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又叫做羊齿植物,与苔藓植物一样,它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是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官具有精子器和颈卵器。但是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为发达,并且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由较原始的维管组织构成的输道系统,这些特征又和苔藓植物不同。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则有别于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都不同于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总之,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大类群。
巢蕨
巢蕨别名鸟巢蕨、山苏花。属于铁角蕨科,巢蕨属。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于我国海南岛、云南南部和台湾热带雨林中。
叶辐射状环生于根状短茎周围,由于中空如鸟巢而得名。植株高100~120厘米。叶阔披针形,革质,两面滑润,锐尖头或渐尖头,向基部渐狭而长下延,全缘。有软骨质的边,干后略反卷,叶脉两面稍隆起。喜温暖阴湿环境,常成大丛附生在大树分枝上或石岩上。不耐寒。生长适温为20~22℃,冬季温度不低于5℃。巢蕨叶片密集,碧绿光亮,为着名的观赏性植物,可将其制作成吊盆(篮)。常栽于热带园林中附生林下或岩石上,以增野趣。
膀胱岩蕨
岩蕨科膀胱蕨属,又叫做东北岩蕨。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和华东各省区。
根状茎短而直立,覆盖棕色、卵状披针形全缘的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3.5厘米,光栗色,茎部以上疏生鳞片及短毛;叶片披针形,长9~17厘米,宽1.5~2.5厘米,二回羽状深裂。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顶端。喜湿润,常生于阴湿的山地、水边石缝中。以孢子和分根繁殖。膀胱岩蕨植株细小,羽叶丛生,适合为假山盆景配置材料;也可点缀于岩石园、建筑物的阴湿角隅。
松叶蕨
目前所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陆生高等植物是松叶蕨。松叶蕨亚门植物是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孢子体分匍匐的根状和直立的气生枝,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在根状茎上生毛状假根,这和其它维管植物不同。气生枝二叉分,具原生中柱,很多古代的种类无叶,现在生存的种类具小型叶,可是没有叶脉或仅有单一叶脉。孢子囊大都生在枝端,孢子圆形,这些都是比较原始的性状。
绝大部分松叶蕨亚门的植物现在已经绝迹,成了化石植物,现代生存的裸蕨植物,只有松叶蕨目,包含2个小属,即松叶蕨属和梅溪蕨属。前者有2种,我国仅有松叶蕨一种,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后者仅一种梅溪蕨,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诸岛。
松叶蕨孢子体分根状茎和气生枝,根状茎棕褐色,生于腐植土或岩缝中,也有附生在树皮上。无真根,仅有假根,体内有共生的内生菌丝。气生枝多次叉状分枝,基部棕红色,上部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主枝有纵脊3~5条,小枝扁平,具原生中柱或外始式管状中状,表皮有气孔,叶为鳞片状,小型叶,无叶脉及气孔。孢子囊分三室,系由三个孢子囊聚合而成,具短柄,生在孢子叶的叶腋内。孢子同形。配子体发育在腐植土或石隙中,体小,呈不规则圆筒状,与初期发育的孢子体很相似,棕色无叶绿素,有单细胞的假根,内具断续的中柱,木质部的管胞为环纹或梯纹,维管束的边缘部分有菌丝共生,可知最初的陆生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的共生现象已经出现。颈卵器和精子器分布在配子体的表面,与苔藓植物类似,配子体的精子鞭毛多,需要在水湿条件下受精,胚的发育也需要有菌丝的共生。
