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皇甫谧台县朝那镇)人。出身贫寒,曾过继在叔父门下,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40岁时方还本宗。谧幼时不知治学,终日游荡,20岁后才发愤读书,耕种之余,手不释卷,边耕边读,至为精勤,竟成一代名家。甘露年间(256~259),曾患风病,兼苦耳聋,缠绵百日方得治愈。因感于诸医学术浅薄,遂自己立志研究医药,搜求古典医籍,遥宗古人妙术。魏晋政府曾几次请他出仕,他都坚辞不就,研习医药之志向终生未渝。究其原因,则于他认识到身体是根本、医学有大用,如他自己所说的:“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两晋时期,炼丹服石之风盛行,皇甫谧亦曾一度濡染,他52岁时,因服石引起一场重病,痛苦之极,险些令其自尽。因亲受服石之害,遂作《寒食散论》一卷,力贬服石的陋习。可惜未流传下来,仅有部分内容保存在《诸病源候论》中。
皇甫谧精思博习,勤于著述,对经史各家都有研究,先后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世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书梓行于世,显露出文中才华。在医学方面,除已佚的《依诸方撰》等之外,主要有《针灸甲乙经》12卷,作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流传至今,在中国医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灸甲乙经》这一书名,是明代新安吴勉学校本始用的,而历代史志对本书书名及卷数的记载并不一致。《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甲乙经》10卷;《旧唐书·经籍志》载:《黄帝三部针灸经》13卷;《新唐书·艺文志》载:《黄帝三部针灸经》12卷;《通志·艺文略》载:《黄帝三部针灸经》13卷;《宋史·艺文志》载:《黄帝三部针灸经》12卷。从以上记载看,只有《隋书》所载的10卷本名为“甲乙”。关于“甲乙”的含义,日人丹波元坚根据《隋志》所载,其卷第以甲、乙、丙、丁……名之,他认为“玄晏原书,以十干列,故以‘甲乙’命名”,观《旧唐书》以后诸史志所载的版本都不是10卷,也都不名以“甲乙”,颇觉丹波氏的观点可信。有人认为《甲乙经》的全称应定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这是将古书记载的两种书名合为一起了。《甲乙经》自西晋太康三年行世之后,历代经过多次传抄,所以书名和卷数有所变更是容易理解的。
《针灸甲乙经》是一部汇编性著作,它是根据《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内容编纂而成的。皇甫谧认为“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于是“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目的则在于便于学习,便于应用。拿现存的《内经》对照来看,皇甫谧在编纂《甲乙经》时是下了一番选材和整理功夫的。《内经》的主要内容,几乎都被本书选录,所以本书虽为针灸专著,但实际上把中医的基本理论都包括在内了。
今本《针灸甲乙经》分12卷,128篇。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论述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经脉、骨度、肠度及胃肠所受、俞穴主治、诊法、针道、生理病理等。第二类则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内科为重点。《针灸甲乙经》在统一针灸经络穴位,探讨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就。该书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后世著名的针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挥而成的,所以后世一直把本书视为中医针灸学之祖。
《甲乙经》较早传到国外。8世纪,日本医界即以该书为教科书。现在法国针灸界正组织力量翻译此书。在此之前,已有了《甲乙经》的英译本。其国际影响是很大的。