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45699900000049

第49章 附录(14)

【译文】孙策派遣军队进攻驻守在匡琦城的陈登。东吴的水军浩浩荡荡,战旗布满江上,陈登部下都认为东吴拥有十倍的优势,恐怕抵挡不住,可以暂时撤兵以保存实力,把空城让给孙策。东吴水军据守陆地城池,是不可能持久的,必然会自动撤退。陈登声色俱厉地说:“我接受了国家的命令,来守卫这个地方。以前马文渊在这里时,能够做到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消灭了狄,我即使不能消除国家祸患,又怎么能做逃避敌人的事呢!我用生命来报答国家,依仗正义来平定祸乱,这是顺应大势,一定能够战胜敌人!”于是,关起城门自守,表示软弱不予应战,将士都默不作声,寂静得象没有人一样。陈登走上城墙察看情况,认为可以打败孙策。于是命令部众,连夜准备好兵器,天一亮,打开南门,领兵直捣孙策兵营,步骑配合断其后路。东吴周章刚开始收拢部队,已来不及登船。陈登手拿战鼓,出动部队乘机猛攻,东吴部队大败,都弃船逃命。陈登率部乘胜追击,杀敌一万余。孙策失败惨重,十分忿怒,又寻机兴师动众,向陈登发动进攻。陈登知道寡不敌众,于是派功曹陈矫向曹操求救。又亲自秘密地到离城十里的军营里,令部众多多准备柴草,两捆一堆,每堆相隔十步,纵横成行,令夜晚一齐点火。点火后,城上庆祝,真象援军到了一样。孙策军望见起火,惊慌溃散,陈登乘势追击,歼敌万余。事后,陈登当了东城大守。

袁绍伏击公孙瓒

这次战争,是两个割据势力之间的火并。袁绍为争夺中原,扩大地盘,首先集中力量,消灭威胁其侧背的公孙瓒,以解后顾之忧。

袁绍判定公孙瓒的企图后,乘机设伏,使公孙瓒中伏惨败。从此,袁绍占据幽、冀、青、并四州,称霸北方。

【原文】建安四年,绍①悉军围之。瓒②遣子求救于黑山贼③,复欲自将突骑直出,傍西南山,拥黑山之众,陆梁冀州,横断绍后。长史关靖说瓒曰:“今将军将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顾恋其居处老小,以将军为主耳。将军坚守旷日,袁绍要当自退,自退之后,四方之众必复可合也。若将军今舍之而去,军无镇重,易京④之危,可立待也。将军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瓒遂止不出。救至,欲内外击绍。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绍候者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兵至,遂出欲战。绍设伏击,大破之,复还守。绍为地道,突坏其楼,稍至中京。瓒自知必败,尽杀其妻子,乃自杀。

(《三国志》卷八)

① 绍,即袁绍(公元?一202年),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字本初。出身豪强家庭,占据冀、青、幽、并四州,为当时北方割据势力的魁首。

② 瓒,即公孙瓒(公元?一l99年),东汉末为辽东长史,曾屠杀黄巾军数万人,后割据幽州,被袁绍所败。

③ 黑山贼,系反动统治阶级对东汉末年河北省中南部黑山一带的农民起义军的贬称。

④ 易京,在今河北省雄县。

【译文】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袁绍军包围公孙瓒。公孙瓒派儿子到黑山求救,又打算率步骑突围,依托西南山,统辖黑山一带的军队,转战冀州,断袁绍后路。部将关靖劝公孙瓒说:“现今全军都瓦解了,其所以能在这里坚持的人,都考虑其家乡有眷属,以将军作为依靠啊。将军若在这里长期坚持下去,袁绍必然被迫撤退;撤退后,周围的老百姓又重新归顺你啊。如果将军离开这个地方。部队失去了立足之地,易京的陷落,就指日可待了。将军失掉这个地方,无所依托的转战各处,那会有什么成就呢!”公孙瓒于是决定不突围了,待援兵到后里应外合消灭袁绍。遂派人给求救援兵的儿子送信,要援兵尽快按期到达,并以举火为策应信号。袁绍的侦察警戒部队获得了公孙瓒的信,即按信上所说的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援兵到了,遂出兵作战。袁绍设伏兵,瓒军遭受袭击,大败,只得退回原地坚守。袁绍军又挖地道,以毁坏其城楼,渐渐接近瓒住的地方。公孙瓒知道必败无疑,杀死妻子儿女后自尽。

孙策计袭刘勋

孙策在消灭江,淮割据势力刘勋的战斗中,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唆使刘勋部队倾巢面出,然后率兵乘虚而入,一举获胜。

古代军事家提出“兵不厌诈”的军事原则,反映了指导战争的内在规律。善于运用这一原则,往往能够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增加自己的优势,夺取战争的胜利。

【原文】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①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②,遂奔太祖。

《三国志》卷十四)

