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轒韫(fén wēn坟温):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十人(一说数十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
⑤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
⑥距闉(yīn因):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闉,通“堙”,土山,
⑦蚁附之:指士兵象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译文】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攻城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工。将帅非常焦躁忿怒,驱使士卒象蚂蚁一般爬梯攻城。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①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②,毁人之国而非久③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④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①非战:指运用“伐谋”,“伐交”等办法迫使敌人屈服,而不用交战的办法。
②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夺取敌人的城邑不靠硬攻的办法。
③非久:指不要旷日持久。
④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务求以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取完满地获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①,五则攻之②,倍则分之③,敌则能战之④,少则能逃之⑤,不若则能避之⑥。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⑦也。
①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屈服。
②五则攻之: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它。
③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更大的兵力优势。
④敌则能战之: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如设伏诱敌等等。敌,这里指势均力敌。
⑤少则能逃之: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摆腔敌人。逃,脱离、摆脱。此句有的版本作“少则能守之。”
⑥不若则能避之:各种条件均不如敌人时,就要设法避兔与敌交战,
⑦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力量弱小的军队,如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译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①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②则国必弱。
①辅: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
②隙:漏洞、缺陷。
【译文】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得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得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
【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①;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②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③.不知三军④之事而同⑤三军之政⑥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⑦而同三军之任⑧,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⑨。
①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此句有的版本作“军之所以患于君者三”。患,危害、贻害。
②谓:告诉。这里是命令的意思。
③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mí迷),羁縻、束缚。
④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
⑤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
⑥政:这里指军队的行政。
⑦权:权变、权谋。
⑧任:招挥。
⑨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引导、导致。
【译文】国君可能贻害军队的有三种情况: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涉军队的行政,军士就会迷惑不解;不知道用兵的权谋,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是所谓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①识众寡之用:善于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众寡情况,正确采用不同战法。
②同欲:同心、齐心的意思。
③虞(yú于):备,这里指有准备的意思。
④御:驾御,这里指牵制、干预的意思。
【译文】所以,从以下五种情况便可预知胜利: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会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会胜利,上下齐心协力的,会胜利,以预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指挥能力强而国君不加牵制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途径。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①;不知彼而知己,—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①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十家注》、《武经》各本均无“者”字。殆(dài代),危险、失败。
【译文】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必败。
简评
孙武在本篇中阐明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这里,孙武用简洁、鲜明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对敌对双方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孙武的这一思想,是很可贵的,是《孙子兵法》中的精华部分。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孙武主张在优势情况下与敌作战,反对在劣势情况下与敌硬拼,这是正确的。从这点出发,他提出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用兵之法,强调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法。他警告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在本篇中,孙武还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思想,认为运用政治、外交谋略来取胜于敌为上。应该指出,在战争中,“伐谋”、“伐交”是对敌斗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这也只有与“伐兵”的军事手段相配合,才能发挥其作用,从实质上讲,还是“战而屈人之兵”。
形篇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作战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敌人的可乘之隙,以压倒的优势,打击敌人,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①。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②。
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例如,战国末年,赵将李牧率兵防备匈奴时,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加强防务建设,“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资治通鉴》卷六),并告诫部众:若遇匈奴来犯,立即退守,不可与敌交战。如此数年,匈奴以为赵军懦弱怯战。于是,李牧利用匈奴轻敌情绪,挑选精兵十余万人,出奇制胜地歼灭匈奴军十余万骑。
②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战胜,则不能由我而定。
【译文】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于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必定为我所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战胜,则不能由我而定。
