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历史卷)
45662500000007

第7章 中国历史(7)

(公元前114年)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2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3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6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2年(公元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2年(公元前115),张骞还。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张衡

(公元78年~公元139年)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5年(公元111年)徵拜郎中。自元初2年(公元115年)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他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认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着作收集在清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魏武帝曹操

(公元155年~公元220年)东汉末年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宦官家庭。祖父曹腾,桓帝时为中常侍,封费亭侯。父亲曹嵩用钱买了太尉官职。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任骑都尉,跟随皇甫嵩和朱伤在黄河以南围攻农民军。192年,领兖州(今山东西南部)牧,打败青州黄巾军,收编其中精锐,号为“青州兵”。他依靠这支武装,转战于中原,终于发展成为强大的军事集团首领。196年,迎汉献帝到许(今河南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不断削平各地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黄河流域。208年,进位为丞相。同年,率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结果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联军打败,逃回北方。216年,封魏王。他从196年开始在北方正式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整顿地方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租赋也较过去减轻,使东汉末年严重破坏了的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从210年到217年,他三次下令求贤,打破过去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他精于兵法,曾仔细研究过《孙子兵法》并为其作过注释。他重视学术文化,曾把沦落匈奴10多年的女文学家蔡文姬迎回。他本人在文学上造诣也很高,《碣石篇》、《蒿里行》为其着名诗篇。死后,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他为太祖武皇帝。着有《魏武帝集》。

汉昭烈帝刘备

(公元161年~公元223年)中国三国时期汉国(习称蜀国)开国君主。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朝皇室疏宗。早年贩履织席为业,好交结豪侠。灵帝末年,从官府进行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任安喜尉。后投靠公孙瓒。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备率兵相救,陶谦死,刘备据其遗命,代为徐州牧。与盘踞寿春的袁术相拒,为另一军阀吕布所乘,败归曹操。很为曹操看重。因谋杀曹操事泄,逃到徐州,统众数万人。建安5年(公元200年),被曹操击破,往依袁绍。官渡之战后南奔刘表。因声望日高,刘表对他有所防备。13年,曹操南伐,刘表去世,子刘琮降。刘备逃至夏口,采纳诸葛亮之议,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见赤壁之战),据有荆州之地。16年,率军数万人应益州牧刘璋之请,西入蜀。后刘备攻下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24年,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率军亲征,无功而还。刘备遂占领汉中,为汉中王。同年,关羽被杀,荆州为孙权夺去。蜀国规模自此基本确定。

诸葛亮

(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着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合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周瑜

(公元175年~公元210年)中国三国形成时期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出身士族,少时与孙策友好。东汉兴平2年(公元195年)起兵助孙策占据江东。建安3年(公元198年)任建威中郎将,从孙策转战江淮,为开拓东吴疆域建立了巨大战功。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职辅佐孙权。7年,曹操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周瑜力主拒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13年秋,曹操率军号称80万南下,并致书迫孙权投降。周瑜等分析局势,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又自请为将,与刘备李世民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赤壁战后积极筹划进图中原。十五年,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599年~公元649年)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617年(大业13年)时值隋末农民战争高潮,他劝其父李渊太原起兵反隋,率军取西河(今山西汾阳),屡败隋军,旋即攻入长安。618年,李渊称帝建唐,任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封为秦王。从太原起兵反隋到唐政权统一全国,他作为一位主帅,镇压过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了薛仁呆、王世充等割据势力。626年(武德9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迫李渊传让皇位。次年,改元贞观。

他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常以亡隋为戒;注意纳谏,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政治上,沿袭并完备了隋的“三省六部”制,重视地方吏治,颁行《唐律》,修编《氏族志》,完善了科举制度。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节制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唐太宗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治比较稳定,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他贯彻“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既不轻易用兵,又坚决镇压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原地区的进扰。629年(贞观3年)派李靖等出击东突厥。次年,俘虏其首领颉利可汗,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640年(贞观14年),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恢复了中原与武则天西域的关系。641年(贞观15年)以文成公主入藏,出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汉、藏两族的亲密友谊。晚年,生活日渐骄奢,广置宫室,巡幸四方,对高丽用兵,造成赋役繁重,社会矛盾有所加深。

