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202~264年)字伯约。三国天水冀县(甘肃甘谷东)人,原为魏将,归蜀后为诸葛亮所重用,诸葛亮死后,总领蜀军。曾九次伐魏,了无建树263年,坚守剑阁,挡住伐蜀魏军主力钟会部,却在刘禅命令下降魏。欲借助钟会叛乱兴复蜀汉,事泄被杀。
③ 刘禅:(207—271年)即蜀汉后主,三国蜀汉皇帝。223—263年在位。小名阿斗,字公嗣,谭郡涿县(今属河北)人。刘备子,在位期间军政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魏景元四年(263年)曹魏三道伐蜀时出降,受封安乐县公,装傻自保,得终天年。
【译文】凡是进攻,所谓奇,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两军交战时,在前面威逼敌人,从后面偷袭敌人;声东而击西,使敌人不知在何处设防,这样就能战无不胜。兵法说:“敌人空虚,我就一定要用奇兵。”
三国魏国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元帝曹奂诏令各军征伐蜀国.大将军司马昭被任命为节度使。魏国将领邓艾与蜀汉将领姜维相对峙于雍州(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刺史诸葛绪拦截姜维后军,使其不能后退,邓艾又派遣天水(今甘肃天水、定西一带)太守王颀等人直接进攻姜维的营寨,派陇西(今甘肃陇西、临夏一带)太守牵洪拦截姜维的前方,派金城太守杨欣去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把守。姜维得悉魏国将领钟会的军队已进入汉中,便领兵退还。王颀等追踪至山口,与姜维大战,姜维败退。他得知去雍州的道路已被堵绝,便屯兵桥头(桥头在今甘肃文县碧口),从孔函谷(今甘肃舟曲以东白龙江两岸)进入北道,想进入到雍州再后撤。诸葛绪听到这个消息,将军队后撤30里,姜维进入北道30里,得知诸葛绪军后撤,便又从桥头通过。诸葛绪出兵阻击姜维,未能赶上。姜维这才向东,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以北)。钟会进攻姜维,未能攻克。邓艾向前进言说:“现在要摧败敌人,最好从阴平(今甘肃文县)出发,走斜路,经汉阳亭(今剑阁以西50公里处)去涪县(今四川绵阳)。这一地方在剑阁以西百里,成都以北300里,以奇兵冲击敌人心腹之地,剑阁守军必然退回。如果敌军退到涪县,那么钟会可以很快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援救涪县的兵就会寥寥无几。《军志》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现在我军偷袭敌空虚的地方,必能打败他。”于是邓艾取道阴平,在无人行走的地方跋涉七百余里。凿山开路,架粱为桥,一路上山高谷深,十分艰难;加上粮食供应不上,军兵几度面临绝境。邓艾曾用毛毡裹住自己,让人推滚至山下。将士们也都攀着树木,沿着岩石,鱼贯向前。军队到达江油(古县名)后,蜀守将马邈投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则由涪县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布列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儿子邓忠出击诸葛瞻右军,师綦出击左军。邓忠、师綦作战失利,一起退回,说;“敌军不可战胜。”邓艾大怒说:“我军生死存亡全在此一举,还有什么不可办到的呢?”于是叱骂邓忠,师綦,并要杀掉他们。邓忠、师綦拨转马头,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进军成都。蜀后主刘祥振人求降,从此蜀汉灭亡。
正战
【原文】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计谋不能诱,利害不能惑,宜用正兵。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
【译文】凡与敌人交战,如果道路不通,粮草接济不上,用计谋也不能引诱敌人,用利益也不能迷惑敌人,此时最好用正兵。所谓正兵,就是挑选土兵,磨砺武器,申明赏罚,统一号令,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这样就能胜利。兵法说:“不是正兵,怎么能进行远征呢?”
