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45699900000021

第21章 百战奇略(6)

三国蜀将关羽率兵北伐,活捉了魏左将军于禁,把魏征南将军曹仁困在樊城。当时镇守陆口的吴国大将吕蒙声称有病,回京都建业休养,经芜湖时,陆逊来看望他,对他说:“关羽驻军接近我 们驻地,您怎么离开远下京都建业呢,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吕蒙说:“的确如此,可是我的病很重,怎么办?陆逊对他分析形势说:“关羽自恃骁勇,经常欺凌别人,现在又立大功,更加骄傲放纵,他如今一心只图北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加之又听说您得了重病,必然更加不作防备。倘若此时出其不意袭击他,自然可以擒拿制服他.您回京见了主公(孙权),应当好好谋划谋划。”吕蒙说:“关羽一向勇猛,难于对付,再加之又据有荆州,他在那里施恩惠于民,又刚刚打了胜仗,胆大气旺,打他的主意是极不容易的。”吕蒙到了京都,孙权征求他的意见说:“你病了,谁能代替你呢”?吕蒙答道:“陆逊考虑问题智深谋远,就他的才能而言完全可以担负起运一重任,我看他的谋划思考能力,终能担当大任。然而他现在尚未出名,就不会引起关羽的顾忌,要选接替我的人,没有谁能胜过他的。如果任用了他,就要命令他对外一定要隐蔽自己的才能,暗中观察形势的变化,伺机而动,是可以战胜关羽的。”孙权于是召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陆逊到达陆口后,马上写信给关羽,道:“前一段将军能深察敌人的问题而兴兵北伐,严律令而治军,以小举动能大败兵力强大的敌人,这是多么显赫的业绩!敌国的挫败,利于我们更加友好,联盟更加牢固。欣闻胜利消息,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击节相庆。希望将军乘胜席卷中原。以实现我们共同复兴汉室的愿望。我陆逊能力低下,现在接受任命,西来陆口任职,延颈仰慕将军的光照尘世的业绩,希望得到将军良好的教诲。”信上又写道:“于禁等被将军生擒活拿,远远近近的人无不欣喜赞叹,认为将军的功勋足以与世长存,就是当年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的谋略,淮阴侯韩信攻克赵国的武功,都不能超过将军的业绩。现在,听说魏将徐晃率兵进驻樊城,窥伺将军的动静.将军千万要警惕曹操这个狡猾的敌人,他出于对将军的愤恨,是不会考虑自己的处境困难,我担心他们暗中增加兵力,以实现他南征夺取天下的野心。虽然其部久战疲惫,但尚有猛将悍卒可用.不过在打了胜仗以后,往往容易出现轻敌之患,古代兵法告诫军队打了胜仗更要提高警惕,在此我愿将军广为谋划,以全胜克敌。我一介书生,才疏识浅,迟钝不敏,愧处我难以胜任的职务,万幸的是能与威重德高的将军为近邻,所以,我乐于向将军倾述愚见,虽然远远合不上将军的策划,但还是我内心的思虑,将军倘若能理解我的仰慕之至诚,以上愚见仅供将军考察。”关羽看了陆逊的信后,觉得他谦躬而有依托之心,于是很是放心,也就不再顾忌猜疑吴国。陆逊把此情况详细地向孙权报告,陈述了可擒关羽的要害。孙权于是暗中派兵逆江而上,令陆逊,吕蒙军为前锋,到达后使立即攻下公安、江陵两地。

交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傍以邻国,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②。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③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④。”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等步骑三万送江陵⑤。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以避其锋⑥。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损失,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果弃樊而去⑦。

① 交战:交即外交结盟,形成统一战线,使友好国家能为自己的后援,来共同对付敌人。这时主要讲的是以外交活动来配合军事斗争。

② 与:相与,即相交往;此句提出在与敌作战时,要与相邻的国家结成盟友。如果我方在作战中进攻敌人的正面,邻国就会后面牵制敌人,这样,就一定能打败敌人。

③ 犄(jī):牵制.