贯众
又叫做小贯众、昏鸡头、小金鸡尾。也就是鳞毛藤科植物贯的根茎及叶柄基部。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单数一回羽状夏叶,簇生,叶柄长15~30厘米,禾秆色,密生鳞片;羽片镰状披针形,纸质,基部上侧稍呈耳状,边缘有细锯齿,叶脉网状,有内藏小脉1~2条,沿叶轴及羽轴有少数纤维状鳞片。孢子囊群生于羽片下面的内藏小脉顶端,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不整齐的3~4行,囊群盖大,圆盾形。
生于山坡林下、溪沟边、石缝中、墙脚边等阴湿地区。产于华北、西北、长江以南各地。贯众可制成中药。全体略呈犁形,稍弯曲,长3~9厘米,直径3~5厘米,表面有多数叶柄基部及黑色弯曲的须根,顶端有红棕色微显光泽的鳞片。叶柄基部略呈四棱状柱形,稍弯曲,长2.5~4厘米,直径3~4毫米;表面黑棕色,横断面可见近棱角处有黄白色维管束四个。味微涩。贯众可以用来清热解毒,驱虫。而且可以治疗虫积腹痛,疮疡。绵马贯众炭还可以止血,用于崩漏。
光石韦
又叫做牛皮凤尾草、大石韦、石莲姜、岩莲鸡尾(《四川常用中草药》)、大鱼刀(《湖南民间药物资料》)。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及湖北等地。为水龙骨科植物。
多扭曲而皱缩。完整叶片呈条状被针形,长20~60厘米,宽25~40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狭楔形;上面浅棕色,无毛或偶有星状毛和小凹点,下面被灰白色星状毛或近无毛;中脉两面均凸起,侧脉不明显,小脉单一或者二叉。叶柄长10~15厘米,近无毛或疏被星状毛。孢子囊群圆形,布满叶片下面的上半部,无盖,成熟时彼此汇合。革质,气微,味淡。
荚果蕨
为球子蕨科荚果蕨属。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直立,以及叶柄基部密密地覆盖着针形叶鳞片。叶杯状丛生,二型叶,不育叶两短变小,2回羽状裂,新生叶直立向上生长,展开后则成鸟巢状。育叶从叶丛中间长出,叶柄较长,粗而硬,为不育叶的1/2,羽片荚果状。原产我国,多生于海拔900~3200米之间的高山林下。多生于凉爽湿润及半荫的环境,也能忍受一定光照。冬季温度不低于10℃。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为宜。
金毛狗
又叫做黄毛狗、猴毛头,蚌壳蕨科,金毛狗属。分布于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如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贵州、四川与云南南部,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是热带亚热带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金毛狗为大型树状陆生蕨类,植株高1~3米,体形似树蕨,根状茎平卧、粗大,端部上翘,露出地面部分密被金黄色长茸毛,状似伏地的金毛狗头,故称金毛狗。叶簇生于茎顶端,形成冠状,叶片大,三回羽裂,羽片长披针形,裂片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可达120厘米,棕褐色,基具有一大片垫状的金色茸毛,它的幼叶刚长出时呈拳状,也密被金色茸毛,极为美观。小脉顶端生有孢子囊群,囊群盖坚硬两瓣,成熟时张开,形状像蚌壳。
金毛狗常见于山麓阴湿的山沟或林下荫处的酸性土壤上。生长时喜散射光,适宜生长温度为10~26℃。北方可在温室内种植,南方可种植在荫棚内。金毛狗株形高大,叶姿优美,坚挺有力,叶片革质有光泽,四季常青,颇有南国风光意境。在庭院中适于作林下配置或在林荫处种植。它也可盆栽作为大型的室内观赏蕨类。特别是它长满金色茸毛的根状茎能制成精美的工艺品供观赏。同时,由于其富含淀粉,可食用和酿酒。另外,其根状茎入药时称金毛狗脊,具有补肝肾、强腰膝、除风湿、壮筋骨、利尿通淋等功效,茎上的茸毛能止血。
瓦韦