虚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乖其所之②。”
三国蜀相诸葛亮在阳平道③,魏延④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人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候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⑤拊于大笑曰:“司马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⑥。
① 虚战:即在我军兵少势弱情况下的作战原则,一是采用示形法隐弱而伪装强大,以假乱真。使敌人难测虚实;二是不轻举妄动,保存实力,使敌人不得与我军正面硬拚。
②“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语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乖,使动用法,意为使……违反改变。之,动词,实施,所之,即所实施的作战计划。
③ 阳平道:即阳平关,位于今陕西勉县西。
④ 魏延:蜀将,以勇著称,屡建战功,官至征西大将军。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争权,兵败被杀。
⑤ 参佐:幕僚、助手。
⑥ 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少势虚,就应当装作有强大实力,使敌人不能弄清我方的虚实所在,因此也不敢轻易与我交战,这样就可以保全我方的兵力。所以、兵法上就指出:“我方势弱而敌人却不与我交战的原因,是我们示伪形扰乱了他们的作战计划。”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率兵驻守阳平关,派部下魏延率主力部队东进,诸葛亮在阳平关只留下一万余人守城。魏大将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前来抵御,与东进的魏廷所事的部队错道,径直前进,直到与诸葛亮所在阳平关只六十里的地方,魏军助侦察员回来向司马懿报告说,诸葛亮在阳平关墙中的兵力很少,力量很弱。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的军队已经迫近,很担心他们的军队再逼近,想率兵与魏延所带的主力会合,但又相离很远,看眼前的紧急势态已经来不及了,将土无不心慌失色,不知如何才好。而诸葛亮却神态自若,他命令城中士兵都放倒旗帜,停息鼓声,不准随便出营帐;又命令士卒打开四面的城门,洒水打扫。司马懿一向认为请葛亮谨慎持重,但现在却摆出虚弱的姿态,怀疑有埋伏。于是,率领大军退到北山之下。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请葛亮与他的参谋助手们拍掌大笑道:“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们装出怯弱的样子,肯定有强兵埋伏。便沿山退走了。”蜀军的侦察员回来报告,全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司马懿后来得知实情,探为悔恨。
实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②。”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军将军,假节钺③,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④被诛。粱、郏、陆浑群盗⑤或遥受羽印号,为支党,羽威震华夏⑥。
① 实战:即对付实力强大的敌人作战的原则,一在严阵以待,二在周密防备。当然,对待实力虚弱的敌人,也应如此,但此处是特别加以强调,其目的在于使敌人知我有严密的防守,不敢轻举妄动。
② 实而备之:实指敌人实力强大;备之,指我方应严阵防守。此语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③ 假:给予,即授予。
④ 庞德:曹操之将领,官至立义将军。
⑤ 群盗:指梁县、郏县、陆浑地区的起义民众。
⑥ 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敌人力量充实强大,我们就应该严阵以待,周密防备,这样敌人才不敢轻动妄举。兵法上就说:“对于强大充实的敌人,就应该严加防备。”
三国时期,蜀国的先主刘备为汉中王的时候。他任命关羽为前将军,授予符节和斧钺,让他率兵驻扎在江陵地区。这年,关羽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南郡两地,以防东吴来犯,自己亲率主力北上,攻打驻守樊城的魏国大将曹仁。曹操连忙派于禁率大军援救曹仁。当时,正值秋季大雨,汉水泛滥,于禁等救仁的七军都被洪水淹没,于禁本人投降关羽,他部将庞德被杀。加之在梁县、郏县和陆浑的起义民众中,有的接受了关羽的官印封号而遥相呼应,成为关羽的同党,因此,关羽的声威震动了整个华夏。
轻战
【原文】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所败矣。法曰:“勇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春秋,晋文公与楚战①,知楚将子玉刚忿偏急。文公遂执其使宛春以挠之。子玉怒,遂乘晋军,楚师大败。
① 晋文公与楚战:公元前631年,楚将成得臣(子玉)伐宋,宋求救于晋。晋文公用大将先轸计攻伐和楚友好的卫曹等国,牵制楚国。
【译文】凡与敌交战,必须估计敌人的情况,详细地了解了敌人,再出兵作战。如果不衡量彼此情况就出兵,不进行分析就发动进攻作战,一定会被敌人打败。兵法说:勇敢就必然轻率地接战,轻率接战而不知利害,这是不行的。
春秋时,晋文公与楚国交战,知道楚将子玉性格刚直偏激,便故意捉住楚军派来的使者宛春,以挑逗、激怒子玉,子玉发怒,便进攻晋军,结果楚军大败。
重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别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②。法曰:“不动如山。”