① 缭(liào僚),缠绕。

② 踧(cù促),紧迫。

【译文】公元一九九年,庐江太守刘勋拥兵恃强于长江、淮河一带。孙策非常忌恨他,于是派人携带厚礼并以谦恭言词去劝告刘勋说;“上缭的军队,屡次欺凌我们弱国,使我怨愤达一年之久了。若去讨伐,行军道路很不利,希望你们强国去讨伐他。上缭很富实,得到手可以强国富民,请出动军队去攻打,这也是对我们莫大的援助啊。”刘勋信以为真,又得到孙策的珠宝、绸缎,兴高彩烈。大家都祝贺,而唯独刘晔不认为这样。刘勋问他是什么缘故,回答说;“上缭虽然很小,但城池坚固,进攻困难,防守容易,不是十天八天可以攻下来的,使部队白白的在国外消耗了,而国内造成空虚。孙策乘我国内空虚发动突然袭击,那就连大后方也保全不住了。结果是军队进攻受挫,后退没有地方去。若一定出动军队,就大祸临头了啊。”刘勋不听劝告。出兵讨伐上缭,孙策果真突然袭击了他的大后方。刘勋落了个穷途末路,遂投靠了曹操。

袁曹官渡之战

公元二世纪末叶,我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但是,由于东汉王朝和各地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了。许多地主、官僚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各据一方,拥兵自重,互相混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袁绍与曹操是当时最大的两殷势力。袁、曹双方为争夺中原,在官渡展开大战。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此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双方强弱悬殊,但是曹操能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作战指导,力争主动。首先声东击西,解白马之围,接着诱歼袁军追兵,初战告捷。然后,主动转移兵力,坚守官渡阵地,以逸待劳,寻机作战。掌握情况后,及时抓住战机,奔袭乌巢,烧毁袁军屯粮,井乘胜发起反攻,取得了决战胜利。

袁绍由于政治腐败,骄傲轻敌,内部分裂,给曹操以可乘之机。在军事上,袁绍依仗兵力优势,企图夺取白马,直捣许昌,一举歼灭曹军,结果十万大军被牵制于官渡。这时,他又只知正面硬攻,一线平推,一再拒绝真知灼见的建议,使全军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决战关头,袁绍缺乏战略头脑。没有以足够兵力用于具有决定意义的乌巢方向,结果全军覆没,成了败军之将。

【原文】建安四年春,袁绍击公孙瓒,遂定幽土①,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

沮授谏曰:“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宜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曹操②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③,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郭图、审配曰:“以明公之神武,引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操,易如复手,何必乃尔!”授曰:“夫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渭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而受攻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图、配曰:“武王伐纣,不为不义,况兵加曹操而云无名!且以公今日之强,将士思奋,不及时以定大业,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监军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绍纳图言。图等因是谮授曰:“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寖④盛,何以制之!”绍乃分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曹操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秋,八月,操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将精兵入青州以扞东方,留于禁屯河上⑤。九月,操还许,分兵守官渡⑥。

五年春,操欲自讨刘备⑦,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操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⑧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操师遂东。冀州别驾田丰说袁绍曰:“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⑨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事去矣!”

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⑩,禽关羽11。备奔青州,因袁谭以归袁绍。绍闻备至,去邺12二百里迎之。

曹操还军官渡,绍乃议攻许。田丰曰:“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强谏忤绍,绍械系之。于是移檄州郡,数操罪恶。二月,进军黎阳。袁绍遣其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13。

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曰:“今兵少不敌,必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操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邀之。操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军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绍渡河追之,沮授谏曰:“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绍弗从。授临济叹曰:“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以疾辞。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绍军至延津南,操勤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操曰,“勿复白。”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14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操顾攸而笑。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绍军夺气。

袁绍军阳武15,沮授说绍曰:“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南幸于急战,北利在缓师。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

八月,绍进营稍前,依沙槌为屯,东西数十里,操亦分营与相当。

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16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搤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官渡。荀攸言于操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击,可破也!”操曰:“谁可使者?”攸曰;“徐晃可。”乃遣偏将军河东徐晃与史涣邀击猛,破走之,烧其辎重。

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禽矣。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取操。”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怒,遂奔操。

操闻攸来,跣17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操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操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操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绍闻操击琼,谓其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其将高览、张郃等攻操营。郃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事去矣,请先往救之。”郭图固请攻操营。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操营,不能下。

绍骑至乌巢,操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谷,士卒千余人,皆取其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绍军将士皆恟18惧。郭图惭其计之失,复谮张郃于绍曰:“郃快军败。”郃忿惧,遂与高览焚攻具,诣曹营降。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与八百骑渡河。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余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余人。

(《后汉书》卷四十五,《资治通鉴》卷三十六)

① 幽土,即幽州,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② 曹操(公元155—220年),东汉末年沛国谯(qiáo桥)县(今安徽毫县)人,字孟德。在镇压黄中起义中,不断扩充军事力量,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官至丞相,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③ 黎阳,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

④ 寝(jìn浸),逐渐,进一步。

⑤ 河上,今黄河。

⑥ 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十二里。

⑦ 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三国蜀汉的建立者,称昭烈帝。东汉末起兵,以镇压黄巾军起家。先后依附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后得诸葛亮辅佐,力量逐渐强大。为争夺荆州,被吴军战败,不久病死。

⑧ 郭嘉,字奉孝。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曾任司空军祭酒,

⑨ 嗟(jie阶)乎,感叹词。

⑩ 下邳,在今江苏省宿迁县西北。

11 关羽(公元160--219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人。三国蜀汉大将,骁勇善战。一度被曹操降服,孙权夺取荆州时,他兵败被杀。

12 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13 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