瓦韦为小形附生植物。横生根状茎,粗短,密被黑褐色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基部卵圆形,边缘有疏齿。单叶,疏生,叶片薄革质,线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1~1.5厘米,中部或中部以上最宽,先端渐隆,基部渐狭并下延于柄上,全缘,干后常略向下反卷,通常两面无毛:中脉在两面明显尖起,侧脉不明显,小脉连结成多数网眼,具有顶端稍呈棒状的分叉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大,圆形,直径2~3毫米,彼此分离,在中脉与叶缘之间各排成1行,幼时为隔丝覆盖,隔丝圆盾形,深褐色,有长柄;孢子椭圆形。
银脉凤尾蕨
银脉凤尾蕨又叫做白斑凤尾蕨、斑纹凤尾蕨,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丛生,株高20~30厘米,根状茎短小且匍甸生长,植物包括两种羽状复叶,一种为孢子叶,直立而高瘦,有明显的叶柄,羽片细狭,叶背边缘反卷为伪包膜,内藏孢子囊群;另一种为裸叶,较矮且呈羽状展开,羽片短而宽、头钝,质薄如纸,叶脉部分为明显的银白色,绿色羽片中又带银白斑。
银脉凤尾蕨原产亚洲、大洋洲的热带地区,喜温度湿润的半阴环境,有一定的耐寒性,稍耐旱,怕积水和烈日暴晒。生长期可放在树荫下或其他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处养护,保持盆土湿润并且不积水,不要等盆土完全干透后再浇水,但也不要使盆土长期处于积水状态,避免造成烂根,如果空气干燥,要向植株及周围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叶色鲜艳可观。夏季高温时注意通风良好,并防止强光直射,以免叶片干枯焦黄。
铁线蕨
铁线蕨又叫做铁丝草、铁线草、水猪毛土,为铁线蕨科铁线蕨属多年生草本观叶植物。铁线蕨为中小型陆生蕨,株高10~40厘米。根状茎横生,覆盖棕色鳞毛,叶柄细长而坚硬,由于其形似铁线,所以取名为铁线蕨。叶片卵状三角形,2~4回羽状复叶,细裂,叶脉扇状分叉,叶长10~30厘米,小羽片斜扇形,深绿色。孢子囊群生于羽片的顶端。
铁线蕨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长江以南省区、北到陕西、甘肃和河北均有分布,是我国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的钙质土和石灰岩的指示植物。其生态习性是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
铁线蕨以分株繁殖为主。分株宜在春季新芽尚未萌发前结合换盆进行。将长满盆的植株从盆中扣出来,支掉大部分旧培养土,切断其根状茎,分成二至数丛,分别盆栽,可成不新植株。另外,铁线蕨的孢子成熟后散落在温暖湿润环境中自行繁殖生长,待其长到一定时盆栽也可。
在蕨类植物中,铁线蕨是栽培最普及的种类之一。茎叶秀丽多姿,形态优美,株型小巧,极适合小盆栽培和点缀山石盆景。由于黑色的叶柄纤细而有光泽,酷似人发,加上其质感十分柔美,好似少女柔软的头发,因此又被称为“少女的发丝”。它喜阴,适应性强,栽培容易,更适合室内常年盆栽观赏。作为小型盆栽喜阴观叶植物,在许多方面优于文竹。较大盆栽可用以布置背阴房间的窗台、过道或客厅,能够较长期供人欣赏。铁线蕨叶片还是良好的切叶材料及干花材料;小盆栽可置于案头、茶几上。
问荆
问荆又叫做接续草(《本草拾遗》),公母草、搂接草、空心草(《中医药实验研究》),马蜂草、猪鬃草(《东北药植志》),黄蚂草(《四川中药志》),节节草、接骨草(《陕西中草药》)。为蕨类植物门,楔叶蕨亚门,木贼科。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黑褐色,横生地下。问荆的营养茎根状茎上生出地上气生的直立茎,细长,有节和节间、节间通常中空,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有能育茎和不育茎之分。能育茎(生殖枝)无色或带褐色,春季由根状茎上生出,单生无分枝,顶端生有1个像毛笔头似的孢子叶穗。不育茎(营养枝)绿色多分枝,每年春末夏初当生殖枝枯萎时,从地上茎上长出。叶退化为细小的鳞片状,在节上轮生,基部相纰连形成管状或漏斗状并具锯齿的鞘筒,包裹在茎节上。
问荆生活在北半球的寒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各省都有分布。常见于河道沟渠旁、疏林、荒野和路边。药用有清热利尿、止痛消肿的功能。其体内可积累金,通过对其组织内金含量的分析,有助于矿藏的勘探。侵入农田不易清除,可成为危害作物生长的草害。与问荆同属的常见木贼类植物还有木贼。这两种植物的直立茎枝端都产生孢子叶穗,都没有无营养枝和生殖枝的区别。
肾蕨