④ 衢地则合交: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衢(qú)地,指诸侯国交界的四通八达的地方。

⑤ 会:碰到、遇到。暴起:即水暴涨。

⑥ 是时:是近指,是时即当时。汉帝:指东汉献帝刘协。魏武:即曹操.近贼:即离敌人太近。河北:黄河以北。

⑦ 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译文】凡是与敌国交战,对待相毗连的邻国,应当以谦躬的言和厚重的礼物去与之结成友好关系,使之成为援助自己的国家。如果我军正面进攻敌军,邻国在敌后牵制敌军,敌人一定失败。兵法中就指出:“在与诸侯国相交的交通便利的地方作战,就应当结交邻国作为后援。”

三国时,蜀将关羽,在樊城围困魏国征南将军曹仁的时候,魏国派遣左将军于禁救援,正碰上汉水暴涨,关羽指挥水军作战,俘虏于禁的步兵骑兵三万,把他们押送到江陵。当时,东汉献帝刘协迁都到河南许昌,曹操认为离关羽的军队太近。想再迁往黄河以北,避开敌人的军事威胁。大将司马懿劝阻说:“于禁等其实是被洪水所淹没,并不是作战不力所造成的,这对于国家大局并没有什么影响,如果现在轻率迁都,这既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的老百姓不安。就刘备孙权而言,他们其实是表面上亲而内在疏,关羽现在的得意,正引起孙权的不愿意不高兴。我们可以派遣使者告知孙权,要他在后面牵制关羽,那么樊城的围困就自然解除。”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派遣使者结交孙权。于是,孙权调吕蒙率军西进,袭击攻占了公安和南郡,关羽的军队果然放弃樊城而离去。

形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即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我无形①。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②攻曹将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率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曹操北救延。荀枚③说操曰:“今兵力不可敌,若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河向其后,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操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操乃率军兼行趋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迎战。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之、斩良,遂解白马之围。

① 形人而我无形:引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 郭图:袁绍的谋士。淳于琼、颜良;均为袁绍的大将.

③ 荀攸:字公达,东汉颖阴(令河南许昌)人,曹操的重要谋上之一。

【译文】凡同敌人作战,如果敌人众多,就要制造假象以分散它的力量,使敌人不敢不分散兵力防备我。敌人兵力既然分散,每一局部的兵力必然就少。我军集中,兵力自然就多。以多数兵力打击少数敌人,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要设法诱使敌人暴露形迹,而自己却不露形迹。

东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区互相对峙。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到白马攻打曹操的部将东郡太守刘延,袁绍自己则带兵进抵黎阳,准备渡黄河。四月,曹操北进救援刘延,谋士苟攸建议曹操说:“目前我军兵少难以抵挡袁军,如果分散他的力量就可以战胜他。您可以带部分人马到延津去,摆出要渡黄河攻击敌人后方的姿态,袁绍必然西来应战。然后以轻装部队袭击白马,乘其没有准备,颜良就可以擒获了。”曹操接受了苟攸的建议。袁绍听说曹操要渡黄河,立即分兵西去应战。曹操于是率领部队日夜兼程直趋白马,待离白马十多里时,颜良才发现曹军到来,大惊,急来迎战。曹操派大将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击败袁军,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

势战

【原文】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廷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①与帝议合。祜病,举预自代;及枯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善兵甲,耀威武,遂简精锐,拟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较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今若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水潦方盛,疾疫将起,宜伺冬来,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砍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师,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① 羊祜(221—278年):字叔子。西亚泰山南城(山东费县)人。著名士族。曾任魏中领军,西晋初,官尚书右仆射、卫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开屯田,储军粮。屡陈伐吴之策,为晋武帝所采纳,临终举杜预自代。

杜预:西晋名臣、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常为晋武帝所召,与羊祜、张华等密谋伐吴。此人多谋略,时称“杜武库。”

张华:西晋文学家(232~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河北固安)人。晋初为黄门侍郎,咸宁六年(280年)灭吴时运筹帷幄,负责后勤。后都督幽州诸军事,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译文】凡是作战,所谓势就是乘势。只要敌军有动摇失败之势,就可以利用它。那么,我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并进一步逼迫他,这样,敌军就必然溃败。兵法说:乘势而败敌。

