧,公元16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推动了科学和艺术的革命。

公元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封建制度内部已经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关系;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引起了普遍的不满,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欧洲各国民众表现出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进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要求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一般认为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北部,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着有代表作《神曲》,作品中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了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彼特拉克是另一个代表人物,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期,而中世纪将人性压制的违背了自然,他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十四行诗形式的抒情诗歌,广受各国欢迎。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尤为集中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等等。

启蒙运动

公元18世纪欧洲爆发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史称启蒙运动,这此运动的开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伏尔泰,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的画像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有后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启蒙运动在欧洲最初由英国开始,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和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各国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可谓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从字面上理解启蒙运动是一次启迪蒙昧,反对愚昧,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与发展,最为直接地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接过来,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进而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同时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就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时期。

法国1848年革命

欧洲于1848年~1849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运动,1848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以推翻金融贵族的独占统治,实现民主改革,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一系列独立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主要任务的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前夕,路易·菲力浦统治法国,他的“七月王朝”政权不是掌握在整个资产阶级手中,而是控制在金融贵族手里。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工业革命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加强,但是,除法国金融贵族外的其他阶级处于无权的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受到排挤,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陷入贫困与破产,无产阶级则被剥夺了一切的政治权利。1847年夏,君主立宪派和共和派结合起来,利用有利的革命形势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发起了反对七月王朝的聚餐运动。国王路易·菲力浦严厉镇压全国各地的群众运动,禁止资产阶级反对派在1848年1月19日在巴黎举行的聚餐活动,2月22日巴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向聚餐地点集合,并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基佐!”“改革万岁!”的口号,冲向基佐住宅。2月23日,大批国民自卫军不但不执行镇压群众的命令,反而公开支持革命,高呼“打倒基佐、改革万岁!”起义迅速地扩大,巴黎的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占领了巴黎所有的兵营和武器库,群众占领了王宫,在巴士底狱广场的烈士纪念柱前烧毁了国王的宝座,路易·菲力浦逃往英国,二月革命大获全胜。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果实,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对无产阶级进行统治剥削,

6月22日到23日巴黎的工人阶级为了维护革命的胜利结果,迅速筑起了巷战工事,街垒布满了巴黎东半部,起义工人同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街垒上空迎风飘扬的红旗上写着:“打倒人剥削人的制度!”“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万岁!”等政治口号。这些口号充分显示了六月起义的无产阶级性质。激战持续到26日黄昏,政府军攻下起义者最后的根据地圣安东区。六月起义失败。

德国十一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