【原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①。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②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①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采取攻势,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曹操注:“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汉简《孙子兵法》中,此句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汉书·赵充国传》中也有“臣闻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一语,其义与简文相似。
②九地、九天:九,古人常用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极言深不可知;九天,极言高不可测。
【译文】当我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象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象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而又取得完全的胜利。
【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①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②,不忒者,其所措③必胜,胜已败者④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⑤,败兵先战而后求胜⑥。善用兵者,修道⑦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⑨
①秋毫:指兽类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用来比喻事物非常轻微。
②不忒:无疑误,确有把握的意思。;忒(tē特),差错、疑误。
③措:措置、处置。
④已败者:指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⑤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指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尉缭子·攻权》:“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也是强调打仗要有胜利的把握,反对侥幸取胜。
⑥求胜;期求胜利,这里含有寄希望于侥幸取胜的意思。
⑦修道:指从各方面修治“先为不可胜”之道,如政治、军事、自然各方面条件的准备等。《孙膑兵法·八阵》:“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
⑧保法:指确保必胜的法度。
⑨政:主其事叫做“政”,这里引申为决定、主宰。
【译文】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力战而后取胜,天下人都说好,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象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参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声算不得耳灵一样。古时所谓善于打仗的人,这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他取得胜利,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手出勇武功劳。因为他的取胜是无疑的,其所以无疑,由于他的胜利是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上,他所战胜的敌人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任何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期求侥幸取胜。会用兵的人,善于从各方面修治“不可胜”之道,确保必胜之法度,所以他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原文】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数③,四曰称④,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⑤。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⑥,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⑦也,若决积水于千仞⑧之豁者,形⑨也。
①度:忖度、判断的意思。
④量:容纳的限度,这里指战场容量。
⑦数:这里指敌对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数量。
④称:权衡,这里指双方力量的对比。
⑤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一说,指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的容纳限度,即战场容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确定作战部署兵力的数量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此,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另一说,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量,指物质资源的多少。这样,此句意为:敌对双方土地面积不相等,就产生幅员大小的“度”的不同;幅员大小不同,就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物资多少不同,就产生所能动员和保持兵力众寡的“数”的不同,兵力众寡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对比的“称”的不同;力量对比不同,就产生了战争胜负的不同。
⑥镒、铢(zhū朱):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说为二十两),一两为二十四铢。镒此铢重五百多倍。这里用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
⑦战民:指挥士卒作战。民,作“人”解,这里指士卒。《势篇》中有:“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这里的“战人”与“战民”同一意义。
⑧千仞:仞,古代长度单位之一。八尺(一说七尺)为仞。千仞,此喻非常高。
⑨形:从《形篇》的内容来看,形,指的是军事实力。《势篇》中也说:“强弱,形也。”
【译文】用兵之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容量的大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估计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此,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铢称镒的绝对劣势的地位。胜利者在指挥军队打仗的时候,就象从八千尺的高处决开溪中积水一样,其势猛不可当。这是强大的军事实力的表现。
简评
本篇主要论述了军队作战要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战胜敌人的问题。
孙武认为,敌对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是作战胜负的基础。“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善于用兵的将帅,总是先造成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先胜而后求战’。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象决开千仞高山上的积水一样,直泻而下,势不可当。从这点出发,孙武提出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指导思想。强调要想争取战争的胜利,首先必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待机破敌。他认为能否做到“先为不可胜”,主动权在于自己,只要“修道而保法”,努力谋划,就“能为胜败之政”。但是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是否必定为我所胜,那就在于敌人了。所以他说:“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然而,只要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待机破敌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孙武的这一作战指导思想,强调以自己的实力作基础,不放过任何可能战胜敌人的战机,既是稳妥的,又是积极的。正因为这样,孙武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历来为军事家所重视。
在本篇中,孙武还论述了攻守与“自保而全胜”的问题。孙武认为,取胜条件不充足,就应采取守势,取胜条件充足,就应采取攻势。并指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使敌人无形可窥,无隙可乘,“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使敌人措手不及,无法招架。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孙武这些思想,对指导作战是有一定价值的。
势篇
本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原文】孙子曰;凡治众①如治寡,分数②是也;斗众③如斗寡,形名④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⑤而无败者,奇正⑥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⑦投卵者,虚实⑧是也。
①治众: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治,治理。
② 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李贽注:“分,谓偏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各有统制,而大将总共纲领。”(《孙子参同》卷三)也是指军队组织编制方面的问题。
③斗众: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