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年~1101年)北宋书画家、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祭黄几道文》、《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包拯
(公元999年~1062年),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5年(1027年)进士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广东高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要求改革的呼声继续高涨,包拯是其中的一员。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至和3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立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大臣,建言兴利除弊。又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公元1062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谥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戏曲和故事小说,元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
岳飞
(1103年~1142年)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靖康元年(1126年)投军抗金,由于作战勇敢而被升为秉义郎。建炎3年(1129年),金将完颜宗弼渡江南进,岳飞时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率部转战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江苏)地区,袭扰金军,多次获胜,并收复建康,升任通泰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等郡。次年4月,岳飞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因功授清远军节度使。五年夏,奉宋廷之命镇压洞庭湖地区的杨幺农民起义军。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举兵奇袭刘豫军,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河南嵩县),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7年,岳飞乘金朝废除刘豫之机,提出举兵收复中原的主张,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桧拒绝。10年,完颜宗弼毁约南进。岳飞按照其连结河朔进军中原的方略,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颍昌之战中大破金军精骑,击败金军主力。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秦桧却向金乞和,诏令各路宋军回师,致使岳飞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次年,回临安,被解除兵权,改授枢密副使。12月29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惨遭杀害。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淳熙五年(1178年),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被追封为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谥忠武。
成吉思汗
(1162年~1227年)成吉思汗世称元太祖,蒙古国的创建者。蒙古乞颜部人,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贵族也速该之子。九岁时,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部众离散。成年后,先后依附克烈部主王罕、札答兰部主札木合,逐渐招集旧部,儿汗建窝耳朵。后与札木合分裂,爆发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年),出兵协同金军击败塔塔儿部,被金朝授于察兀忽鲁。金泰和初年,与王罕联军击败札木合的各部联军,乘胜灭塔塔儿部,降服弘吉刺部,随后,攻灭克烈部乃蛮部,统一漠北草原。泰和六年,在斡难河源举行忽里台,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蒙古国。
元太祖4年(1209年),成吉思汗降服畏兀儿后,长驱围攻西夏都城中兴府,夏襄宗纳女求和。6年,大举攻金,兵分三路,横扫华北。9年,金宗室被迫南迁汴京。次年,攻占中都。14年,率主力西征中亚,攻灭花刺子模。几年间,陷兀提刺耳、不花刺、玉龙杰赤等城,将所占领土分封诸子统治。21年,再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灭亡前夕,病死于六盘山。谥圣武皇帝。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继续其武力扩张的政策,先后发动两次西征,又南下吞金灭宋,建立了一个亘古未有,领土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黄道婆
元朝女纺织技术家。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人。据传说,道婆幼为童养媳,由于忍受不了家庭虐待,流落崖州(今广东海南岛崖县崖城镇)三十多年。海南岛黎族植棉较早,棉纺技术很高,南宋时已能制造扞(去籽)、纺、织等工具,所产黎幕、黎单、缦布等久负盛名。元贞间(1295年~1296年),道婆自崖州返回家乡。时乌泥泾已种植木棉,但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如去籽用手剖剥,弹花用线弦竹弧,工效极低。道婆尽力传布海南黎族纺织技术,制造扞、弹、纺、织全套工具,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法,所织被、褥、带、帨(手巾),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色彩鲜艳,如同绘写。当地人民竞相学习,道婆孜孜不倦加以指导,从事织布的不下千余家,“乌泥泾被”名闻天下,人民生活逐渐改善。松江地区纺织业迅速发展,其技术在江南其他地区以至全国逐步推广。道婆所改进和制造的纺织工具,从稍晚的王祯《农书》中可知其轮廓。黄道婆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约卒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当地人民感其恩德,共同安葬了这位孤独的老人,并为立祠,岁时祭奠。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398年)明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农,曾作过地主牧童,17岁时淮北大旱,瘟疫流行,父母、长兄病故,入皇觉寺为僧。1352年(至正12年)投濠州郭子兴部红巾军,以骁勇多智,为子兴器重,收为亲兵,妻以养女马氏。遂扩充部伍,领兵南下。1355年,韩林儿称帝建宋政权,授任左副元帅。次年攻下集庆,改名应天(今南京),称吴国公,废除元代苛政,注意发展生产,命诸将屯田,旋拔镇江、常州、江阴,以扼张士诚。又破婺州,下浙东诸路。引秦从龙、朱升、宋濂、刘基等儒生辅政。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壮大实力,与控制鄱阳湖地区的陈友谅对峙。1360年,友谅袭应天,败之于龙湾。1363年,援安丰,迎韩林儿至滁州;亲征江西,与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击杀友谅,扫除上游威胁。次年,消灭其残余,自称吴王,建置百官。遣徐达为大将军,进攻张士诚。1366年发布文告,斥红巾军为妖,杀害韩林儿于瓜州江中。次年,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杀张士诚;移师南取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并以徐达率主力北伐中原。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建元洪武。同年秋,元顺帝北遁,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明师次第定山西、陕西、四川,破云南,全国统一。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明代着名的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李时珍家世代从医,祖父是乡村赤脚医生。他的父亲李闻,则是当地名医。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所以经常受到官绅的欺侮。所以,他的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希望将来一举成名,衣锦还乡。李时珍幼年时期体弱多病,但性格刚直,对八股文难以接受。从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考举人,都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进仕的打算,专攻医术。李月池默许了李时珍的转变,并开始精心培养他。
仅仅几年,李时珍就成就一番名望。大约在他三十八岁那年,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被推荐进入京城任太医院判。但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致力于行医和对药物的考察研究。
嘉靖31年他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历三十七年于万历6年(1578年)完成。全书大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记载的药物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记载药物处方一万多个,并附有图书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特别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了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清太宗皇太极
(1592年~1643年)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20年(1592年)10月25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8年(1643年)。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10年(1636年)4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清圣祖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