晋武帝司马炎秘密订立一个消灭吴国的计策,但朝廷多数大臣的意见却和武帝计谋不符。只有羊枯、杜预、张华的意见与武帝相同。羊祜病重,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羊祜死后,武帝就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总领荆州军务。杜预一到任,就整顿兵马,修缮兵器装备,壮大军队的声威,挑选精兵良将,准备实行攻打吴国的计划.西陵都督张政请示攻打吴国的时间,武帝回答明年才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杜预呈上奏章说:“凡事都要权衡利弊,现在的形势十有八九对我有利,而不利之处只占十分之一二,顶多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朝廷的大臣们讲这次行动带来的恶果,更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讨吴的计划不是他们想出来的,功劳也落不到他们的身上,他们都为自己上次的言论不合适而感到羞耻,所以故意要讲防守。过去汉宣帝商议赵充国所秉奏的事情,仔细斟酌之后,斥责了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吓得那些人叩头谢罪。这样就堵住了这些异端邪说。自入秋以来,我们讨伐吴国的事情已经外露了,现在如果停止,孙皓(三国吴国亡国之君,孙权之孙)由于害怕势必要找计策对付我们,说不定迁都武昌(今鄂城),或者加紧修固江南备地城镇,将其居民远迁,这样,我军既无法攻城,也得不到补给。孙皓如果再将大战船集中在夏口,那么明年实施攻吴的计划,怕更不能奏效了。”当时武帝正与张华下围棋,恰好杜预的奏章送到了。张华推开棋盘拱手说:“圣上圣明,我国富民强,吴王淫乱暴虐,枉杀贤明和有才能的人,现在讨伐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大获全胜。”武帝于是同意了杜预的奏章。杜预就命军队驻在江陵,派周旨、伍巢等率奇兵乘船黑夜渡江,袭击乐乡(今江陵以西长江南岸),到处张挂旌旗,火烧巴山,来往出没于要害之地,以扰乱敌人的军心,并擒捉了吴国的都督孙歆。吴国上游地区平定以后,从湘江以南到交趾(今广西、越南等地)、广州(今广东)的吴国州郡望风归附晋国,杜预派出使者宣读诏书,安抚他们。这时,晋国的将领集会讨论此事,有人说;“吴国是盘据了100多年的敌国,恐怕不能一下全部攻克.现在正是酷暑季节,又逢大水,瘟疫疾病就要蔓延,最好等到冬天再进行大规模的讨伐。”杜预回答说;“古时乐毅凭借济西一战,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现在我军军威已经振奋,好像竹子已经破开了几节,就可以迎刃而解,不须再从别处下手了。”于是指挥各路军马直逼秣陵(吴称建业,即今南京市)。所经过的城池,没有不投降的。晋军终于平定了孙皓的吴国。

昼战①

【原文】凡与敌昼战,须多设旌旗以为疑兵②,使敌莫能测其众寡,则胜。兵曰:“昼战多旌旗③。”

春秋晋侯伐齐④,齐侯登山以望晋师⑤。晋人使司马斥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⑦。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而从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遂逃归⑧。

① 昼战:即白天对敌作战,《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指出:“昼战多旌旗”,这就是说多设旌旗,布下疑兵,让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兵力状况,这也属于“示形”诱敌的一种方式。

② 疑兵:即以伪装或佯动手段所布设的兵阵,用以迷惑敌人,诱敌就范。

③ 昼战多旌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④ 晋侯:即晋平公;伐齐,在公元前555年,晋胜齐败。

⑤ 齐侯登山:在今山东长请西南。

⑥ 斥:侦察,探测。

⑦ 旆(pèi):大旗;陈即阵;此句意思是在山泽之险,虽然兵力未至,也插上军旗,稀疏设假阵式。

⑧ 此史例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

【译文】凡是大白天与敌人作战,必须要大量的布设军旗,把这作为迷惑敌人的疑兵,使敌人不能弄清我军的兵力分布之多少,这样就能够打胜仗。兵法上说:“白日作战须多设军旗以迷惑敌人。”

春秋时,晋平公率兵进攻齐国,齐侯登上高山来观察晋军,晋军派司马侦察山泽等险要的地方,虽然这些地方未布署兵力,但都插上了军旗假设下阵式,并命令乘车者左边是真人右边设假人,以大旗为先导,战车拖着木柴随后飞驰。齐侯远远望见晋军军旗众多,四处飞扬,便以为晋军势众难敌,只得罢兵而逃归。

夜战①

【原文】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法曰:“夜战多火鼓②。”

春秋越伐吴③,吴人御之笠泽④,夹水而阵,越为左右二军⑤,乘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为中军潜涉,当昊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⑥。

① 夜战:即讲在黑夜作战的条件下之“示形”法。其示形在用火光和鼓声宋扰乱和迷惑敌人的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无法了解我们的实情,无法对付我们而打败仗。

② 夜战多火鼓: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 越伐吴:春秋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击吴国的笠泽之战。

④ 笠泽:水名,今江苏苏州南自太湖东流至海,与吴松江平行。御之,即吴军主力在此防御。

⑤ 越为左右二军:即越军又用两路军队攻击敌军的左右翼,其目的在分散敌人兵力,确保越主力部队对吴军主力的进攻获胜。

⑥ 此史例出自《佐传·哀公十七年》。

【译文】凡是与敌人在夜间作战,必须多用火光和鼓声来扰乱迷惑他们的视听,使他们无法了解我们而无对付我们的计谋,这样做,我们就会取得胜利。兵法上说:“夜战多火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