武则天

(公元624年~公元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6年(公元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称帝,国号周,并自以曌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唐代皇帝。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唐明皇。睿宗第三子,曾任潞州别驾。710年(景云元年)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杀中宗皇后韦氏,拥其父睿宗即位,遂被立为太子。次年受禅皇位。713年,杀干预朝政的太平公主,掌握实权,改元开元。统治前期,重用名相姚崇、宋琼,励精图治,整顿武则天后期以来的弊政。严申官吏考课规定,宰相三年一任,在全国增设漕运、转运、度支和租席等使,加强各地对中央财物的运送;确立募兵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因此,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开元盛世”。统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政治腐败,宠爱杨贵妃,荒淫无度。由于府兵制的破坏,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地方边镇节度使掌握重兵。755年(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他仓皇西走。次年,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今甘肃灵武西南)即位,是为肃宗。他被尊为太上皇,后回长安,抑郁而死。

房玄龄

(公元579年~公元648年)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9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3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11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16年7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22年病逝。

辽太宗耶律德光

(公元902年~公元947年)中国辽代皇帝。名耶律德光,字德谨,契丹名尧骨(或译耀屈之)。阿保机的第二子。天赞元年(公元922年)冬,任天下兵马大元帅。3年,跟从辽太祖西征。4年冬和天显元年(公元926年)春,从征渤海国。辽太祖死,述律皇后摄政。天显2年冬,其长兄耶律倍根据辽太祖的遗愿,率群臣请于述律后立耶律德光为帝,仍以天显为年号。11年,太原军阀石敬瑭为后唐主所攻,遣使乞援于契丹,太宗乃亲率辽军长驱入援,败后唐兵,册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从此契丹的势力伸入华北平原。狩猎中原——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始改革官制,整订赋税。会同三年,辽太宗把北部乌古地区肥美而近便的土地拨给南北院中的契丹贵族,令其前往耕种。5年,石敬瑭死,子石重贵立,在给契丹的表文中称臣不称孙,两国关系恶化。7年和8年,辽太宗两次兴师伐后晋,一再受挫。但他仍坚持南进。9年,辽太宗倾师南征,后晋兵溃。次年正月,辽灭后晋,辽太宗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国号契丹为辽,改元大同。在连年南征中,辽军强掠中原人民的财富,中原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同时,契丹族人民也死伤惨重,厌战心理日益滋长。辽太宗在汴京停留不到三月,就被迫仓促北返。行至栾城病死。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宋朝开国皇帝。原籍涿州(河北涿县),生于洛阳(河南夹马营)。原来在后周太祖郭威帐下,曾经担任过东西班行首、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后来周世宗即位,赵匡胤因其军事才能,被世宗赏识,屡次被提拔。恭帝宗训即位,赵匡胤在显德七年正月,会弟匡义、书记赵普发动“陈桥兵变”,联合石守信、慕容延钊等逼恭帝禅位,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即位后,平定昭义、淮南节度使叛乱,全面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以“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宿将最高军事指挥权,任用资历较浅的将领,降低其政治地位,并进一步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使之归文官知州主管。改派文官知州县,设通判进行监督,并于各路设转运使,收地方行政、财政权于中央,严令武将不得充任地方长官。在中央,以“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相权,并设参知政事副宰相以抑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权。其流弊成为北宋一代“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费”之祸本。

在位年,在后周两代君主统一战争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统一的步伐,先后灭南平、平湖南、降南汉。开宝7年(974年),以“天下一家,卧榻之侧,芑容他人鼾睡”为由,命曹彬率军攻南唐。次年11月,攻破金陵,李唐后主李煜出降。至此尚有“称臣”之吴越、闽朝夕唾手可得,于是“先南后北”方略进入最后阶段,派遣将领党进率兵攻打北汉,然而宋太祖还来不及亲见全国统一,不久就病死。一说为弟光义也就是赵匡义所害。庙号太祖。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