肾蕨又叫做蜈蚣草、圆羊齿、篦子草、石黄皮,是肾蕨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肾蕨为中型地生或附生蕨,株高通常30~60厘米。地下具根状茎,由短而直立的茎、匍匐茎和球形块茎三种组成。直立茎的主轴向四周伸长形成匍匐茎,从匍匐茎的短枝上又形成许多块茎,小叶便从块茎上长出,形成小苗。肾蕨没有真正的根系,只有从主轴和根状茎上长出的不定根。地部呈簇生披针形,叶长30~70厘米、宽3~5厘米,一回羽状复叶,羽片40~80对。初生的小复叶呈抱拳状,具有银白色的茸毛,展开后茸毛消失,成熟的叶片革质光滑。羽状复叶侧脉对称地伸向两侧,主脉明显而居中。小叶片各级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生有孢子囊,囊群肾形。
肾蕨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的福建、广东、台湾、广西、云南、浙江等南方诸省区都有野生分布,常见于溪边林中或岩石缝内或附生于树木上,野外多成片分布。其生态习性是喜温暖湿润,不耐强光。
肾蕨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具有多种繁殖途径,但最常用的是分株繁殖。分株一般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将生长茂密的老株从花盆中脱出来,除去大部分培养土;把铁丝状匍匐茎分切成几份,使每份带有一定数量的叶丛和不定根;将茎段分栽于装有配制好培养土的盆中,添足培养土,并压实;浇足水,放于阴湿处,以后保持盆土湿润。夏秋季也可分株,但需要提醒的是应注意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此外,还可采用孢子繁殖。
芒萁
水龙骨目里白科芒萁属真蕨类植物的1种。又叫做铁狼萁,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朝鲜南部及日本都有分布。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疏生,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间有一个密被绒毛的休眠芽,并有一对叶状苞片。在第1回分叉处基部两侧有一对羽状深裂的阔披针形羽片;末回羽片披针形,蓖齿状羽裂几达羽轴。叶片下面多呈灰白色或灰蓝色,幼时沿羽轴及叶脉有黄色绒毛。孢子囊群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的中部,其体积小,有孢子囊5~7枚。
芒萁常见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或马尾松林下,常大片生长,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芒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中国南方农村常割取当燃料,叶柄可编织用品。全草入药,有清热利尿,祛瘀止血之效。和本种相近的还有铁芒萁和大芒萁。
芒萁多生于石灰岩山地土壤是绝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植物根系和微生的生长构成了一定的土壤生态条件,植物与这样的生态条件息息相关。土壤的酸碱性是重要的理化性状之一。长期自然选择与淘汰的结果,在酸性土壤上保存了一批只适应于酸性土壤生存的植物,称之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该植物的出现可以作为土壤酸性的标记。
芒萁在长江以南分布广泛,多见于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该植物对生态条件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卷柏
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是大多数植物扎根之地。然而,有些植物却偏偏喜欢安身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的峭壁上、沼泽畔、荆棘丛中。尤其是某些贵重的药材,生长的地方就更偏僻了,像能治跌打损伤的“九死还魂草”,生长在高高低低的乱石山上,石头棱角锐如刀尖,连生命力顽强的青苔都难生长。自然,要想采到它,也十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