春秋晋将栾书③伐楚,将战,楚晨压晋而阵④,军吏患之。裨将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⑤,阵于军中,而疏行首⑥。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⑦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休知焉?”栾书曰:“楚师经佻⑧,吾持重固守而待之,三日必退。通而击之,必获全胜。”郤至⑨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⑩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阵,阵不违晦11,在阵而嚣12,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13,以犯天忌14,我必克之。”公说15,于是败楚师于鄢陵16。
① 重战:即以稳重的态度对待作战,也就是作战持重。所谓稳重,主要表现在战时捕捉战机,着眼于利与不利,时机有利.立即抓住,迅速行动,不可失去战机,此之谓稳重。如果时机不利,就静如止水,不动如山,此之谓持重。《孙于兵法·九地篇》中“不动如山”所表达的意思,既是指发动进攻之持重固如山,也是指按兵不动的静之稳重坚如山。
② 死地:此处一般军事上所说的“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之死地,是极危险的处境。
③ 栾书:晋文公时主将栾枝之孙,晋厉公六年(公元575年)在晋与楚之鄢陵之战中任中军将军。
④ 压晋:即迫近督军;阵,包括下句“阵于军中”之阵,均用作动词,即摆开阵势。
⑤ 夷灶:铲平毁掉炉灶。
⑥ 疏:即使行距疏松拉开以利于拼刺;行首,即行道、战道。
⑦ 文子:即范文子。
⑧ 轻佻(tiāo):不稳重。
⑨ 郤至:春秋晋景公时为温大夫,又称季温,厉公鄢陵之战时.任薪军副将,以“楚有六间”为据,力主速战勿失良机,为厉公采纳,击败楚师。
⑩ 二卿:楚公子子反、子重。相恶,即仗此矛盾很深,互相排挤。
11 晦:一指晦日,另指不利的条件。
12 嚣:喧嚣,即喧闹。
13 不必:不一定。
14 天忌:天所忌讳的规则。
15 说通悦。
16 史例出自《佐传·成公十六年》。
【译文】与敌人作战.必须要力求谨慎稳重,见时机有利就要迅建行动,见时机不利就当按兵不动,一定要谨慎,不可轻举妄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所率之兵就不会陷入危亡之地。所以兵法就把这种不论是进攻还是驻守都坚不可摧的状况称之为“不动如山”。
春秋时期,晋国派将领栾书对楚作战,将要开战时,楚军清晨就迫近晋军摆开了阵势,晋军的军官们都很担心。副将范匄急忙上前提出建议,说:“填塞水井,夷平炉灶,就在军营中摆开阵势.把行列的距离拉开以利于拚刺。晋国和楚国都是上天赐予的国家,有什么可担心的?”范文子一听到这话就恼火地把他赶到一边,说:“国家的存亡,这是天意,你小孩子懂什么?”栾书说:“楚国的军队行动轻率不稳重,我们应当审慎稳重地固守营地来等待他们。三天之后,楚军必定会退走,当他们撤退的时候,我们乘其后退发动攻击,一定可以获得全胜。”郤至听到后说:“楚军有六个可以为我们利用的空隙,我们不可以坐失这个良机。楚国的于反、子重二公子矛盾深互相排斥,楚国的军队又是从旧贵族中选拔,再加这郑军的阵势不严整,蛮夷的军队连阵列都不会摆投,而且楚军设阵完全不考虑回避不利的条件.摆开的阵列中又喧闹不已.合了阵更加喧闹不止,楚军各部相互观望,没有战斗力,再加之旧的贵族不—定都善战,晦日出兵已经冒犯了天忌。因此,我们一定能够打败他们。”厉公听了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在鄢陵打败了楚军。
利战①
【原文】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破。法曰:“利而谤之②。”
春秋楚伐绞③,军④其南门。莫敖⑤屈暇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⑥以诱谤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⑦。
① 利战:即以小利引诱敌人上钩而一举击败敌人。利战要用在愚 顽贪婪之敌,才可取得胜利。智而不贪利者,不可用此法。
② 利而诱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③ 绞:春秋时诸侯国,位于今湖北郧县西北。
④ 军:用作动词,即军队驻扎。
⑤ 莫敖:春秋战国时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官,屈暇,人名。
⑥ 无捍:即没有卫兵保护,采樵者,砍柴人。
⑦ 史例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他们的将领愚蠢而不知机变,我们可以用利来引诱他们上钩。他们只知贪图小利,就不会多思危害,这样我们就可以设下埋伏来袭击敌人,敌人就会被我们打败。兵法上说;“敌人贪利,就可以用小利来引诱他们。”
春秋时期,楚国攻打绞国,军队驻进了绞国的南门。楚国的莫敖屈暇建议说;“绞国地少但又性轻佻,凡轻佻就往往缺少计谋。请大王派一些不设卫兵保护的砍柴人.以此来引诱绞人就范。”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绞军于是轻而易举地抓住楚军的三十名砍柴人。第二天,绞车的士卒就争着出城,在山中追逐楚军砍柴人。楚国军队事先守候在绞城北门,并且在山下设下埋伏,结果大败绞军,与绞国签订了城下之盟而胜利归来。
害战①
【原文】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来。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唐时,朔方军总管沙托忠义为突厥所败②,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③。既至,贼已出,率兵蹑④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而南。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⑤,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⑥。于河北筑三受降城⑦,绝虏南寇路。唐休璟⑧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贼虏所有。”仁愿固请,中宗许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三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⑨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⑩,斥地三百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11北置烽堠千八百所12。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